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简介:于尔根·莫尔特曼(Jürgen Moltmann,1926~)是当代西方新教神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莫尔特曼神学著述颇丰,涉猎面广,影响度大。其代表作除《盼望神学》外,还有《被钉十字架的上帝》、《三位一体与上帝国》、《创造中的上帝》、《来临中的上帝》以及今年刚刚出版的《盼望伦理学》等,其中大部分已被译为中文。2010年11月,莫尔特曼教授来到北京,以特邀嘉宾身份参加本年度北京论  相似文献   

2.
张荣 《现代哲学》2005,3(3):98-106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之间”受到后世哲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但往往只重视其中“心灵的伸展”这一向度.而忽视上帝的创造这一向度,忽视了永恒之维。事实上,上帝的创造和心灵的伸展这两个向度不可分割.前者规定后者,阐明时间的起源;后者反映前者,说明时间的存在和本质。后者受前者的制约。也就是说,心灵的伸展有一个界限,是不可超越的。当文德尔班强调奥古斯丁的形而上学是“内在经验的形而上学”时,他确认了奥古斯丁时间观的心灵向度;当吉尔松称之为“皈依的形而上学”时,则是强调“心灵伸展的界限”,即永恒上帝的创造。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莫尔特曼的经世三一的上帝观典范.作者从莫尔特曼与拉纳的上帝观神学的关系出发,指出莫尔特曼的理论意图在于从新教的十字架神学出发来消解拉纳理论中所包含的内在三一和经世三一的张力.莫尔特曼的上帝观旨在于塑造一个"位格关系"中的上帝受苦的真实性,凸显栽上帝的"为我们"的特征.以此为基点,作者探讨了莫尔特曼对于基督教上帝观传统的批评,以及他的贡献所在.  相似文献   

4.
开放的创造     
正是从“希望”这个基本立场出发,莫尔特曼从末世论的观点对传统的创世说加以评论。他认为,上帝的创造不是封闭的体系,而是开放的体系。上帝的创造乃是开放的创造,伊甸园也是开放的乐园。上帝的创造是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5.
传统神义论近代以来不断受到恶与苦难现实的严峻挑战,不少神学家和思想家开始对传统的神观念和创造论进行重新反思,别尔嘉耶夫作为俄国宗教哲学的杰出代表也对之作了积极的探索。他对传统神学全知全能、水恒不变的神观念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出这是人类理性客体化的结果,而将神视为精神与个性,并且特别强调神的爱与怜悯、痛苦与受难,强调神与人的相互依存,强调神对人的呼唤,神与人的相遇与交会。在对“从无创有”创造论的诠释中,他提出了“非被创造自由”的概念解释恶与苦难的来源,以避免传统神义论的尴尬。别尔嘉耶夫的神观念与创造论与过程神学和莫尔特曼等人的神学有相通之处,部分思想汇入了现代神学发展的巨流。  相似文献   

6.
<正>教会是上帝对人类和创造的救赎旨意的记号,也是上帝百姓与上帝和好的记号。通过教会的使命和服侍,上帝从"各国、各族、各民、各方"聚集他的子民来进入他永恒的国度,使"天上地上一切所有的,都在基督里面同归于一"(参弗1:10;西1:27)。人类的盼望是生活在上帝永恒的国度中,借神圣三位  相似文献   

7.
刘美纯 《天风》2022,(1):23-24
新约中"盼望"一词的希腊文名词"(∈)λп(ι)(ζ)"和动词"(∈)п(ι)(ζ)"都有"怀着信心,对一件美好的事有期望,或期待着一件美好的事情"的意思1,并且这"盼望总是指向把握;盼望是一种不移的确信,亦是在确信中安息"2.使徒保罗一生侍奉的经历所表明出来的正是他活出了这样的盼望.保罗从永恒生命的角度看他在现实世界...  相似文献   

