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1992,(10)
今年5月19日,赵朴初会长在日本京都日中友好佛教协会举行的盛大欢迎宴会上,向在座的日本佛教界朋友宣布了一件令人震奋的喜讯:“日本佛教界,特别是日本临济宗相国寺派瞩目已久的河南开封相国寺已于五月中旬正式移交中国佛教协会管理。”与会的日本佛教界朋友无不欢欣鼓舞。本期《中日相国寺的殊胜因缘》一文中,介绍了河南开封相国寺和京都相国寺的殊胜因缘,阐述了河南开封相国寺的移交是中日佛教文化交流新的良好契机,对两国佛教界将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智渊 《法音》2001,(10):35-35
本刊讯10月4日下午,中国佛教协会在广济寺举行纪念日本佛教界著名人士、中国佛教界的老朋友庭野日敬先生逝世二周年追思法会。由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广济寺监院演觉法师主法,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刀述仁居士拈香,中国佛教协会部分工作人员及广济寺四众弟子参加了追思法会。法会开始前,刀述仁居士致词说:庭野日敬先生是日本佛教界著名人士,中国佛教界和赵朴初会长的老朋友。庭野日敬先生生前长期致力于中日友好与世界和平事业,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两国佛教界的友好交流以及中国宗教界加入“世宗和”及“亚宗和”等国际组织…  相似文献   

3.
我们专程从中国来到东京,与日本朋友一起共同隆重纪念“日中友好宗教者恳话会成立四十周年”,回顾“日宗恳”为增进中日两国佛教界乃至两国人民友谊作出的贡献,纪念那些作出过卓越贡献、已别我们而去的日本佛教界的大德先贤,同时展望中日两国佛教界友好交流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两国佛教交流已整整三十年了。回顾这三十年走过的路,怀念为中日友好事业作过贡献的日本佛教界朋友,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我去年写的一首汉文俳句多少表达了这种心情:“入梦海潮音,卅年踪迹念前人,检点往来心”。记得一九五二年十月,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我代表中国佛教界托出席会议的日本代表带回一尊观音像赠送给日本佛教界。次年,中国佛教协会就接到日本佛教  相似文献   

5.
明生 《佛学研究》2004,(1):6-10
今年是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的著名佛教翻译家、文化巨人、后秦高僧鸠摩罗什诞辰1660周年。中日两国佛教界在中国古都西安举行以“鸠摩罗什译经与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为题的佛教学术会议,回顾和缅怀鸠摩罗什的光辉事迹,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张琪 《法音》2006,(7):37-40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两国佛教关系更是源远流长。但在一千几百年的交往过程中,中日之间也出现了许多不幸。尤其是上个世纪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给两国人民造成深重灾难,两国佛教界一度断绝了往来。战后,中国和日本两国佛教界从五十年代初开始恢复友好交往,为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做了大量工作,起了重要作用。当前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中日两国关系面临重要关头,两国佛教界的交往也处在刚刚完成新老交替、有待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关键时刻。实现中日和平共处、世代友好的目标,既是两国人民和佛教徒的根本利益所…  相似文献   

7.
径山寺 《法音》2009,(10):56-57
正本刊讯10月21日,纪念无准禅师圆寂760周年法会暨万寿禅寺扩建工程奠基仪式在杭州余杭径山举行,中日两国的佛教界人士参加。无准师范禅师是南宋临济宗杨歧派的高僧,径山寺的主持。他是日本禅宗的推动者,茶道东传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8.
李贺敏 《法音》2000,(11):37-38
本刊讯 赵朴老生前与日本佛教界整整交往了近半个世纪,为促进两国佛教界的友好交往和缔结“黄金纽带”关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卓越贡献,赢得了日本佛教界人士的普遍尊敬。自今年5月21日赵朴老不幸逝世以来,日本佛教界各宗派和友好团体的负责人和生前友好,不仅拨冗来京出席赵朴老追悼法会和遗体送别仪式,而且日本天台宗、真言宗各派总大本山会(简称“各山会”)、日中友好宗教者恳话会(简称“日宗恳”)、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议会等宗派和团体,纷纷举行追悼法会,深切缅怀赵朴老。 5月27日,即赵朴老逝世后不久,在被誉为日…  相似文献   

9.
从“金锁链”到“黄金纽带”──五六十年代中日佛教交流纪实张琳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奉行侵略和掠夺的政策,中日两国的友好关系遭到破坏,佛教界间的交流亦被迫中断。但是,中日两国人民源远流长、血肉相连、法脉相通的情谊,依然深深地植根于两国人民和佛教徒...  相似文献   

