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音》2017,(9)
<正>前言隋唐时期创立的天台、华严、禅、净土等宗派是佛教中国化的重大成就,其中尤以禅宗最具中国特色,"会昌法难"之后更成为中国佛教的代名词。形成于晚唐五代时期的禅宗文献《禅门规式》,既是佛教中国化的成果,也是促使佛教进一步中国化的重要文献。在《景德传灯录》中,《禅门规式》系在百丈怀海名下,被认为是怀海禅师所制《百丈清规》的"大要"[1]。《宋高僧传》在叙述百丈怀海的生平时,  相似文献   

2.
佛学中国化之一果——禅,乃肇始于菩提达摩东来首倡“借教悟宗”,复经二、三、四、五祖,及至六祖惠能,方臻于完成。其“独来独往”之行风、“直下承担”之习法,幸得百丈(怀海)马祖(道一)等倡扬,进而导致其后禅之“五家七宗”的兴盛。因此,如果说,正是六祖惠能将天上佛教拉到现实人间,从而开创“五家七宗”繁荣新局面的话,那么,此“通天达地”之梯(当为桥),则非马祖禅莫属。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就没有中国今天的禅宗。  相似文献   

3.
庆道 《中国宗教》2022,(6):44-45
清规是中国禅宗丛林组织的规程和僧众日常行事的规章,是唐代中期以来禅宗丛林创行的僧制。中国佛教从东晋道安首创“僧尼规范”以后,就有在戒律之外别立禁约的措施,例如,支遁创立“众僧集仪度”,慧远创立“法社节度”。唐代中期,禅宗盛行,百丈怀海于唐元和九年(814)创立禅居制度,成为新的丛林规制,世称“百丈清规”.  相似文献   

4.
普请法,是汉传佛教结合自身的传统文化、环境气候等因素而形成的“农禅并重”的独具风格和内容的丛林清规,百丈怀海禅师首创普请制,将僧众的劳作定为丛林制度的主要内容,重要佛事。通过劳作,又可寻机教导僧众,启发他们禅机,锻炼他们悟性。欧阳镇居士的《汉地佛教丛林的普请法》从历史沿革和发展上作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正唐代百丈山的怀海禅师通常被认为是禅宗丛林清规的创立者。早期禅宗以行脚四方、遍访禅师为务,不注重本宗寺院的建设,通常居于律宗寺院之中。然而,律寺的讲法和制度与禅宗不完全相合,故怀海认为需建立禅宗的寺院及相应的制度。随着宋代禅宗进入全盛期,禅宗丛林遍地开花,逐渐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禅门清规也适应时代的变化,经历  相似文献   

6.
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而江西宜春是禅宗发祥地之一。马祖道一在这里创建丛林,以安僧众;百丈怀海在这里订立清规,和合僧团;洞山良价于洞山传曹洞法脉;黄檗希运于此开黄檗宗风……自本期起,《中国宗教》将连载"宜春禅宗祖庭巡礼"系列文章,展示佛教中国化的优秀成果——禅宗在宜春发展的历史印记。  相似文献   

7.
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禅宗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而江西宜春是禅宗发祥地之一。马祖道一在这里创建丛林,以安僧众;百丈怀海在这里订立清规,和合僧团;洞山良价于洞山传曹洞法脉;黄檗希运于此开黄檗宗风……自本期起,《中国宗教》将连载"宜春禅宗祖庭巡礼"系列文章,展示佛教中国化的优秀成果——禅宗在宜春发展的历史印记。  相似文献   

8.
正黄檗禅寺坐落于黄檗山上,是唐宋盛极一时的著名禅宗道场,也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临济宗的祖庭,至今已经有1200多年历史。一坐落于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西北部黄岗乡黄檗村境内的黄檗山,原称"鹫峰"——相传早年有西域僧人云游至此,见山形如天竺鹫峰,故以此命名。黄檗山山高林密,层峦叠嶂,飞瀑鸣泉,极称幽静。黄檗禅寺坐落于黄檗山上,是唐宋盛极一时的著名禅宗道场,也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临济宗的祖庭,至今已经有1200多年历史。相传黄檗禅寺原名"鹫峰寺",唐开成年间,希运禅师在百丈怀海禅师座下承嗣洪州宗风后,遵师嘱外出弘法,行及鹫峰寺,驻锡于  相似文献   

9.
龚乔 《中国宗教》2018,(1):62-63
宜春有22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是“江右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是赣西历史文化重镇。尤以唐宋以来,佛教禅宗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一般认为,确立禅宗教义的是六祖慧能,大兴禅宗道场的是马祖道一,始创禅门戒律的是百丈怀海。  相似文献   

10.
心皓 《法音》2004,(1):24-30
中国佛教寺院制度的形成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至唐百丈怀海禅师立《百丈清规》而趋于成熟。佛教早期有东晋道安法师制定僧尼轨范,确立行香定座上经上讲之法,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以及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可惜其文今已不传。隋时智者大师为天台教团制订了各种定制立法,这是现存最早的佛教寺院的轨仪制度,其文载录于《国清百录》。《国清百录》共四卷,初由沙门智寂纂集,书未成而逝,灌顶继续增撰。此书载录了天台教制和一些忏仪行法,以及智者大师与陈、隋两朝上层统治者来往的文书信件,还有不少碑文,这些都是研究天台宗的形成过程,以及早期天…  相似文献   

