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秀菊 《管子学刊》2005,(2):125-126
被列为“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项目”的《孔子故里著述考》(齐鲁书社2004年5月出版),是山东大学周洪才先生积十余年之力精心结撰的一部学术巨著。该书创意迭出,体大思精,在83.8万字的篇幅中,值得研究探讨和足以取资的地方甚多,尤其是对研治文献目录学的读者来说,更是不可多得的范本。  相似文献   

2.
老学先于孔学——先秦学术发展顺序倒置之检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老聃)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孔子次之;老子自撰的《老子》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哲学著作,其成书早于《论语》。“学术下于私”在老子时期已蔚然成风,“私人著述之事”,老子早于孔子。  相似文献   

3.
杨朝明 《孔子研究》2023,(5):59-67+158
《孔子家语》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奇书”:若论其在中国思想与中国智慧中的价值,可以说罕有其匹;如论其在中国学术史上遭到的怀疑,亦堪称首当其冲。但是,近代以来出土的简帛文献证明,《孔子家语》确为先秦旧籍。鉴于《孔子家语》的内容、体量及相关学术问题,其价值绝不在“四书”之下,完全称得上“儒学第一书”或“孔子文化第一书”。《孔子家语》最为直接的价值,就是增加了数量庞大的可以利用的重要文献资料,以资印证校验《论语》等早期典籍文献的记载。在传统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方面,《孔子家语》“伪书”案的终结,为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方法提供了借鉴,也是对历代学者研究得失的一个很好检验。  相似文献   

4.
马振锋先生的新著《仁·人道:孔子的哲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以新颖的研究角度,系统的比较分析和深刻的理论见解为其特色。堪称难得之佳低展读是书,很有一些感触。一、新颖的研究角度学术观点的创见,常得益于研究的新角度。然而,出发于新的角度,绝非等闲之事。其中甘苦,须经切身体会之后方能知晓。马振择先生用心于“把孔子思想研究深化一步”,历经几多辛勤,终于凭借“自家体贴”,提出了一系列卓有见识的新观点(详见是书后记的简明概括),为孔子思想以及先秦儒学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以笔者之…  相似文献   

5.
战国时有个齐宣王,不忍心看到牛被拉去衅鼓时那战战兢兢的样子,便让人“以羊易之”,岂不知羊同样可怜,如此以小换大,徒给人以吝啬的印象。孟子却善解人意,安慰他说这其实是一种不忍之心,只不过“见牛未见羊”罢了。这就是《诗经》中所说“他人有心,子忖度之”,你把我说了做了却还没想清楚的心思全说出来了。于是,齐宣王感动地对孟子说:“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现在我想说的是,如果孔子他老人家读了王长华先生的《孔子答客问》,他也一定会说:“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道理很简单。《孔子答客问》是一部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6.
<正> 《论语》虽然不是孔子本人亲作,但直接记录孔子即事言理的思想观点。因此,应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基于这个前提本文主要依据《论语》来研究孔子的说诗。一、孔子说诗皆断章取义《论语》中涉及诗的共十七章,其中引诗句来说诗的有七章。(一)《八佾》: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二)《八佾》: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相似文献   

7.
正如季羡林先生在《汤用彤全集》序一中所讲的那样:这部全集的出版“真学坛之盛事,艺林之佳话”,“国内外学者翘首以盼先生全集的出版,如大旱之望云霓。”从此,锡予先生长久以来望重学林、有些已经绝版多年的著述终于经过精编精校,裒然成集,后人利用起来更加便利了。 尤其重要的,是《汤用彤全集》编校者在第七卷中整理发表了前此几乎全未刊布的《读书札记》和《信札存稿》。前者具有特别重大的学术价值,乃是锡予先生出于既定的研究需要,为了特定的研究课题——增补扩充当时还仅是讲义、未曾正式出版的《隋唐佛教史稿》,以求将其…  相似文献   

8.
《论语》书名之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论语》一书几乎尽人皆知,但有趣的是,它为什么叫“论语”?书名由何而来?千百年来却一直是个谜。历代许多研究者都想解开这一谜团,说法不一。迄今为止,以下四种解释影响最大: 一、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相似文献   