10.
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韩建交10周年之际,为促进中日韩佛教界友好交流,加强三国佛教界“黄金纽带”关系,2002年9月2日至11日,以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为团长,由国家宗教局和宁夏、山西、福建、广东珠海等地方宗教局及中国佛教协会等9人组成的中国宗教工作者代表团,应韩国曹溪宗和日本“日中韩国际佛教交流协议会”的邀请,先后对韩日进行友好访问,受到热烈欢迎和盛情接待。  相似文献   

11.
佛教在线10月23日西安报导:今年是空海大师入唐求法1200周年,为了隆重纪念这位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日本文化巨人、弘法大师和中日佛教界友好往来的伟大先驱者,从年初开始省、市有关部门积极筹划各种纪念活动,至10月达到高潮。  相似文献   

12.
李贺敏 《法音》2001,(11):45-46
本刊讯11月30日至31日,由日本《中外日报》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办的第九次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在日本京都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佛教与中日两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始于1985年,是为纪念日本最大的佛教报纸《中外日报》创办九十周年而发起的,比中国佛教协会和日本佛教大学发起的佛教学术交流会议早一年,同样为每两年召开一次,中日双方轮流举办。10月30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中心主任杨曾文教授和日本东京大学末木文美士教授分别作了基调发言。杨曾文教授在题…  相似文献   

13.
佛教学术交流的桥梁──中日佛教学术会议杨曾文自1980年以来,中日两国文化交流迅速发展,佛教学术交流也日益频繁。促进中日两国佛教学术的交流,增进两国人民的友谊,是中日两国佛教研究者的共同的愿望。1985年11月,日本《中外日报》社为纪念创刊90周年,...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今年适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又逢中、日、韩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即将在北京隆重举行。为此,1995年5月17日上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在北京广济寺中国佛教协会发表重要讲话,就有关佛教与和平主题畅谈己见,直抒胸臆。 赵朴老介绍了此次“三国会议”的缘起。1993年他去日本佛教界访问,日本朋友出于盛情,一再主动要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佛教界的友好关系由来已久。1923年9月,日本关东地区发生了大地震,灾区民众死伤惨重,亟待救济。中国佛教界闻讯而起,积极组织了包括法事、捐赠、慰问等一系列赈济活动。中国佛教界赈济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无论是对于中日两国佛教及民间友好往来,还是中日两国民众在灾害救济的国际合作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启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和日本的佛教界学者十余人在2004年10月17-18日聚会古都西安,下榻于曲江惠宾苑宾馆并在此成功地举行了第十届中日学术交流会议。本届大会的主题是"鸠摩罗什译经与中日两国佛教文化--纪念鸠摩罗什诞辰1660周年"。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参加了会议开幕式并作重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92,(8)
尊敬的大谷武会长、小野塚几澄理事长先生, 尊敬的各位长老、各位先生、各位朋友: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周年,也是日中友好宗教者恳话会成立二十五周年,正是这个时候,我们一行承蒙邀请,有机会前来有缘的贵国访问,感到格外高兴。我们踏上贵国的国土,就受到贵国佛教界的盛情接待,今天又和朋友们欢聚一堂畅叙友情,一起参加纪念活动,我们从内心有宾至如归的感受。请允许我代表我们一行向好客的主人表示衷心感谢。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我们两国人民和佛教界的友谊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岁月里,尽管中国和日本的国情有过许多变化,但两国佛教界的古德们辛勤栽培的友谊之花,却在历史的风雨中不断开花结果,谱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86,(3)
中日两国佛教文化交流已有一千四百年的历史。在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十三周年之际,日本《中外日报》根据有关资料,整理发表了从日本奈良时代到室町时代(即我国唐代到明代)两国著名高僧互相往来、从事佛教文化交流的简要情况。兹译介如下,供读者参考。来华的日本高僧一、入唐僧道昭奈良元兴寺僧人,公元六五三年入唐。曾在长安大慈恩寺从玄奘学法相唯  相似文献   

19.
在去年隐元禅师诞生400周年的时候,中日两国佛教界都举行了盛大的纪念活动。我国唐代,先有高僧鉴真东渡弘法传戒,后有日本空海、最澄入唐求法。继之,荣西、道元入宋,又弘禅扶桑。明末清初,隐元禅师振一代禅风,植黄檗文化于东瀛。隐元禅师的东渡和黄檗宗开宗,对日本近世佛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是日本禅宗史和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盛事。  相似文献   

20.
真愚 《法音》2023,(1):8-9
<正>今年恰逢中韩两国建交30周年。我代表韩国佛教界表示衷心的祝贺,希望两国在过去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扩大交流和往来。因为新冠疫情流行的原因,中韩佛教界在这里举办了线上会议,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新的形式来延续两国的佛教交流,继往开来。同为佛子,我坚信中韩两国佛教的“黄金纽带”关系会更加的稳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