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印度传统宗教主要有三个,即婆罗门教(今之印度教)、耆那教和佛教。佛教到中世纪,由于教内和教外的种种原因,逐渐衰退,以至最后从印度本土消亡。幸好它的教法和经典传播到亚洲其它地区和国家,并在那里保存下来。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印中两国佛教译师将贝叶梵文佛典译成汉语佛经五千余卷。这些佛经告诉我们,印度不仅有传统的宗教,而且还有为数众多的哲学流派,其中著名的、有影响的是所谓六派哲学———数论、瑜伽论、正理论、胜论、弥曼差论和吠檀多论。六派都有本宗的理论典籍。佛教译师可能出于宗教偏见,蔑视非佛教的宗教或学…  相似文献   

2.
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古代印度的两个主要宗教派别。它们的善恶观念是各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教的此类观念虽然有明显不同,但都与古代印度圣典吠陀和奥义书有渊源关系。佛教和婆罗门教各自的善恶观念都有不同层次的划分。在后来的发展中,两教的善恶观念有很大的趋同性,它们相互影响,彼此吸收对方思想。两教中的一些基本层次的善恶观念的内容有大量是相同的,较高层次的善恶观念虽有不同,但同样强调智慧解脱。这方面的思想对古代印度系统宗教哲学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在华流传之婆罗门文化典籍,婆罗门教徒在华活动史迹,以及夹杂在佛教艺术与经籍中的婆罗门教因子等等,论证婆罗门教曾来到过中国.  相似文献   

4.
禅与印度宗教●乙涓印度是一个宗教大国,历史上曾经创造出许许多多的宗教。例如,最早的宗教有达罗毗荼土著人的原始宗教崇拜,以后又有雅利安人的婆罗门教。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印度出现了反对婆罗门教的沙门思潮,先后出现了佛教、耆那教、顺世派、生活派等宗教哲学派...  相似文献   

5.
佛教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前五世纪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儿子悉达多·乔答摩(即释迦牟尼)所创立。是当时反婆罗门教的思潮之一。婆罗门教相传形成于公元前七世纪,以崇拜婆罗贺摩(梵天,即创造之神)而得名。此外还信仰多神。它把人分为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  相似文献   

6.
存在主义的基本命题即“存在先于本质”必然导致唯我论,最终滑到信仰主义,在信仰主义这个问题上,存在主义和婆罗门教哲学、佛教哲学可以说是殊途同归,有不少相似之点。印度教哲学(婆罗门教哲学)和佛教哲学是在十八世纪传人欧洲的。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明显地受到了印度哲学的影响,克尔凯郭尔也曾对婆罗门教哲学特别是佛教哲学发生过浓厚兴趣。二十世纪以后,印度哲学家辩喜和奥罗宾多进一步把婆罗门教的吠檀多思想传播到西  相似文献   

7.
神聚泉州     
一对从事宗教史研究和宗教工作的人来说,泉州是一个值得仔细琢磨的城市。由于历史的风云际会,这里曾经汇聚了大量古今中外的神灵。据史料记载和现存的宗教遗迹显示,泉州历史上曾经存在过佛教、道教、景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等多种宗教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民间信仰,品类之丰,遗存之多,实属希有,可以说几乎世界上的较大的宗教在这里都有存在的痕迹。其中有的已经消失,如摩尼教,有的在国内其它地方尚没有发现,如婆罗门教,有的传入后一度中断,如基督教、天主教,也有的从历史上一直延续到今天,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8.
婆罗门教和佛教都起源于古代印度,它们在发展过程中,既互相斗争,又互相影响,其神话世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二者之间相互斗争和相互影响的情况。作为正统的婆罗门教在印度人民心目中已有深刻影响,在此情况下,佛教要想求得发展,就不得不吸收婆罗门教成分,到密教时期,佛教与婆罗门教更趋一致。如果婆罗门教的神形象已很发达,佛教则直接继承;如果婆罗门教的某些神形象还不大发达,佛教则予以改造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南诏图传》是研究南诏早期宗教史最宝贵的资料。本文对其中的“文字卷”考证后认为,早在唐高宗中期,就有婆罗门教的湿婆派传入乌蛮;大乘佛教也在武则天时期传入景东至西双版纳地区。婆罗门教与大乘佛教经过了长期融和的过程。所谓“建国观音”实即婆罗门教徒,“大封民”即大梵天之异译。  相似文献   