8.
《天风》2020,(4)
正于尔根·莫尔特曼是当代基督教神学界的巨擘,笔者之所以以莫尔特曼作为研究西方基督教思想切入"中国化"语境的探路者,原因有三。其一,莫尔特曼是中国文化的爱好者与推崇者,他有一个中国书房,精读过《道德经》等中国传统经典,并对传统道家思想有精到论著。他在《科学与智慧》一书的最后一章"道:中国人关于世界的奥义一一个西人眼中的《道德经》"中,阐述  相似文献   

9.
对当代美国生命伦理学家恩格尔哈特的俗世生命伦理学思想进行中国化解读:对文化背景之差异性解读和对人伦关系的历史理解之差异性解读.在此基础上;认识允许原则及其恩氏俗世生命伦理学在中国应用中的有限性.其对中国生命伦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0.
明智的选择     
刘萍 《天风》2007,(6):20-21
一个人自出生以后,有许多的道路摆在我们的面前由我们来选择,人面临不同的环境就会作出不同的选择。起初上帝创造人类时,就赋予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因不同的选择就注定了不同的结局。于是上帝托付亚当看管伊甸园时,对他说:“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你可以随意吃,只是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2:16- 17)这就表明让人在两者之间作出一个抉择:是遵从上帝的吩咐,以耶和华为主,得永恒的生命呢;还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顺从魔鬼的引诱,享受短暂的罪中之乐,而丧失永恒的盼望呢?  相似文献   

11.
周伟驰 《现代哲学》2004,(3):98-111
本文分析奥古斯丁三一神学中人的“是”的来源、方式、内容和品质。(1)人的“是”来源于创造主,上帝作为“我正是我所正是”的“正是者”,创造了人的“是”,故而人的“是”是“正是”。(2)由于上帝是一而不是多,上帝有其固有的“同一性”,故而人亦有其“同一性”。(3)但由于人不是上帝,而是介于上帝与虚无之间,因此人“是”的方式不是“永恒”,而是作为“永恒”尘世形象的“时间”。(4)人的时间之“是”中,集中体现了上帝形象的,乃是“现在”或“正是”,作为“活生生的现在”,“正是”将“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将来的现在”统一在一起,构成人的活生生的同一性。(5)奥古斯丁对“活生生的现在”分析是与意识分析结合在一起的,过去一记忆、现在一理解、将来一预期。(6)人“正是”的内容主要是“思”。(7)决定“正是”的品质的,是与“思”紧密连结在一起的“爱”。  相似文献   

12.
天籁 《天风》2006,(2):9
每当我劝勉弟兄姊妹的时候,总有一句话:“要努力前行,不要回头。”忽然有一位回复了我一句:“不回头,行吗?”当时我不禁哑然! 是啊!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有幸得蒙拣选踏上这条生命的路,有幸在人海中如水手般执着一片风帆,有幸被希望之光的招引度过一大段光阴。在我的心目中有一片渴盼的极地,它不是人们所幻想的世外桃源和海市蜃楼,乃是一片超然安逸与永恒乐土。我愿意永有如此盼望并为之努力前行!已经忘却了来路与去路上的所有不幸,但只要这道希望之光依然为我照耀,那么,所有  相似文献   

13.
关于时间,我们有太多的疑问,比如过去的事情就不再有了吗?未来是不可预期的吗?现在存在吗?时光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吗?什么是永恒?它与时间的关系如何?本文以藏传佛教大圆满传统的龙清巴和西方现象学派的海德格尔为例讨论时间的经验。他们都没有去构想永恒的生命,而是深入到时间流逝的现象和经验之中,揭示了一个全新的时间维度,即所谓第四时间或时间的第四维度。本文首先介绍大圆满传统中处理时间经验的一种修行,然后分析龙清巴的四时概念及其在佛教史上的意义,接着讨论海德格尔的四维时间概念,以及其追随者对这一概念的进一步讨论。最后在结论中,我将简单说明四维时间在这两个传统中的同异点,并探讨其相似点后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4.
“Eros”音译为“爱若斯”或“厄洛斯”,在古希腊有两种含义:爱欲和爱神.作为“爱神”的“Eros”,是介于有知与无知之间、神与人之间的大精灵、传语者.作为“爱欲”的“Eros”,是凭借美来孕育和生殖的一种欲望,并且“爱欲”是一种原发的动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种对永恒世界的不懈追求.柏拉图虽然坚持追求永恒不变的相的世界,但是他并没有忽视对感性世界的研究.相反,他认为追求美本身是在“爱欲”的冲动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柏拉图“Fros”理论的意义就在于它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沟通了永恒的相的世界和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  相似文献   