9.
《易龙图》简称《龙图》,陈抟著。陈抟(?—989),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字图南,自号“扶摇子”。周世宗赐之号“白云先生”,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984)赐号“希夷先生”。是北宋著名道士,其事迹充满传奇色彩。陈抟著述甚富,惜多亡佚;流传至今,可以确定为陈抟自著,并且体现了他的《易》学的,乃是《易龙图》及其序。《宋史·艺文志》著录《易龙图》仅一卷,传世有序文,可推知全书分“图”和“文”两部分,并且文字很短。南宋吕祖谦编《皇朝文鉴》,只收《龙图序》。宋元间道士雷思齐说:“由汉而唐,《易经》行世,几经传疏释之外,未有及于《图书》之文刊列经首者。迨故宋之初,陈抟图南始创意,推明象数,自谓因玩索孔子三陈九卦之义,得其远旨,新有书述,特称《龙图》,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易童子问)认为,《易》之“十翼”各有瑕疵,其中纵有孔子之言,但非孔子之文章。本文认为。此论并非无可嘉许之处.但亦不免言过其实,而致疑于其所不应疑者。本文通过对“十翼”的逐一分析。得出结论《序卦传》与《杂卦传》确如欧阳修所言。既不具微官大义.也与孔子无关。《说卦传》与《周易》关系渺茫,以《说卦传》为孔子之所作,更属无稽之谈。大小《象传》之内容,则不离乎秦汉时代、以功名利禄为人生目的的俗儒之胸襟,亦可能为邹衍一派阴阳家言。而《彖传》乃《周易》哲学精义之所在,其中若干部分必在孔子之前已经集结。惟《文言传》与《系辞传》中所录孔子之言,必皆出于孔子及门弟子之手。欧阳修呼《系辞传》为“僭妄之书”,且具有“害经惑世”之罪愆.未免有褊狭愚昧之失。文章还对欧阳修所指《系辞传》中三种成卦之法的不相容进行了辨析,指出.究实此三者所指不同,可以并存而不害。  相似文献   

11.
自从儒学的官学化得以实现以后,儒家思想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历代最高统治者多奉儒家思想为圭臬,所以自汉代以降,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尊崇与追谥,亦是代代升级,甚至将孔子抬到“吓人的高度”,将孔子尊为“至圣先师”,并且对孔子的直系后裔也是恩渥优礼。历代的文人骚客也对孔子咏之颂之,极尽赞美之辞。因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在孔子的故里曲阜陆续立起了大量的碑刻。时至今日,在世界范围内人们为寻求文化出路而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儒学的时候,我们当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当人们普遍感叹儒学课题几已做尽的时候,我们应怎样积极…  相似文献   

12.
齐国《韶》乐经历代修改、承传,至春秋末“尽善尽美”,齐亡后,未因国亡而废,仍被后人世代奏演。用乐舞祭孔子始于东汉,但直至南北朝也无专用乐舞,其间,多数记载认为以“六代之乐”代之,而实为齐国《韶》乐。隋代虽然新创了祭孔子专用乐舞,但仅仅是新编歌诗,乐和舞仍是沿承齐《韶》之旧。唐至明清便成为“仿古乐舞”了。《韶》迹犹存,但却难以考究。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暨《孔子研究》杂志,于1986年4月26日至30日,在孔子故里曲阜召开首届春季学术讨论会。与会者有会长匡亚明、主编辛冠洁及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编辑和新闻工作者70余人。会议讨论了《孔子研究》杂志的办刊宗旨,有关孔子、儒家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以及基金会今后的学术活动等问题。会议着重讨论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问题。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构成,有四种意见。一种认为就是孔孟之道的儒家学说,这是封建统治阶级一贯提倡的。另一种认为不仅仅是儒家学说,但研究它有利于把握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14.
<正> 孔子的中庸思想非常丰富深刻,它始终贯穿于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之中。然而,集孔子思想之大成的《论语》对“中庸”只是提到过一次:“中庸之为德矣,其至矣乎。”(《论语·雍也》)虽然给“中庸”以很高的评价,却没有对“中庸”的实际意义作过具体解释。因而,历代为“中庸”正名者不乏其人,但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5.
<正> 据《恽代英文集》和《恽代英日记》所载,恽代英已刊、未刊的关于孔子研究的文章有《我心日中的孔子》、《耶稣、孔子与革命青年》以及他在日记中记录的研究心得。这些材料虽不是研究孔子的鸿篇巨制,其对孔子的评价也未必人人赞同,但其研究态度之公允,方法之科学,不仅在当时(“五四”前后)高出时论一筹,即至今日也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概括言之,有以下几点: (一)评价孔子不要各执一词,既不能要求孔子的言论“没有一句错的”,也不能认为“没有一句不错的”。恽代英说,孔子的学说,自然不尽可信,但他确是“苟有所见之大学者”,对  相似文献   

