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怡  禾艺 《天风》2005,(9):31-31
建筑,尤其是教堂建筑,犹如连贯着的历史史诗,使人在欣赏、品读之余,心中涌动起那份感动,金怡姊妹是一位刚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未来建筑师”,对于建筑包括她内心的“上帝的圣殿”,有着自己的想法。于是,把想法变成让更多的人看得见的图像,则是她“筑”在心中的梦。这幅取材于上海沭恩堂的摄影作品,试图在解构着一种“建筑中凝固的音乐”的诗意内涵。教堂与都市现代化建筑重叠映象,似乎是她内心想象的外化。  相似文献   

2.
在种类繁多的化妆品日益侵入女大学生床头的今天,也仍有坚决不同意涂脂抹粉的“顽固分子”。如女生甲便说:“不加修饰的自然状态是最美的!”有女生乙反唇相讥:“那么原始人是最美的了,因为他们毫无修饰——连衣服都不穿!”甲顿时哑口无言。 这段对话中,乙能取胜,是因为她采用了归谬法和“非黑即白”的诡辩法。甲认为“不加修饰的自然状态是最美的”。乙先假设甲的观点正确,提出“原始人处于不加修饰的自然状态”——但这显然是个谬论。从原始人穿上第一件用树叶缀成的衣服,戴上第一串用兽骨做成的项链,他们便已认识到他们的原始状态并不美。由这个谬论可以反推知甲的观点是错误的。这里用了归谬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梦”,既是历代中国人追求国富民强和美好生活的梦,更是当代中国人鲜活的梦.“中国梦”,既是萦绕在每个中国人心头的梦,也是大家共同的梦想.“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自主自觉的梦,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与其他国家相互参照的梦.“中国梦”,既是民族复兴的梦,也是开放、发展、创新的梦.“中国梦”,既是内在理想之梦,还应该是有行动能力的梦.  相似文献   

4.
集体观念是人类最初的美德。这种美德是否象某些唯心主义伦理学家讲的那样,是“人的天性”呢?不是的。而是开初在死亡、毁灭的威胁面前,迫使每一个氏族成员的行为必须符合这一规则的,是在以后才逐步形成了一种习俗观念,占据了原始人的头脑。 首先,原始人的集体观念来源于个人必须依靠集体才能生存的客观必然性。人类刚刚从动物群中脱离出来之后,“日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马蹄篇》),劳动工具是天然的石块、木棒,十分简陋,劳动技能十分低下,单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抵抗大自然降临的种种灾难。那时,无论狩猎、捕鱼、采集,都是集体进行的。只有依靠集体的行为,集体的力量,原始人才能经常在周围地区  相似文献   

5.
探讨人对艺术的需要,其实质就是要探清人类艺术的源起。迄今为止,关于艺术的起源的原因,并没有一个决定性的定论。然而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研究学者不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如“巫术盛行时,艺术开始萌芽”的巫术说;原始人反复描摹每次捕获的动物形象,从而逐渐扩大了他们对形象符号的进一步认识,所以原始人从多样的摹仿中获得快感,促成了人类艺术的萌芽——这就是模仿说;而持表现说的学者认为,原始人特有情怀的表达与交流是促进人类艺术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原始人在面对——劳作后的欢愉心情,同类伤亡的痛苦心情  相似文献   

6.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坚强核心,把实现人的价值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首要价值,把激发人人奋斗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把建立公平制度作为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基石,把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民心工程,把融入世界潮流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从而形成全党全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合力.  相似文献   

7.
李香莲 《现代哲学》2022,(3):108-114
梦和做梦不仅是传统本体论、知识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也是新近心灵哲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议题。那么,当我们说“s梦到p”时,到底是在说什么?无论是正统的梦境幻觉模型,还是新近的三种想象模型,都没有揭示出梦或做梦的本质。梦境幻觉模型主张,某人梦到p意味着某人相信p,但这是对“s梦到p”的错误刻画;已有的三种想象模型虽然坚持“s梦到p”蕴含“s想象p”,却无法合理地得出这一结论。本文认为,在理论上,通过合取“想象”的梦经验观与“假装相信”的梦信念观,可以得到一种“综合梦境想象模型”,由此合理解释“s梦到p”蕴含“s想象p”。  相似文献   

8.
“中国梦”视闽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开展“中国梦”教育要坚持理论教育与体验式教育相结合、主体性与发展性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利用好课堂教学主平台、校内各种媒介,推进“中国梦”主题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中国梦”社会实践活动,培育选树践行“中国梦”的先进典型。  相似文献   

9.
关于道德的早期状态问题,是伦理学研究最困难的问题,也是最诱人的问题。比起道德理论,道德本身有着更为古老的历史。是什么力量推动人类最早的道德感的产生呢?什么原因促使原始人在生产生活水平十分低下的情况下尽力使自己的行为合乎道德呢?原始人的生产、分配和交换活动,氏族外婚等婚姻规则,原始人甘心忍受“成丁礼”的折磨,等等,都是道德的早期状态中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一、考察早期道德的途径 可惜的是道德的最初形态与人类最早的物质生产生活一同消失在人类自身发展的历程之中了。那些在实践中实行着道德禁忌的原始先人,并没有想  相似文献   

