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声的展览     
《无声的展览》这篇文章是想说说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合作举办的“佛教文化艺术展”的事。 展览会没有声音本来很平常,为什么要突出“无声”二字呢?  相似文献   

2.
象本 《法音》2020,(1):67-67
本刊讯2019年12月23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以“法治化与现代化视野下的佛教制度建设”为主题的“2019人间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在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召开。  相似文献   

3.
广西的佛教与少数民族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佛教从海路传入我国最早的地区之一。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时期广西的环北部湾沿岸与东南亚和印度等地已有了海上航线。结合文献记载及东汉至南北朝早期佛教文化遗物的考古发现,可以推测大约在西汉时期佛教就已经传到了广西地区。到了唐代,广西佛教空前繁荣,其中桂林是我国南方佛教的中心之一,是中原地区高僧大德向往的佛教胜地。宋元明清时期,广西佛教缓慢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桂林、桂平等地的佛教进一步发展,成为广西两个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地。佛教传入广西后,对壮、瑶、仫佬、侗等少数民族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与少数民族固有的原始宗教信仰等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地方和民族特点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4.
赵朴初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也是一位造诣颇深的佛学大家,还是一位佛教文化的积极弘扬者。近半个世纪以来,他充分发挥其在中国佛教界的领导作用,利用各种场合,通过多种途径,反复强调“佛教是文化”这一思想,致力推动中国佛教文化建设。“佛教是文化”的观点引起教内外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佛教文化事业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可以分为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两大类型。在宗教文化中,佛教文化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以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体系为例,就佛教文化体系的结构与核心作一初步的探讨。我想这对于深入把握佛教文化的内在特质、基本精神、特定功能和未来走向,是有意义的。探讨佛教文化体系,首先要对什么是佛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作出明确的界说。  相似文献   

6.
京城涌动“讲座热”—这是今年报刊常见的报道。在这一热潮之中,有一个开办较早、独具一格的文化讲座,虽然从未有意去吸引新闻媒体的注意,但是却颇受人们的欢迎,这就是在故宫西侧的北长街27号院内,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举办的“周末佛教文化讲座”。“请问,佛教文化研究所每周六的上午是否有佛教文化讲座?”作为讲座的具体负责人,我时常接到这样的电话,我答道:“是的。”“我可以来听吗?“可以。欢迎来听。”放下电话,我在想刚刚这番对话中所提及的“听”字,“听讲座”这没错,当初我不就是抱着这个想法来到北长街27号院想听到…  相似文献   

7.
《佛教文化》1995,(3):42-42
中国佛教文化艺术展于95年4月30日至5月9日在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举办。该展是应新加坡居士林之邀请,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组织筹办的。新加坡居士林妙灯长老主持开幕,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致辞。 该展展出了佛教嘉言书法和绘画等200余件作品,其中法海寺绘画。  相似文献   

8.
智灯千万亿     
一九九三年《佛教文化》第四期上,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赵朴老的一首诗。其中有“尚有平生志,还思老级图。智灯千万亿,一一耀明珠。”之句。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弘扬佛教文化的期望。这种期望绝不仅只停留在愿望中,他一直是付诸实施,尽力而为的!这一点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文化》的同道都深有体会。他是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及《佛教文化})杂志社的创办人,名誉所长、名誉社长。对于研究所,杂志社的一切他都十分关注。《佛教文化)}创刊以来,常收到读者来信,提出有关“什么是佛教文化?”的探讨。关于这一概念,我无意在此多说…  相似文献   

9.
莫子 《佛教文化》1995,(5):16-17
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召开一个禅文化国际研讨会,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 少林寺是禅宗祖庭,在那里召开这样的会,不论时间、地点都具有特殊的意义。通知一发,四方响应,全国应邀参加此会的专家学者竟有近百人之多,仅北京一地就有数十位。盛况空前,令人欣喜。然而适值“世妇会”召开之际。  相似文献   

10.
湛如 《佛教文化》2007,(1):98-99
提起佛教文化,许多人觉得那是一个很神秘的彼岸世界,与现实人生了不相关。其实,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由儒、道、佛文化共同构成的“大传统”及千流百派的“小传统”汇聚而成的中国文化海洋里,简直如空气一般须臾不可分离。近读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编写的《俗语佛源》一书,其中记载赵朴初先生在“文革”中曾对一位青年学者推心置腹地说:“现在许多人虽然否定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可是他一张嘴说话,其实就包含着佛教的成份。……如果真要彻底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相似文献   