16.
《管子·侈靡》篇素称难读。明刘绩言“此篇多错简,不可读”(《管子补注》),朱长春言“《侈靡》大奇,宿儒难解”(《管子榷》)。郭沫若先生《管子集校》对其文通篇校理,又撰长文《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后收入《奴隶制时代》一书)分析剖判,辟路蓝缕之功卓然可鉴。然笔者对郭老《侈靡》篇作于公元前190年前后的西汉  相似文献   

17.
<正> 《今文尚书》有《尧典》无《舜典》,《舜典》是后世人从《尧典》分出去的。孔子“论次”《尚书》将《尧典》列为首篇,有极深远的意义。《史记·五帝本纪》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以为孔子因尧以前史事,古说多诞妄无明据,故不取,可能是对的,但是孔子“论次”《尚书》取《尧典》作第一篇,尧以前事不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从(《尧典》的内容看,有三项是主要的,一是制历,二是选贤,三是命官,而第一项制历是划时代的大事。这件大事是尧完  相似文献   

18.
孔庙是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景观。孔子殁后,首先立庙于今山东曲阜孔子故里,为本庙。汉代以后,又相继在京都及地方学校、书院等立庙。由于朝代更换等原因,为都之地屡有变迁,然孔庙之设相沿不断,且建制规格越来越高。地方体制在汉魏时期为郡(国)县二级或州郡县三级,隋唐时期为州县二级,宋元以后为府(路)州县三级,各级治所相对稳定,孔庙之设多带有连续性,形成了许多千年古庙,各具特色。本人曾对曲阜孔庙予以探讨(见《汉魏鲁城孔庙考》,载《史学集刊》1994年第1期;《曲阜历代孔庙考述》,载《孔子研究》1993年第3期),这里拟…  相似文献   

19.
荆州学派是汉魏之际重要的学术中心。这一时期经学逐渐向玄学转变,王肃的《孔子家语》是荆州学派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著作,研究《孔子家语》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玄学的产生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逐渐演化过程。《家语》是站在维护、挽救儒家学说的立场上,以老子思想去朴实、论证儒家学说。《家语》中的孔子以老子为师,西周是以老子知雄守雌为座右铭的;《家语》中的道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融铸老子的道于自身的体系中;《家语》中的礼具有“五至”“三无”“三无私”的性质,富于道家的色彩;《家语》中的圣人能够体天地之道,合天地之德,既体现了宇宙的根本之道,又明了儒家的仁义礼乐,集儒道于一身。这正反映了儒道兼综已成为汉魏之际学术的必然之势,儒家学说必须向道家学说靠拢和转向,才能够延续下去。  相似文献   

20.
<正> 《论语·阳货篇》记载孔子谈诗(指《诗经》,下同)的一段话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泰伯篇》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关于“诗可以兴”“兴于诗”的“兴”义,古今学者多有分歧。“诗可以兴”的“兴”,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兴,引譬连类。”朱熹《四书集注》曰:“感发志气。”“兴于诗”一句的“兴”,《集解》引包咸注:“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现代学者对“兴”的解释也不尽一致。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对“诗可以兴”的“兴”义,采取朱熹的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