10.
虚室生白     
“虚室生白”这个词来自庄子。“虚室”指一间空空的房子,比喻富有余裕的内心。“白”喻指“智慧”。“虚室生白”,指的是内心的空间产生真正的智慧。  相似文献   

11.
杨威 《美与时代》2013,(11):67-67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以来,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热烈反响。作为高校辅导员,自己的梦想是什么,这个职业的“中国梦”该如何实现。笔者从高校辅导员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出发,从政治素质、学习精神、乐于奉献、持续创新等角度阐释如何实现高校辅导员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2.
神秘的境界不只是梦,但,梦一定是某种神秘的境界。也许,正是因为梦的神秘,所以人们才会产生对梦的错误认识。从内心害怕梦、拒绝梦、排斥梦,甚至不惜借助药物的力量防止梦的到来。实际上,梦对我们是非常有益的,他不仅能消除刺激、保护睡眠,让我们更好地休息。他更能让我们懂得如何积极、健康、正确地生活。当然,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我们掌握主动权。只有化被动为主动,才能让梦更好地为我所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在印尼巴厘岛上有一个用竹、草建盖的“原始味”旅馆,室内家具全是用竹子椰树杆编制的,连灯具也用了“竹笼子”。大批游客慕名而至,想在这里过一下原始人生活的瘾,因此,旅游生意特别兴隆……  相似文献   

14.
孔子梦见周公确有其事。宋儒认为此梦的原因是孔子早年志在推行周公之道 ,但对此梦的发生机制不甚清楚。孔子仍然受到梦魂观念的影响 ,实际认为此梦意味着周公之灵对他特别青睐和有所启示 ,并在内心里把它作为天命在身的重要根据。孔子梦见周公的历史意义 ,主要在于中国文化的传承 ,并在后世演变成文化传承的一个精神符号。  相似文献   

15.
妇女丧偶或离婚后,“形单影只”,内心的悲伤与忧郁难于言表。心理学家认为,长期忧郁、苦闷的孀居生活会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引发性心理综合症。此病症状千差万别。有的以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失眠、多梦、头昏、健忘等,有的以厌食、恶心、呕吐、腹胀等肠胃症状为主要表现;有的以月经不调、闭经、白带过多、阴部瘙痒等妇科症状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6.
<正>一日凌晨,我从噩梦中醒来,内心翻江倒海,无比感慨,就立刻在电脑上写下当时的感悟:梦中我带着女儿外出游玩,却意外失去了可爱的女儿,当我回到家里,看到孩子的房间,再也没办法叫出孩子的昵称,内心的压抑情绪实在控制不住,无比痛苦。梦中的我突然看到远在家乡的妈妈,瞬间借着大喊一声"妈",大声地把自己压抑的心情,内心的痛苦、悲伤、无助以及看到至亲的喜悦和释怀,一瞬间全部表达出来了!这时,我从梦中醒来,  相似文献   

17.
《圣经》是基督教的正式经典。《圣经》内有不少梦,总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上帝直述圣言圣喻的梦,另一类是象征表述的梦。所有的梦,其目的在于昭示上帝的神圣、全知、全能和对信徒的眷顾。《圣经》内对梦也有不同认识,有经文指出,“不要相信自己所作的梦”,“信梦的人必误入迷途”。显而易见,《圣经》不是上帝的圣言圣喻或启示,《圣经》是来自人间许多一作者涉及面广阔的不同著述汇集而成的一部书。  相似文献   

18.
梦的机制与梦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者朋友,“梦”对于你来说,肯定不会是陌生的吧?我们经常在想:为什么会做那么多的梦?为什么会做一些奇奇怪怪的梦? 梦是怎样产生的呢?这需要先给“梦”下一个定义。梦是人在睡眠状态下发生的一种不随意(无意)的想象活动。按传统解释:由于一天  相似文献   

19.
齐国音乐史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齐国音乐的先声地处黄河下游,泰山南北的齐鲁大地,是华夏音乐文化的一处重要发祥地;又是先秦音乐美学的一处学术中心。“汤汤乎若流水”“巍巍乎若泰山”的齐鲁音乐,早就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哺育着山东大汉。大约在四、五十万年前,原始人就“歌哭于斯”。山东的土著族称之谓东夷人。“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说文解字》)“从大”,有人认为那  相似文献   

20.
吴根友  周衿瑶 《哲学动态》2023,(8):42-51+127-128
先秦哲学思想中,对“孔子梦与不梦见周公”的诠释,经宋明儒的注解,主要体现为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的两种路径。“庄周梦蝶”与“真人无梦”的两则故事,从人生哲学与道德修养的两个角度来看,则主要体现了庄子的怀疑主义哲学倾向和追求绝对道德理性的倾向。而荀子“心卧则梦”的命题,主要表现为追求绝对认知理性的倾向。这三位哲学家有关“梦”的叙事,以及后人对其有关“梦”的叙事的解释或说明,表面上看来并无多少关联性,但从精神现象的角度看,其主旨却是相当统一的,即将“梦”视为非理性的精神或意识现象。不过,宋明诸儒对孔子梦或不梦见周公叙事的解释或说明的思想解释史,却透露出一种可取的“释梦”态度,即从理性的角度去解释人的精神现象之一的“梦”的义涵。因此,中国哲学史上与“梦”相关的思想论述,似可被纳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使作为精神现象之一的“梦”也可以进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