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认为,北宋儒者力图从儒学经典中去探求一种大中至正之道,将之上升为最高的理性原则和文化精神,即所谓天道或天理,并以之来制约王权在世间所具有的至高无上地位,为经世济民提供理论指导,这是北宋儒学复兴的深层动因之一,北宋儒者主要通过阐发<周易>之理来实现儒学的复兴.他们希望通过对理想政治蓝图的描画来规正现实政治生活的发展道路,为此,他们对历史发展目标、社会历史的结构及其变迁、历史发展的动力与规律等历史哲学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而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易学历史哲学思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北宋儒学的复兴得益于易学历史哲学诸问题的探究.  相似文献   

2.
吕祖谦易学以经传相分、通过象数阐发义理为特征,对朱熹易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治<易>中他提出"天下惟有一理"的思想,以义理解<易>,以象数阐发义理.与程颐易学具有相同相异之处,而在宋代易学史上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天理"是二程尤其是程颐易学哲学的法眼所在,更是其易学哲学本体论的理论基石;既是其易学高度哲学化与哲学高度易学化的核心标示,亦是整个宋明道学尤其是理学派的本旨要义。程颐对于天理这一本体范畴内涵的具有直觉思维特征的涵养体贴,无疑是以理性逻辑思维为标识的观念进学为前提与基础的。本文就程颐对天理这一本体范畴的简择与体贴的思想观念依据亦即观念进学,从七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立足于哲学视域,对<周易>诠释中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一,在<周易>的性质问题上,认为从发生意义上看,它是一部卜筮之书;从内涵意义上看,其意蕴精微广大,乃天人之学;从历史发展来看,它自身有一个学术品格转换、提升、发展的历程.其二,初步揭示了占筮中所具有的哲理意蕴,指出占筮与<周易>的天人整体之学之间有甚深之诠释关系,占筮所蕴具的天地人物一体融通的终极境域乃是易学无穷意义的来源.其三,认为深入挖掘文本,澄清<周易>的表达方式,乃是易学研究的基础,就此本文主张回到<易传>以开显易学活的精神,辞、变、象、占四圣道的确立为解读<周易>精微之蕴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才"是程颐在释<易>时所使用的独特概念.从根本上说,"才"来源于<易传>中的阴阳观念.但程颐在使用这一观念时摆脱了以非统一、即对立的关系来理解传统的阴阳,而是在一种更独立的意义上去使用阳或阴的观念--"才".在<程氏易传>中,"才"象征着某种不屈于人生欲望的克已能力,同时它又是某种在政治生活中拯救时局的才能.可以说,"才"之观念反映了程颐易学的某些特色.  相似文献   

6.
通行本<周易>古经分为上下两篇.对于其何以如此分篇,生当北宋的易学家程颐,在承继、整合<易传·序卦>和<易纬·乾凿度>等的观点的基础上,作<上下篇义>,明确提出以阴阳为基准分篇的原则,指明"阳盛者居上篇,阴盛者居下篇",并逐卦作了分析,丰富了人们在此领域的识见.  相似文献   

7.
程颐理学的哲学法眼,无疑就是程颢所标举的"自家体贴出来"的"天理"。然而学界关于二程尤其是程颐的天理是如何体贴出来的观照甚少,因此深化这一问题的探讨,对于程氏易学与理学的研究而言,则具有更加重要的学术价值以及文化创新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程颐易学与理学的哲学逻辑架构的深入分析,可以透显出天理本体地位及其核心内涵的理论赋予源自于程颐对于《周易》道体的深度发明:一是"无形只是道"的理论界定,二是"性命之理"的本体发现,三是"道二"的哲学开新。由此,程颐理本论逻辑框架获得源头活水的理论支撑,《周易》道体亦得以高度的哲学活化,易学与理学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8.
<周易参同契>作为道教易学的重要代表作,其最重要的特色是会归"大易"、"黄老"和"炉火"三家之理,借<周易>言黄老说炼丹.本文将<周易参同契>置于汉代易学的背景下,从黄老道家哲学与道教仙学的发展中,来探讨<周易参同契>如何托<周易>卦爻象为象征符号来隐喻金丹道之内涵,以展示易学在道教中的传播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论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特重<易传>,他们借助于诠释<易传>来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熊十力的易学是以"乾元"为中心的本体-宇宙论;马一浮的易学是以"性理"为中心的本体-工夫论;方东美的易学是以"生生"为中心的形上学;牟宗三的易学是以"穷神知化"为中心的道德形上学;唐君毅的易学是以"神明之知"为中心的天人内外相生相涵的圆教.他们以现代哲学的观念与问题意识重点阐发了<周易>哲学的宇宙论、本体论、生命论、人性论、境界论、价值论及其间的联系,肯定了中国哲学之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性是生机的自然观,整体和谐观,自然宇宙和事实世界涵有价值的观念,至美至善的追求,生命的学问和内在性的体验.他们重建了本体论和宇宙论,证成了超越性与内在性的贯通及天与人合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哲学是在经典的诠释中发展的,<周易>诠释学的转变直接促成了北宋理学的发生发展.中国古代的经典诠释学的结构可以分为经典的诠释对象、经典诠释的主体和经典诠释三方面,而经典的诠释又可以分析为诠释模式、诠释内涵和诠释风格.对于北朱理学的易学诠释来说,其话语系统是重视义理,其内在理路是坚持"体用一源"的本体与现象的圆融,同时又开出独具特色的修养论与功夫论,其诠释内涵则坚持天道性命的贯通,而赋予本体以价值意义.北宋理学家正是由易学诠释学,从玄学中转出来,而能与佛、道抗衡.理学家对<周易>的解释也解决了会通<孟子>与<中庸>、<易传>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