11.
通联片羽     
君冈 《佛教文化》1994,(2):38-39
主持寄语 时下有很多大众化期刊,都时兴在刊物中向读者透露一些自己这“编辑部的故事”,以期常与读者保持情感沟通。《佛教文化》当然也有自己丰富活泼的编辑部故事:一如您在电视片中已经眼熟的那样,在位于北京市区中心、闹中取静的这座典型四合院里。  相似文献   

12.
七宝与八吉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持寄语 记得有一位佛教史研究者曾作过一个比喻,说一部中国佛教文化史好比一个人体:教义教派只是基本骨架,中国人特有的佛教文化心理结构是其大脑、心脏,这还不够,还有活生生的血肉部分——这就是佛教文学艺术。这三者密不可分,共住一体。就像血总是热的,这佛教艺术总是佛教文化之中最“热”、最活跃的那一部分——最容易与当代人的心灵沟通和交流。当然,这种沟通,  相似文献   

13.
道坚 《佛学研究》2004,(1):384-386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与日本佛教大学联合主办,陕西省佛教协会、西安市佛教协会和陕西户县草堂寺联合协办的以“鸠摩罗什译经与中日两国佛教文化——纪念鸠摩罗什诞辰1660周年”为中心议题的“中日第十次佛教学术交流会议”于2004年10月16日至17日在西安举行。  相似文献   

14.
亦西 《佛教文化》1994,(3):14-15
1994年1月12日至2月14日,由中国佛协副会长净慧法师任团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任名誉团长的中国佛教文化代表团,前往法国巴黎,举办“中国佛教文化展”,开展了一系列的弘法讲学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在素有天主教传统的法国,中国佛教文化代表团所受到的诚挚欢迎感人至深;中国佛教代表团的弘法活动所激起的反响令人动容。当团长净慧法师率众离开时。  相似文献   

15.
经过一年准备,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佛教协会共同举办的“西域佛教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9月2日至4日在汉唐时期的西域中心乌鲁木齐市举行。9月初的边城乌鲁木齐正是金风送爽、瓜果飘香的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36名代表聚集一堂,共同交流西域佛教的研究成果,向大会提交28篇论文。自魏晋隋唐以来,人们常把印度看作“西天佛国”。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不仅将佛教文化弘扬于世,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广大佛教徒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考察其佛教文化思想,主要表现为坚信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人间佛教”的继承与弘扬,以及坚定的佛教和平思想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更进一步     
英国《泰晤士报》的总编西蒙·福格,早年来找工作时,他殷切地问人家:“要不要编辑、记者、校对员。排字工?”人家都说不要。对此福格并未怏怏而去。他接着说:“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了”。他从包里掏出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结果,就凭这一块牌子...  相似文献   

18.
我说的第一点就是希望“五台山论坛”能坚持办下去,步步提高,把五台山研究上升到一个新水平。第一届论坛我认为是很成功的,就我个人来说受教育启发不少,我这次来参会主要就是想受教育,增加知识。就目前而言,五台山是中国佛教文化的缩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五台山是中国唯一的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并存、各个宗派竞相发展的佛教名山,五台山佛教文化汇萃了中国佛教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与佛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世纪之初至今近两千年,与佛教毫无接触的文化人、世间人几乎越来越难以找到。因为即便你认为自己与佛教一点不沾边,佛教文化还是像空气一样弥漫在你周围,呼吸进你的肺腑,溶化于你的血液,浸润到你的肌体。这就是从事理论研究者常讲的“积淀”。佛教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必然与这文化一同被人们接受,想彻底分清是不可能的。借用一段旧诗,便是“两个泥菩萨,打碎再重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也分不得。”分不得便要正确认识,正确对待。政治伟人、文化巨人的态度和方法往往是一般人所关注的。只从现代来看,人们最熟知的孙中山、毛泽东、鲁迅就都有对佛教文化的看法,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领袖为什么这样讲,民众为什么这样传,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么?  相似文献   

20.
杨笑天 《法音》2006,(12):38-39
10月27日,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与日本佛教大学共同主办的,以“中国初期净土教研究——以慧远、昙鸾为中心”为主题的第11届中日佛教学术交流会议在日本京都佛教大学四条中心举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