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概念的形成及哲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学者指出,“气”概念最初的原型是大气和其他一些气态物质。的确,我们从古代有关“气”的文献以及气字的字源,可以证明这一点。许慎《说文》:“气,云气也,象形。”“云,山川气也。”段玉裁注:“气本云气,引伸为凡气之偁?钡潜匦朊魅?中国古代哲学和其他许  相似文献   

2.
黄毓任 《学海》2005,(6):34-37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认为“阴阳”是《易经》和阴阳家的主题。其实真正“道阴阳”的不是《易经》作者,也不是“阴阳家”,而是道家庄子。庄子宇宙观的最高范畴“道”与阴阳直接关联,“阴阳”在庄子宇宙图式中是与“道”二而一的概念。但庄子的阴阳观念从何而来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从道家和南方原始宗教的关系考察,庄子阴阳(或阴阳之气)观念主要起源于南方的“”(枚卜),同时,与当时具有严重巫术意味的天文观测“望气”有关,其最终形成可能是和望气两种原始宗教活动相糅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一、发展了古代六气(淫)致病说。陶氏在卷一的补阙中,援引汉代名医张仲景关于尸蹶(假死)是“脉动而无气,气闭不通,故静然而死”的解释,认为“凡卒死、中恶及尸蹶,皆天地及人身自然阴阳之气,忽有乖离否隔,上下不通,偏竭所致”.他认为只要疏通这种否隔不通之气,即“犹可治而生、缘气未都竭也”.又补阙“客忤”谓为“客气犯人”,“此盖恶气,治之多愈。”陶氏所指客气,恶气,当是上述天地自然阴阳之气以外的一种气体,认为由客气致病,容易治愈.从上可以看到,陶氏在《百一》开卷中,即继承了先秦道家关于精气一元论学  相似文献   

4.
《易纬·乾凿度》是汉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易学和哲学著作 ,其用象数方式编织的天道观 ,不仅包含了阴阳卦气思想 ,同时还继承了老子和《中庸》的本体论思想以及儒家的价值理想 ,是我们研究汉代哲学思想不可或缺的资料。《乾凿度》提出的“易者 ,易也 ,变易也 ,不易也”勾画出了一幅理想的宇宙社会图景 ,其中既有高妙的本体论思想 ,又有对社会秩序的思考。《乾凿度》还借助道家思想和孟京以来的卦气说 ,建构了一套完整的宇宙生成模式。尽管这种生成模式不甚深刻 ,也有一定缺陷 ,但却体现出很强的时代特色。同时 ,在这个宇宙生成模式背后包含着作者深切的人文精神和深沉的忧患意识 ,体现了汉代易学“天人之学”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分析了《二三子》、《要》、《衷》等帛书《易传》中所蕴含的卦气思想,说明帛书《易传》与今本《易传》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卦气思想是与其前的卦气思想一脉相承的,汉代的卦气思想,就是在此基础上建构完善起来的。探讨帛书《易传》中卦气说的存在,对于推进两汉象数易学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无我”问题是佛教研究的核心问题.近三十年,随着佛教相关学科建设的逐渐完善,中国大陆地区佛学研究和佛教思想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面貌,不但在佛教教理的研究上有所深入,在与印度哲学、西方哲学的参照研究上也有新的探索.多元视角的研究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佛教这一核心问题的认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这一方面的研究具有时代的迫切性,值得大家更多的关注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针刺候气这一中医学术语的观念来源作了上溯与解读,认为候气是古人授时的方法之一,早期的候气与望气、风占等有涉.在天人相应的观念系统里,时节、方位与身形被联系了起来,于是这一天文与风占意义上的候气法便有了医学的意义.这一概念在医学语境下悄然变化,成了医者可以掌握的具体临床技术.  相似文献   

8.
《易纬·乾凿度》作为汉代《易纬》之中的首篇,集中反映了《易纬》往解与诠释《周易》的精神:一方面,其在卦气、爻辰等注《易》体例上展现着时代的痕迹;另一方面,其又有着丰富的自身特色,特别是其卦气之说对于孟、京的发挥,爻辰之说对于泰、否两卦的处理,都有着很好的研究价值.同时,通过解读《易纬》的文字,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西汉易学,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关于传统医学文化的"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历史遗产和医学文化的积淀甲骨文中已有气字。写得略带波纹 ,就像现在的“三”字[1] ,是山川之间飘逸云雾气的象形字。除了云气 ,《说文》段注说它还有“廪气”之义[2 ] ,指粮仓中的米粮 ,引伸为食物。即吃饱了才有气力。前者指物质 ,后者则指物质产生的功能 ,寓有能源补给等义。大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自然界的六气、精神方面的勇气、浩然之气 ,以及既可指物质 ,又寓有精神意义的“精气”已经相继出现。《老子》有“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的名言 ,“一”指太极 ,“二”指阴阳 ,“三”指阴阳会和之气[3] 。所谓“一阴一阳之…  相似文献   

10.
《管子》吸取了以往阴阳说与五行说的基本思想,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完善了阴阳五行说体系,阴阳与五行相结合是在四时观念系统中完成的,而《管子》就有非常大的贡献;《管子》中论述四时之象透露出二气消息不同状态与格局之信息,为汉代易“卦气说”奠定了基础;并且《管子》“精气说”为王充以后的“禀气说”产生重大影响。以上三个方面《管子》对易学发展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11.
“天地”“阴阳”易位与汉代气化宇宙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地与阴阳的关系角度看 ,汉代气化宇宙生成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西汉前期黄老道家首先建立气化宇宙生成系统 ,其中非无形气态的“天地”环节 ,是明显的理论缺陷。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的两汉之际 ,为了使“卦气说”与宇宙终极力量相通 ,《易纬》作者以更复杂的宇宙生成论 ,提出了阴阳二气同时分化为天地二体与乾坤二气的说法 ,初步凿通了“天地”这个理论障碍。东汉后期黄老道家复兴中产生的社会批判思潮与早期道教 ,为安置生命的终极关怀 ,超越“天地” ,建立了简明的气化宇宙生成系统。  相似文献   

