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哲 《宗教学研究》2004,38(3):180-181
如所周知,隋唐五代是道家和道教史上一个极其辉煌的时期,出现了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张志和、杜光庭等道教学术精英,也产生了<玄珠录>、<道教内枢>、<坐忘论>、<玄真子外篇>、<无能子>、<化书>等一大批道教精典.而且以道家、道教思想嬗变为表征的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在唐宋时期的巨大转折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思想史、文化史的研究课题.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这一"重新塑造了中国的社会和文化"①的重要历史时期都没有引起思想史家、道教学家的足够重视,近年来道家、道教研究领域一批中青年学人开始了对这一时期道家、道教思想及其历史转变的研究.<隋唐道家与道教>一书应该说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李时珍"幼以神仙自命"与《本草纲目》引据的道家道教书目,《本草纲目》对道教养生思想的吸收,《本草纲目》中的鬼神巫卜观念等三个方面,对李时珍《本草纲目》与道教神仙方术的复杂关系做一辨析,提出:李时珍对道教神仙方术并不一味排斥,而是有扬有弃,扬弃与李时珍作为一个医药学家的主客观认知条件有关。道教养生对李时珍《本草纲目》的积极意义应该得到尊重与肯定。  相似文献   

3.
易州龙兴观,是封建时代中国北方重要的道教活动场所。考察其历史变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道教发展史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根据龙兴观遗址现存的《大元易州龙兴观宗支恒产记》碑补正《道家金石略》所录碑阴《龙兴观正一宗支图》之误、补足失录的“恒产”部分文字,并新传录明代《易州重修龙兴观碑铭》、《重建龙兴观功行之碑》的碑文。 王雪枝,女,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师范大学2008级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4.
孔令宏教授所著的《从道家到道教》一书已于2004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了。胡孚琛先生在本书序中称其“与王明先生关于道教研究学科建设的(关于道家道教的学术研究,尚有若干学科的‘基本建设’须有人着手完成)设想隐然想相合”,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潘富恩教授在其另一部书之序言中说:“他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就是想化数年时间把从先秦道家到近代的道家,乃至新道家,作一个一以贯之的统盘研究。”这部专著无疑是其“统盘研究”的宏大工程中继《中国道教史话》、《宋明道教思想研究》之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书研究了从道家到道教的发展过程,虽…  相似文献   

5.
张粲 《宗教学研究》2017,(1):104-110
雷慕沙是法国首位经院汉学家,他的道教研究基本沿袭了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对于道教的贬斥态度,体现了19世纪欧洲人面对异质宗教时的“基督教至上”和“欧洲中心论”的时代偏见。然而他又在欧洲首译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率先选译《道德经》,在19世纪的欧洲开启了道经译介和道教研究的序幕。本文尝试通过梳理雷慕沙对于《太上感应篇》及《道德经》的译介与诠释,以及其对于法、英、德等国的道教研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揭示雷慕沙在道家和道教思想于欧洲的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中介角色,再现19世纪前后欧洲对于道教的认识及研究特色。  相似文献   

6.
从老子、庄子道法自然、齐同万物的观念,发展到三才相盗的思想,这是道家、道教关于人天关系认识上的一个飞跃,也是作为宗教的道教在思考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与作用时最重要的理论成果。它客观地反映了道教在认识客观世界、精神世界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已达到了相当深刻的思想高度。正是出于这种背景,才产生了《黄帝阴符经》这种“凿天之奥,拽神之谋”的惊世之作,从而与老于《道德经》并列,成为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正如张伯端《悟真篇》所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十个万千个大卜他无限数,尽于此处认真诠”。关于…  相似文献   

7.
读《话说太极图》郑杰文继《周易之河解说》之后,中国社科院李申先生又推出了他的新作《话说太极图》。随着前几年“周易热”和“道教热”的迭兴,“太极图热,也悄然兴起。几乎可以说,研《周易》者无不论“太极图”,谈道教者无不讲“太极图”,就连那些与道家略沾一点...  相似文献   

8.
《道家金石略》补正六则杨立志由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编纂、陈智超、曾庆瑛校补的《道家金石略》一书,是近代以来第一部有关道教的大型金石略著作,为中国道教史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丰富的碑刻资料。该书自1988年由文物出版社印行问世后,学界同仁著书撰文多有引用...  相似文献   

9.
先秦道家美学人格论转变为魏晋道教“神仙”美学思想,其间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是《老子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想尔注》,它们在人(仙)格美的内在与外在、凡人仙人人格对比、神仙审美心理、道家道教人格修炼与艺术美之关系等四个方面,展示了道教美学人格思想的嬗变过程,再次证明了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与后世道教美学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也证明道教美学思想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最近 ,道教中人和我们研究道教的学者 ,都先后收到了一篇寄自浙江金华的文章《病科学》。这篇二千余字的文章 ,以作者理解的道家哲学来批判当代对于“科学”的看法 ,批判科学的功能。这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今天是改革开放的时代 ,文章的作者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各人读了也有自己的想法 ,可以同意 ,可以不同意 ,也可以部分同意部分不同意 ,这些都是个人自由的权利 ,是正常的事。我读了以后 ,也认真想了文章有关的问题。这里 ,我把一些看法说出来 ,向大家请教。第一 ,这是一篇企图以作者理解的“道”的思想来解释当代社会热点问题的文…  相似文献   

