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修行佛道的过程中,需把握好对内、对外两个方面的关系。首先,修行就是修心,是在我们内心努力;同时,修行也离不开外在的条件,必须依靠师友,才能走得上去。所以我们既要注重内心的修持,  相似文献   

2.
江峰 《宗教学研究》2007,(2):216-220
本文认为,自我控制、清修情感,是具有中国特点的宗教情感修行模式。文章从山水之乐、修身养性、人文艺术、体道孝亲、科仪戒律等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宗教情感修行的几个主要特点,力图深化对中国宗教情感修持模式的认识和理解,并揭示出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3.
五代时期,佛教在藩镇割据政权中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僧侣来源广泛,队伍庞大。僧侣之中,有不为名利所诱,潜心修道,老死于寺院中者;然而亦有不少僧侣不甘心局限于寺院之中,他们身在寺院、’心系世俗,积极参与了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活动。不少僧侣受到各地统治者的崇高礼遇,被尊为国师、谋主;不少僧侣对社会、对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该隐遁山林,消极避世的僧侣,却在政治舞台上表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或许是唐末五代战乱时期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也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一佛教是重视文化哲学的宗教,同时又是重视实践修持的宗教。按照佛教修行的程序,分为信解行证四个阶段。信解属于文化哲学的研究,行证则属于修持和证悟。佛曾预言:佛入灭后,其教法的流行次第,分为三个时代,即正法时、像法时和末法时。正法时五百余年,是教法、修行、证果三者完全具足的时代。像法时的一千年,虽没有证果的人,但教法和修行二者还存在的时代。到了末法时的一万年,就只有教法存在而缺修行和证果。其后就出现连教法也消灭的时代,这叫做法灭时代。佛教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自然是佛陀所说的经典。佛教经典总括为三藏,根据内容一般分为经藏、律藏和论藏。关于三藏有  相似文献   

5.
胡东辉 《法音》2023,(9):40-45
<正>石窟是古印度佛教一种重要的建筑形式,多为僧侣修行场所。中国的石窟起初是沿用印度石窟的形制建造的,后逐渐成为承载僧侣修行和信徒信仰的一种佛教艺术形式。在佛教教义中,用音乐的形式做供养,是可以积累功德福报的,如在《分别善恶报应经》中载:若复有人以妙音乐供养佛塔,获于十种胜妙功德。何等为十?一身相端严,二见者欢喜,三音声微妙,四言辞和顺,五肢体适悦,  相似文献   

6.
慧能倡导的禅宗修行方式的变革主要从两个层面极大地推动了禅宗自身的发展。 一、在社会政治层面上的入世化使禅宗能够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特点相契合,为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所认同。在惠能新的修行理论提出之后,禅宗的修行方式一改传统佛教的出世主义修行态度,变得更加入世化,人文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佛教发展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从而为禅宗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惠能将禅修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主张砍柴担水皆是妙道,这种修行观为“农禅并作”的修行方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寺院经济基础的改变减少了…  相似文献   

7.
普正 《法音》2012,(9):65+77
本刊讯应中国佛教协会邀请,韩国佛教宗团协议会组成以真蜂法师为团长的青年僧侣修行体验团一行38人,于9月6日至10日在苏州重元寺修行体验。体验团的成员分别来自韩国佛教的三论宗、太古宗、真觉宗、观音宗、元晓宗、总指宗、普门宗、法轮宗等宗派,具有广泛的代表性。9月7日上午,在苏州重元寺举行了修行体验团修行体验启动仪式。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心澄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张琳、国际部主任普正法师、寺庙办主任清远法师,  相似文献   

8.
自公元前三世纪佛教传入斯里兰卡至公元六世纪殖民统治时期,斯里兰卡的僧侣无论在该岛国的宗教史上,还是在文化和社会史上都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他们所从事的不只限于精神领域的事情,而且还被期望作为社会的领袖,来引导和教诫人们从事一切有益的活动,这尤其突出在教育方面.由于僧侣所扮演的多重角色,从而寺庙则成了出家僧众  相似文献   

9.
宏度 《法音》2000,(8):46-47
本刊讯 应中国佛教协会的邀请,韩国佛教宗团协议会组织的以春光法师为团长的韩国佛教青年僧侣中国寺院修行生活体验团一行27人 ,于6月5日至15日在福建厦门南普陀寺和莆田广化寺体验中国寺院的修行生活。 体验团的成员分别来自韩国佛教的天台宗(10人)、太古宗(8人)、观音宗(2人)、元晓宗(2人)、曹溪宗(2人)、总指宗(1人)、法轮宗(1人)和曹洞宗(1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体验团共分二组,一组赴厦门南普陀寺,一组赴莆田广化寺。这是继前年和去年中韩两国佛教界互派青年僧侣体验寺院修行生活后的又一次友好…  相似文献   