12.
云纹是中国传统图案中重要的一支。先秦至汉代云纹的发展变化,大致经历了勾云纹、云雷纹、卷云纹和云气纹先后占主导地位的四个时期。云纹的造型变化,与各时代的社会背景、意识形态、工艺水平等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对大师的思想,人们关注的是他们晚年的东西,而对其早、中期的思想则有所忽视.这样是无法把握大师们的思想发展历程的.目前学术界对戴震的研究,集中于他的晚年思想,而对戴震的早期的哲学思想的研究则重视不够.有鉴于此,周兆茂教授对戴震的早期与中期哲学思想作详细的考察.这是周兆茂教授《戴震哲学新探》的特点之一.《新探》将戴震哲学思想的演变过程,分为早、中、晚三期.在大量材料的基础上,作者明白地指出:早期的戴震(32岁前),接受新安理学的影响,而视程朱理学为“理明义精之学”.这时的戴震,推崇程朱理学,提出“盈天地间,道(理)其体也”的客观唯心主义的主张.中年的戴震(32岁到44岁),过着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涯与勉以温饱的教书生活,社会的黑暗,民众的痛苦,令他对程朱理学的信仰日益动摇.一方面仍具程朱的  相似文献   

14.
有一种关于中西方法传统的区别的成说,认为中国之法传统可以名之为“法自然”,而西方之法传统则应名之为“自然法”。中国“法自然”的法传统的形成与汉代以董子之学为代表的具象思维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这里,“法自然”之“自然”应理解为人格化的自然,而不是纯客观的自然,也不是“至上神”的自然;“法自然”的方法是“法象天地”,也就是以“天”为至大无外之“象”,通过“循象观意”、“因象明理”的具象思维,从人格化的自然中获得对于社会人生的体悟;“法自然”的法学思维对于汉代的法律制度有显著影响,它是论证制度合理性的依据。汉代的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比如宫制的设置、阴阳刑德及顺天行刑的思想和制度等等,都以“法象天地”也即“法自然”为论据。  相似文献   

15.
王健 《宗教学研究》2004,52(1):66-71
本文运用正史和佛乘资料,以汉代东部地域的彭城为中心,深入考辨了佛教在华早期传播的史事及相关问题.文中指出,"仁祠"乃指刘英在彭城所建牟尼寺;严浮调作为历史上第一位汉族沙门,其行迹和著述在中国佛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笮融奉佛的记载展现了佛教在徐地传播的盛况;彭城佛教的传播源问题,应循"丝路西来说"的思路给予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6.
人们在做决策时常常要受到时间或知识的限制,有时还要受到其双重限制。关于人们是如何进行风险决策,早期有期望效用理论对其加以解释,但Allais悖论对其标准化地位提出了挑战。Simon的“有限理性”观点提出后,一些研究者开始致力于开发决策的“有限理性”模型。文章讨论并比较了无限理性的期望效用理论被Allais悖论杠杆撬动之后,有限理性的“占优启发式”和“齐当别”决策模型所能做的和所不能做的。两种模型的决策标准、计算策略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也一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人们在做决策时常常要受到时间或知识的限制,有时还要受到其双重限制。关于人们是如何进行风险决策,早期有期望效用理论对其加以解释,但Allais悖论对其标准化地位提出了挑战。Simon的“有限理性”观点提出后,一些研究者开始致力于开发决策的“有限理性”模型。文章讨论并比较了无限理性的期望效用理论被Allais悖论杠杆撬动之后,有限理性的“占优启发式”和“齐当别”决策模型所能做的和所不能做的。两种模型的决策标准、计算策略以及未来研究的展望也一并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南诏图传》是研究南诏早期宗教史最宝贵的资料。本文对其中的“文字卷”考证后认为,早在唐高宗中期,就有婆罗门教的湿婆派传入乌蛮;大乘佛教也在武则天时期传入景东至西双版纳地区。婆罗门教与大乘佛教经过了长期融和的过程。所谓“建国观音”实即婆罗门教徒,“大封民”即大梵天之异译。  相似文献   

19.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视角,大量行为与神经层面上的研究都揭示了温度与社会情感之间的隐喻关联有着更深层次的心理意义.“隐喻一致性效应”与“隐喻补偿效应”被用来阐述温度-社会情感隐喻的作用机制.而个体早期经验的不断“架构”构成了对这一隐喻形成的解释.此外,神经层面的研究也发现,脑岛可能是物理温度向社会情感隐喻映射的神经基础.未来的研究需从完善研究方法、深化作用机制、从发展的角度探索形成机制的研究以及注重温度-社会情感隐喻研究的应用拓展等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0.
王夫之作为明清之际的一位思想大家,对于宋以来理学发展中提出的理、气、性、心等本体性范畴和相关的哲学命题进行了系统的清理和总结。从历史的角度说,这表明王夫之对自己所处的学术环境及可能承担的使命已有清醒的认识,即重心已不在提出新的范畴和命题,而在对既有学说及其思想体系作重新诠释。一、“性即理”及“合虚与气”王夫之认同“性即理”的命题,但他的“性即理”不同于程朱:他认为性、理是植根于气之中的,构成气的本质属性。所谓“夫性即理也,理者理乎气而为气之理也,是岂于气之外别有一理以游行于气中者乎?”(王夫之,1996年,第6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