10.
印度的婆罗门教、佛教与中国的儒家、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的婆罗门教和中国的儒家学说都有着维护社会秩序、延续既有文明、创造符号体系的建构功能 ;与此相对立 ,印度的佛家和中国的道家学说则以反向解构的姿态分别对婆罗门教和儒家学说在民族文化的建构过程中所导致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这种建构与解构的关系体现了追求文明与反抗异化、积极进取与消极无为、崇尚秩序与回归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这种逻辑关系的历史性发展 ,印度宗教文化从婆罗门教到佛教再到印度教的发展过程 ,与中国世俗文化中儒家和道家之间的彼此更迭 ,都形成着“否定之否定”式的阶段性变革。  相似文献   

11.
婆罗门教是否传入过中国?学界颇多争议.本文从古代文献、碑铭、图画及现存文物遗址中,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证据,证明婆罗门教曾经在中国传播过.虽然婆罗门教没有像佛教一样在中国大规模流传,但毕竟留下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姚卫群 《法音》2008,(12):6-12
奥义书是印度古代宗教哲学圣典.是印度出现系统哲学思想的开端。它对印度后世的宗教哲学派别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不仅是婆罗门教或印度教思想的理论源头,而且与佛教许多思想的提出也有关联。本文侧重对奥义书中与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相关的一些问题进行考察.就其中一些有重要意义的理论进行比较分析。这类理论不少,此处仅探讨其中的三个。  相似文献   

13.
一、佛教伦理思想的基本观念佛教伦理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笔者认为,可主要概括为三条,即平等观念、克己观念和慈悲利他观念。(一)平等观念在佛教产生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的思想界一直为婆罗门教所主宰。佛教(特别是早期佛教)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观念,认为人的高低贵贱并  相似文献   

14.
越南的伊斯兰教分为伊斯兰教和婆尼教两派,信徒基本上都是占族人.伊斯兰教在10世纪中叶就已经在越南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它是占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来到那片曾被婆罗门教覆盖的占婆土地后,其传播、发展经历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婆尼教作为越南伊斯兰教的一个分支,正是伊斯兰教本土化的一个典型,它表现为与当地的原始宗教、婆罗门教以及偶像崇拜、祖先信仰等传统文化相融合,又深受政治、历史、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本文旨在通过对越南占族婆尼教的宗教观念、神职人员、宗教场所和宗教仪轨的特点进行初步的探究,来展示一个本土化、占族化的伊斯兰教——婆尼教.  相似文献   

15.
李琼 《中国宗教》2022,(3):86-87
宋元时期的泉州宗教石刻丰富多彩,其题材极为广泛,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景教、明教、婆罗门教等当时的各种宗教。具有重要的文物和艺术价值。充分反映了宋元时期泉州多宗教和平并存的状况,是宋元时期宗教融合的历史见证。福建泉州地处东南沿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16.
法显时代的印尼爪哇岛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法显时代印尼爪哇岛仅存的两处碑铭和其他文献,可知五世纪初那里流行的是婆罗门教。法显旅行之后,佛教开始传入,入岛弘佛的第一人为宾国(克什米尔)的求那跋摩。之后,佛教与已有的婆罗门—印度教长期竞争,互相影响和并存;只是十四世纪以来,印度教、佛教才逐渐受到了伊斯兰教的排挤  相似文献   

17.
曼荼罗起源于印度人的自然崇拜,是佛教中最早、最原始的宗教仪式之一。曼荼罗被引入佛教之后,运用广泛,功用繁多,与婆罗门教之祠天已经有明显的区别,成为密教最早的修行法门之一。  相似文献   

18.
"梵我不二"是印度宗教文化的主旨,意思是个体生命与宇宙存在的同一,佛教与婆罗门教的理论与实践都以此为方向。如来藏是最接近婆罗门教梵我论的佛教思想,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的不同。本文从如来藏思想出发,从其与宇宙万象的关系、与众生身心的关系和其所展示的修行路径三方面给予了分析对比。最后认为,或许双方对于语言能否表达实相的不同态度是造成差异的原因。A  相似文献   

19.
梁虹 《中国宗教》2022,(8):70-71
<正>仪式音乐是佛教仪式中极其重要的要素,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佛教的仪式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其实质是作为信仰主体的人对佛教义理进行诠释的一种特殊表达形式,即佛法的外化,其根本目的在“礼佛”“供佛”“诵佛”。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传统的佛教仪轨音乐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印度婆罗门教时期的吠陀经典。《土观宗派源流》认为:“吠陀经典是印度最早的经典,为印度宗教、哲学和文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印度宗教在世界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古代也对中国文化有过较大影响。印度宗教最初发源于印度河文明,但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吠陀与奥义书时期的宗教形态。在印度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宗教派别是婆罗门教及主要由其演化出来的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兰教、锡克教等宗教在印度历史上也起了重要作用。印度近现代的政治冲突与此地区的宗教对立及民族矛盾有着直接的关系。当代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借鉴印度宗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经验与教训,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