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皓 《法音》2007,(5):15-27
佛教的学修次第不出戒定慧、闻思修和信解行证,僧人通过修行来改造自己的凡性,完善自我到成佛,“始从凡夫,终至极圣”。“极圣”就是佛,佛是天台智者一生极力鼓励、教化众生去追寻成就的人格模式。禅观实践,是培养完美人格、僧格的最好方法,它是由于内发的自觉,而达到人格升华的目的。这种内发的自觉正如定共戒、道共戒[1]的获得一样,无需教条律制来施予任何压力限制,自觉地达到僧团自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金刚萨埵忏悔法是藏传密教前行的基础修行内容,本文尝试从现代精神分析视角解读金刚萨埵观修方法的神秘外貌下所蕴含的心理机制,阐明其中触及并试图修复的人类深层心理创伤,指出金刚萨埵修行乃是通过直觉性的运用人类童年本具的想象性内化和自我内在对话能力,将人生最主要的三大创伤:口腔阉割、肛门阉割、生殖器阉割及随之而引发的诸多人格障碍,在持续的观想念诵中一一面对、修复,从而为后面的密法正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是清末著名的思想启蒙大师之一,文化巨擘。尽管他本人没有系统地进行过科学心理学的研究,但在其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中却闪烁着心理学思想的火花。本文初步探讨了梁启超的心理学思想,将其心理学思想总结为神具形生、境由心造的心理本质观,“慧观”和“悟”的认知观,意志自由和立志的志意观,重情轻智的情智观,共通和完满的人格观,并讨论了其心理学思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圣严法师大力提倡的"观音法门",是理解其行愿和法鼓事业的核心。法师曾多次谈到,"法鼓山是个观音道场",并确立了"大悲心起"的法鼓山理念。法师在求学修行及弘法事业过程中,受益于"观音法门"颇多,他提倡切实可行的"观音法门"修行方法和次第;进而,他更强调学习观音菩萨"同体大悲,无缘大慈"的平等救济的慈悲情怀;其"观音法门"是打开自我奥秘的钥匙,也是沟通自我与他人的桥梁,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探讨禅宗与现代心理治疗的关系,从治疗理论基础--人性假设观、治疗的目标追求观与治疗的技术方法观等三方面挖掘禅宗心理治疗主题,希望能将我国禅学中的心理治疗思想更好地运用到现代心理疗法中,探索出人们理想的存在状态,指导人们认识自我的本性,完善人格,自我超越,顺应自然,以一颗平常心生活.  相似文献   

6.
《金刚经》的叙述方式,是运用边说边扫的方法来克服语言的局限性,表达超越概念和语言的实相;其次说明《金刚经》中菩萨的修行次第,《金刚经》中佛陀教诫诸大菩萨悲智双运,阐发广大的菩提心,包括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开显出破除种种执著的般若智慧;最后探讨《金刚经》在现代人生活中的作用,理性的大智慧可以提供现代人身心的安顿和喜悦,使人以无所得的心行善,拥有自在洒脱的人生。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6,(7)
正第四章南山律宗之行果一、南山律宗之行修行次第南山律宗以成佛为所期,以受持戒律为修行核心,其修行次第也依受戒次第来安立,依次是三皈、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学佛就是为了要成佛,从受三皈直至圆满受持菩萨三聚净戒,其发心都是一致的。三聚净戒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分别成就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济缘记》:"行者当知本所受体,即是一体三佛之种。"在次第受戒的过程中,戒  相似文献   

8.
《中庸》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传世经典之一,对儒家提出的“天道性命”观,以及“慎独”、“诚”、“中和”等修行要点都做了纲领式的阐述,这些凝结着先贤哲思的隽永智慧,与佛教的许多义理具有内在一致性。通过以儒佛两种视角解读《中庸》中的若干名句,试图发掘其中关于进德修道的永恒智慧。  相似文献   