11.
“道”是道家道教理论最高、最中心的范畴,几乎每一个道家道教学者都不能不对此有所论述,形成自己的道论。故道论在道家道教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衡量道家道教学者思想特色的重要标尺。葛洪作为东晋著名学者、道教理论家,历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有关其生卒年、家世的考证以及其思想特征的研究,都卓有成果。在这些成果中,关于葛洪道论的研究也异彩纷呈,但细究起来,由于缺乏与其他诸家道论的比较,不仅看不出葛洪道论的继承发展,甚至看不清其自身相关概念的理论差别,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薄弱环节。在葛洪的道论中,基本的重要的概念有三个,即“…  相似文献   

12.
<正>列子为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主要思想为"贵虚"。《列子》八篇,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著录。然班固所录,实为在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所成《七略》基础上删改而成的,则刘向校书时当整理过《列子》。今传刘向所撰《列子书录》,世人多疑其为伪作。魏晋时期,张湛作《列子注》,他在序言中提及自己重新整理《列子》的经过,后人多疑今本《列子》为张湛或魏晋人所伪造。尽管对《列子》之争议至今不绝,但对此书进行研究整理之学者亦代不乏人。尤其《列子》被列入道教经典之后,使得此书更为世人所重。  相似文献   

13.
正王卡先生在道教文献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向来为学界推重,但他同时重视道家思想、道教义理的研究,所著《道教经史论丛》(巴蜀书社,2007年)可见他深厚的学术功力和敏锐的学术思想,而他的遗著《道家与道教思想简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亦是一部侧重思想义理的著作。该著从老子创立道家开篇,由此论及杨朱、庄子、黄老等道家学派的分化,出土文献所见道家思想,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哲学的发展,道教流派的传衍及其思想特征,现代新道家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4.
谈《桃花扇》中的道家道教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了孔尚任与道家道教的交往情况,接着重点论述《桃花扇》中的道家道教思想。《桃花扇》不仅把整个故事情节镶嵌在道教的框架之中,使全剧笼罩了一层浓郁的宗教色彩,而且还把道教看作所有剧中人物的归宿。同时,剧中还宣扬了人生如梦、真假齐同的道家道教思想。  相似文献   

15.
颜真卿作为一位书法家 ,他的文集中保留了许多宗教史料 ,值得后人重视。陈垣先生的《道家金石略》收录了颜真卿四篇碑记 ,其中《桥仙观碑》即《颜鲁公集》的《华盖山王郭二真坛碑铭》。但是 ,陈垣先生和《道家金石略》补编者并没有检阅《颜鲁公集》 ,所以仍然有几篇道教碑记没有能收入。这些碑记是 :《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华岳庙题名》、《晋紫虚元君领上真司命南岳夫人魏夫人仙坛碑铭》、《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这些碑记有些是非常重要的 ,如魏夫人和张志和碑记 ,有些则反映了唐代某些地区的道教信仰。《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  相似文献   

16.
论《庄子·天地》篇中“玄珠”与道教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天地》篇中之“玄珠”本意是比喻道家的形上本体之“道”。由于“玄珠”渗入了神秘性内涵,因而道教对其进行了借用与发挥。在外丹术中,“玄珠”是水银的隐名;在内丹术中,“玄珠”是内丹的别名。道教内丹学是心性之学在其理论上的表现,随着内丹学的发展,“玄珠”又被看作心与性的代称。道教赋予“玄珠”以宗教与信仰的内涵,其对“玄珠”这个特殊概念的借用和发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庄子》对道教的深刻影响,以及道家与道教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7.
绵阳出土西汉木胎漆盘纹饰识读及其重要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年四川绵阳出土西汉木胎漆盘(Ⅰ式)是太极八卦盘,其纹饰内涵包括老子太极图、八卦六十四卦生成序、河图洛书、十月太阳历、阴阳合历、二十八宿、干支、节气、大衍数等几乎所有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和《周易》数理;木胎漆盘与江淮流域各省出土的双耳S形圆图(即老子太极图)证实宋、明之际易学图书学的兴起与道家易学、道教易学传出有关,邵雍先天图、刘牧河图洛书、周敦颐太极图及阴阳鱼太极图均源自道家、道教,道家易、道教易源头在《归藏》,它们是有别于《易经》、《易传》、儒家易传承关系的另一易学传承系统;木胎漆盘的出土和识读对易学史和中国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漫长的音乐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许多具有道家思想的音乐理论,它反映了道教乃至道教音乐对古代中国音乐的影响。我们知道,奠定儒家音乐理论基础的是先秦时期荀子的《乐论》,而道教音乐理论的滥觞则当推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阮籍的《乐论》篇。通过荀子《乐论》中的儒家音乐理论和阮籍《乐论》中的道家音乐理论的对照,可以看出后者在音乐理论上具有明显的特点。 荀子《乐论》针对墨子“非乐”的主张,提出音乐的产生和人们对于音乐的需要,是“人情所必不免”的观点,认为人的内在“性术之变”,即  相似文献   

19.
文章检视了以往《庄子》体育思想研究的发展轨迹,认为过去《庄子》体育思想研究发展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养生思想是研究重点,二是哲学透视是研究主体,三是与道家、道教密切关联。而在把《庄子》体育思想放置于中国古代体育整体发展环境中研究和加大《庄子》体育思想研究的政府引导力度,以及《庄子》体育思想研究与西方体育思想研究密切结合上,尤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道藏》经整理座谈会在京召开1996年8月16日,《道藏》经整理座谈会在北京白云观召开。中国道教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华夏出版社有关领导以及四川、北京、上海等省市的部分道教专家学者参加了座谈会。会议介绍了整理校点《道藏》的缘起、意义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