11.
释自晖 《法音》2022,(9):41-46
<正>马祖道一禅师(709-788)是中晚唐时期禅门中的大成者,也是中国禅宗史上继六祖慧能后禅宗中国化的重要弘扬者和实践者之一,同时还是中国丛林寺院发展的奠基者,素有“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之说。道一禅师开创的洪州禅,也称为洪州宗,门下弟子遍布天下,以百丈怀海、西堂智藏、南泉普愿最为闻名。其“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的禅修理念和佛性思想对中国禅宗的发展和革新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行实选录     
《法音》2022,(7):21-33
<正>(一)不作不食(百丈怀海)师凡作务执劳,必先于众,众皆不忍,早收作具,而请息之。师云:“吾无德,争合劳于人?”师既遍求作具,不获,而亦忘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言,流播环宇矣。师于唐元和九年正月十七日示寂,春秋九十五。长庆元年,敕谥大智禅师,塔曰:大胜宝轮。——《百丈怀海禅师语录》译文百丈怀海禅师,每次劳动作务,必定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大家看到之后都觉得不忍心,于是提前把他的劳作工具藏了起来,想让他休息。  相似文献   

13.
正东山法门开启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以道信、弘忍、慧能、马祖道一、怀海等为代表的佛教高僧奠定了修心禅法义理。慧能的识心见性、顿悟成佛以及百丈怀海倡导的农禅并重,使修禅转向意境的体验并导向了生活禅,改变了"一钵即生涯"的僧侣生活方式。农禅推动了茶园的耕作和制茶的工艺,出现了"名寺出名茶""僧家造法极功夫"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李宏亮 《中国宗教》2018,(10):54-55
百丈山怀海禅师,跟随马祖道一参禅学道,从法系上来看,其属于禅宗六祖惠能下第三代法裔。“吾所宗非局大小乘,非异大小乘,当博约折中,设于制范,务其宜也。”于是,怀海禅师决心创立专门的禅宗组织,从而不再迁就律宗寺院的戒律制度。  相似文献   

15.
正一、前言百丈怀海的生卒年问题是近三十年佛教学界关注的焦点[1],学者们都能根据塔铭发现僧传、灯录等传世文献记载的讹误,然而这些论证大多是史事记载的逻辑推断。日本学者直接将公案"藏头白,海头黑"作为论据证明智藏长于怀海,禅宗公案只是僧徒参禅的文本依据,并不一定有实际内容,能否作为史料值得讨论。徐文明先生通过语录中"海兄"、"老汉"等称谓语辨别怀海位次,其实"兄"字只  相似文献   

16.
秦萌 《法音》2022,(5):21-28
<正>一、前言清规是寺院的组织、管理章程和僧众修行、生活的轨范,是唐代中期以来禅宗寺院创建和实行的僧制。慧能大师之后,禅宗日益兴盛,独立的、专门的禅宗寺院开始形成。为建立与禅宗修行方式相适应的寺院管理与僧众共住共修制度,营造和合增上、专心办道的修行环境,唐百丈怀海禅师依据戒律精神和禅宗修行宗旨,结合当时中国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文化传统,首创丛林清规,即《禅门规式》,后世将其称为“百丈清规”。由唐至元,百丈禅师所创“古清规”,  相似文献   

17.
正宜春有22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是"江右佳丽之地,文物昌盛之邦",是赣西历史文化重镇。尤以唐宋以来,佛教禅宗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一般认为,确立禅宗教义的是六祖慧能,大兴禅宗道场的是马祖道一,始创禅门戒律的是百丈怀海。禅宗史上两大重要改革创新均  相似文献   

18.
贤空 《法音》2000,(1):71-74
佛教传入中国后,道安大师首立较完整的僧团生活规范,至唐代马祖道一确立丛林制度,其弟子百丈怀海制定清规,中国的丛林制度,始形成完备的规制。此一丛林教育制度,代代相传,成为培养僧伽人才的轨范。民国以来佛教界竞相兴办的佛教教育机构,如佛学院、学社、研究所等,则有突破传统丛林教育方式、吸收现代教育制度的特色,使传统丛林教育与学院教育融成一体,形成现代佛教教育的最大特征。一、兴办学院高僧辈出福建是中国佛教重点省份之一。佛教在福建普及社会、深入民间,与时代相结合,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则端赖历代高…  相似文献   

19.
稍稍接触过佛教的人都知道,唐代的大禅师们——诸如马祖道一、百丈怀海——很喜欢用“牧牛”比喻“治心”,即将牧童比作人,将“牛”比作“心”,或是将牧童比作“心”,而将牛比作“性”,以十牛比作修心的十个阶段。《景德传灯录》记马祖问石巩:汝在此何务?答曰:牧牛!同书记长庆懒安称自己在沩山三十多年不学沩山禅,但牧一头水牯牛。这些牧牛公案后来逐渐形成图卷,并由许多禅师依据图卷作成偈颂,从而成为图文并茂的禅门心法著作。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7,(12)
<正>(2017年11月25日)两千年的中国佛教历史,走出的是一条佛教中国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创新之路。而这条路上的引路人,佛教中国化的精神航标,便是历代的高僧大德。道安、慧远、智顗、玄奘、道宣、惠能、百丈怀海、马祖道一、莲池、蕅益诸大师,以至近代的虚云、印光、弘一、圆瑛、太虚等大师,他们的生命犹如每一个时代的精神引擎和心灵风帆,推动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