9.
萨迦派《无上金刚乘前行讲义》中的皈依法修行内容是根据个人出生、成长过程中所造成的无意识人格缺陷设计出来的。皈依法修行的心理意义,在于通过象征性想象的方式,最终彻底改变自我与世界、与父母家庭、与不良的人际关系之间,与五浊恶世的社会无明教化之间错误的皈依关系,重新回归婴儿原始的自我与世界、与父母赤裸无遮的信赖和同一的关系。但重返皈依心理也会使人重新象婴儿一样脆弱、无能、盲信,因而极易被欺骗、利用而受到再次伤害。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认为,伦理学的根本问题是"我应当如何把我整个生命塑造成一种具有伦理人格的生命"。伦理人格的核心在于人格自我的自身塑造、自身培养和自我实现。其本质地要求人格自我在正确理性的明察下,对人格自我进行总体性的反思、批判和革新,从而对生活的最高目的和最善的生命目标做出绝对应当的抉择。对胡塞尔来说,只有人才有人格,只有伦理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对于伦理人格的思考,胡塞尔前期持有一种理性主义的立场,在中后期他对这种理性人格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人格的最深层存在及其自身统一性的根源,不是仅仅在理性中,更根本的是在爱中。一个只有理性的人格是不完满的人格,一个真正的人格是在对绝对人格价值的爱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91,(5)
佛教事业的发展,首在教育。只有通过各种层次与不同方法的教育,佛法的真实修证才能如理付诸实践,佛教信仰的层次才能普遍提高,才会出现更多绍隆佛种,继往开来的优秀佛子,佛教也因此在社会上才有存在的真实价值。天台、华严、慈恩、三论、密等各宗派都有一套严密的教学系统,由浅至深,次第学修。而净土法门,虽广大圆融,万法悉备,但因向来不重师承,不立次第,偏重于  相似文献   

12.
探讨禅宗与现代心理治疗的关系,从治疗理论基础——人性假设观、治疗的目标追求观与治疗的技术方法观等三方面挖掘禅宗心理治疗主题,希望能将我国禅学中的心理治疗思想更好地运用到现代心理疗法中,探索出人们理想的存在状态,指导人们认识自我的本性,完善人格,自我超越,顺应自然,以一颗平常心生活。  相似文献   

13.
<老子想尔注>以"道"为养生本体,以"信道守诫"为养生原理,以内修养气宝精,外修行善守戒为养生方法.其养生观特色是:反对存思和祭祀,没有复杂的外丹炼养术,没有符箓养生.  相似文献   

14.
基于有限自制力理论探讨了心理特权对网络欺骗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采用心理特权量表、简版自我损耗量表、内隐人格理论量表和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量表对73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在控制性别的条件下,心理特权显著正向预测网络欺骗行为;(2)心理特权通过自我损耗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网络欺骗行为;(3)内隐人格观调节心理特权通过自我损耗预测网络欺骗行为的前半路径,具体来说,相对于渐变论的大学生,实体论大学生的心理特权更多地通过自我损耗影响其网络欺骗行为。  相似文献   

15.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费尔贝恩在修正与发展弗洛伊德和克莱因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纯粹的人格客体关系理论,他发展了一套修正的心理病理学思想.他认为,精神分裂是所有心理病理现象的基础;心理治疗的目标是要让病人从无意识中释放坏的客体和减少自我的分裂、达到人格的整合,而分析师与病人的关系则是心理治疗的中心.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中自信人格的内涵和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信人格研究的旨趣是通过概念建构和实证研究,实现对自信心理状态与行为模式的刻画与理解。本文综述了最近国内人格心理学在语用、公众观层面对自信的关注,自信研究在人格心理学中的地位,自信在自我中的地位,并进一步归纳了自信人格的界定。文章还讨论了当前研究中所关注的自信的自我调控和心理健康功能。最后,针对当前自信人格结构研究和功能研究中的挑战,提出以自信结构探讨和机制整合来深入推进自信人格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回顾和分析自身在成长过程中经受的重大影响的事件,阐述自己不断成长和成熟的心路过程,深入了解自我人格特征以及需要进一步改善的方面。由此揭示了自我想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愿望和孜孜的追求,且分析和探讨对自己想要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原因、优势和劣势。明确定位今后从事的职业范围,坚定自己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自我成长经历的全面回顾及描写,阐述了个人从幼稚不断走向成熟的历程及形成原因,深层次地审视并分析了自我的人格特征,从而揭示了自我想成为心理咨询师的内心追求和渴望,并对自己从事心理咨询师职业所具备的条件及不足进行了分析,从而指明了自我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9.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早年曾受教于阿德勒,其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深受阿德勒的影响。阿德勒心理治疗强调人格统一性、主观能动性以及社会文化属性,重视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注重探讨人的潜能、价值和发展问题,为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在心理治疗理念上,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坚持自我整合观,重视内在价值诉求,倡导积极人性观。在治疗实践中,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注重治疗关系的建立,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一致以及共情列为心理治疗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20.
诃梨跋摩所作之《成实论》由鸠摩罗什翻译至中国后,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了独特的地位,一度形成以研习此论为主的成实师。此论最独特的思想之一即为针对修行的不同次第与方法,提出“灭三心”的主张。本文主要分析这一观念在《成实论》中的具体表述,对比与有部及大乘的不同观点,探讨由此引发的对于空观的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