10.
上塔哇尼寺是拉卜楞地区最早的尼众道场,在这里修行的尼僧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即修持觉域教法。因此,上塔哇尼寺与觉域教法关系密切,有着无法割舍的法脉传承。对其尼众僧团、组织制度、教法仪轨的建构,以及尼众的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上塔哇尼寺的历史渊源与教法传统、尼众的信仰与法事仪轨的关系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编辑先生:在一些撰写高僧大德的书籍文章中常提到闭关修持方式,请详细介绍一下什么是闭关?山西广弘广弘读者:闭关,又称掩关,这个名词和风气,在印度没有,中国也是到元朝之后,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这种修行方式的记载。闭关可能是渊源于西藏佛教的长期洞窟修炼,当喇嘛随着蒙古王朝到了中国内地,闭关方式也日渐风行。《禅林象器笺》中说:“自入元,始有闭关之说。……自入明,乃有闭关学道之事。”在佛教的修行方法中,有定时的、定期的功课以及一定时段的修法,比如七天、二十天、四十九天、九十天、一百天等,克期取证,专心修持…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4,(10)
正各位作为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地区中心的代表,汇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宝鸡市,出席这次"世佛联"大会,我谨向在座与会代表致以热烈的祝贺。当今世界,确实越来越多的人学习佛法。然而,部分人似乎未能够从学习佛法中充分获益,无法掌握佛陀教诲的基本义理。其实,佛教为如何有效学习佛法的真正价值,提供了清晰的指引。那就是,无论修持佛法到哪个程度,学习和修行都必须  相似文献   

13.
18世纪大多数藏族民众为藏传佛教信徒,清王朝在西藏实行政教合一制度,由藏传佛教僧侣集团主管西藏政教事务。噶锡家族是18世纪西藏贵族首领,其日常生活深受藏传佛教影响。本文以噶锡家族为中心研究西藏贵族作为信徒如何进行相关宗教活动,探析藏传佛教与西藏贵族的密切关系。认为西藏贵族全力支持佛教事业并积极修行佛法,在贵族的率领下藏族民众虔诚的信仰藏传佛教,揭示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下藏传佛教兴盛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4.
<正>玄门讲经归根结底是讲经道长对听众的开示。开示是明了人生真相的修行人对常人的点化。明了人生的真相需要精进不懈的修持功夫。因此,支撑起一场好的讲经的最内在的源泉便是讲经者的修持深度。玄门讲经活动作为中国道教界年度品牌文化活动,自2008年起,至今已经举办七届。举办抄经作品展是活动的内容之一,本届抄经作品共收到22个省、自  相似文献   

15.
僧侣做为村落庙宇活动的重要角色,是认识寺庙建立与重建之社会意义所必不可少的考察对象。从民间碑刻看,清代山西泽州村落明代至清代,僧侣在村落庙宇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尤其是嘉庆道光之后,村落庙宇中已经很少见到僧侣,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本村的看庙人,个别村落庙宇尚存僧侣,也是由"社"请来看守村落庙宇的,僧侣从村落庙宇的住持,沦为民间自治组织"社"的雇工。  相似文献   

16.
灵云志勤禅师的桃花悟道公案,因为生动活泼,独树一帜,成为历代公案的典型代表,深刻影响了后世禅学界,甚至文学界。此则公案不仅揭示了悟道机缘对禅宗修持的重要性,而且还告诫修禅之人:开悟见道,并非修行的极致,尚须后继工夫。  相似文献   

17.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指导我国"十三五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指导思想,对我国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严重制约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的脱贫致富。在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牢固树立五大新发展理念,必定能推进民族地区城镇化"量"与"质"的全面提升,有利于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宗性 《法音》2003,(2):17-22
绪言自佛陀于鹿野苑初转法轮,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从现行流通的佛陀言教来看,佛陀不但鼓励佛教徒应遵循五戒、十善、八正道等修持方法,努力净化身心、升华自我,完善个人修养,更倡导佛教徒把完善个人修养的观行融入到为社会大众无私奉献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佛教徒在“自利”的同时还要“利他”的修行理念。在大乘佛教中,“利他”是作为菩萨道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来加以提倡的,为此佛陀提出了许多“利他”的修行理念和方法,四摄法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说是菩萨“利他”原则的细化和行动准则。千百年来,高僧大…  相似文献   

19.
简讯一束     
《法音》2007,(7):58-58
为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佛教文化.提高僧侣的经论水平.改变目前云南临翔区各地诵念“开光大经”不同的状况.6月18日至20日.区佛教协会在凤翔佛寺举办统一“开光大经”念诵培训班.来自全区18所佛寺的僧侣、安章和信徒参加了培训。此项工作的开展,是临翔区佛协自1991年成立以来.新班子积极开展教务工作管理的具体体现,对规范各佛寺宗教活动.提高僧侣从业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间佛教关注的重点是"人生"和"人间",不像传统佛教主要关注的是"人死"和"天间".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首先表现在它对传统佛教之"死鬼化"、"天神化"的批评上.在修行实践中,人间佛教的伦理关怀主要表现为更加重视五戒、十善和以慈悲为本的大乘菩萨道.学佛是道德的实践,道德的根源在慈悲,慈悲是人间佛教的基本道德规范,它所蕴涵的道德价值具有相当的普适性.五戒、十善和慈悲的道德规范,都是以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为根本基础,从而使得佛教的慈悲行为与世间的仁爱行为相区别,使得人间佛教的修持规范、伦理关怀具有佛教道德的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