15.
商鞅为变法而“观”礼。在商鞅看来 ,礼发生于变乱为治、为政天下的政治需要 ,不具有普遍或永恒价值 ;三代之礼不同 ,三代时期各个君王所用的礼亦不同 ,即是说 ,夏、商、周之礼一直在“变” ,也不具有普遍或永恒价值。对于儒家之礼 ,商鞅批判之为乱世之源。不过 ,由三代之礼反“观”商鞅之法 ,则可以看出商鞅之法有礼的印记。  相似文献   

16.
“虚静”和“静穆”是东西方古典艺术作品极力追求的审美意境.两者虽都包含“静”字,但其涵义却是大不相同的,前者着力于“虚”,后者着力于“穆”,两者都认为只有做到“静”才能隽永含蓄、达到永恒之美.东方“虚静说”要求创作主体在创作时进入“物我两忘”的境地,并要求作品达到“物我交融”、“以天合天”的意境之美;西方“静穆观”则要求创作主体模仿真实,严格遵从美的形式法则、以人工之巧智达到最自然的唯美形式,要求作品体现出崇高与庄严的气息、体现单纯与纯净之美.“虚静说”对中国艺术的审美标准有重要影响,而“静穆观”则成为判定西方古典主义艺术形式与内涵的重要准绳.对二者的比较可以探知东西方古典艺术的异同,从而创作出既具民族特色、又具国际特点的优秀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7.
传3:1—14 在传道书3章1至8节中,所罗门讲了28个“有时”。 他首先讲了两句话,就是“凡事都有定期,天下万务都有定时。”他的意思是人生的大小事,时间的古与今,变更的有或无,相对的停与进,都掌握在神的手中,人绝对是难以左右的,永恒的神,全能的神来预定人的一切。  相似文献   

18.
卢龙光  叶菁华 《天风》2007,(14):30-32
我们盼望死人复活,并来世的生命。阿们。我们在上一期看过了《尼西亚信经》谈洗礼的意义。洗礼的其中一个意义是与基督一同埋葬,一同复活:“你们既受洗与他一同埋葬,也就在此与他一同复活,都因信那叫他从死里复活上帝的功用。”(西2:12)因此,《尼西亚信经》接着宣信:“我们盼望死人复活,并来世的生命。”  相似文献   

19.
列夫·托尔斯泰创造了一系列19世纪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思想上具有超验的、超时代的独特价值.由于托尔斯泰对人与社会的思索始终指向人存在的终极意义,在他看来一切问题的根本都要回到人本身来解释,所以他对人的自我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一要求与同时期尼采的“超人”思想有着共通之处,两者都有着道德上的理想主义,这在当时具有着鲜明的进步意义.直至现代性的范畴内,人的危机愈演愈烈,托尔斯泰式的超人对于完善人的整体性、寻求生存的积极意义来说,仍然有着可借鉴的力量,考察其超人的具体特点与价值,或许对探求人如何更好地生存这一永恒主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阿奎那的自然法作为本性之律的人学内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马斯·阿奎那的“自然法”理论系统地架构起一个包括“永恒法”(eternallaw)、“神法”(divinelaw)、“自然法”(naturallaw)、“人定法”(humanlaw)等内容的思想体系。其中,他将“自然法”视为以人性为根据的“本性之律”,协助人完成其“本性”目的。“自然法”不仅由于其“上通”“永恒法”而“分有”“神性”特征,更为深刻的是,其作为“本性之律”“下贯”“人定法”以规范人的世俗生活,而彰显出深厚的“人学”意蕴。一、“自然”的“本性”解析按照阿奎那的“自然法”理论,由“永恒法”、“自然法”、“神法”、“人定法”等构成的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