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05年新农村建设这一政策提出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与城市的差距也相对缩小。但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乡村文化却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文章在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的背景下,以现如今批量化、模式化的农村"文化墙"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种文化现象了解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找出限制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因素,探讨关于当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心理学本土化运动热潮渐退,这可能是由于本土化进程中移植性格与民族情结冲突、矛盾,导致本土化面临边际人格困境所致。从学科史的视角考察,心理学本土化运动是在文化自觉的背景下被动展开的,其边际人格困境的本质是主体意识的缺失。同时,文化多元化观念与全球化进程破坏了文化的时空意义,也割裂了文化的整体性,使得心理学本土化研究面临文化混搭、个体自觉的新常态。新困境、新常态呼唤心理学本土化主体意识的自觉,亟需转变现有的被动本土化处境以实现心理学本土化的自觉发展,即,本土自觉。  相似文献   

3.
2018年,迈克尔·普鸣等教授在剑桥大学组织了"比较主义"研讨会,着重讨论跨学科、多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方法,并以一些具体主题为例进行研究尝试。本文以这次研讨会主要涉及到的一些问题为切入点,进一步访谈普鸣教授。其中,主要涉及到的问题包括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比较研究的方法与不足,及其研究中国哲学的观点与规划等。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的、文化的角度讨论了中国心理学发展的悲怆话题。回顾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心理学的三个伟大贡献,讨论了中国心理学的七种困境,通过文献研究,从四个维度(大师、学派、理论、影响力)比较了六个国家(中、美、德、英、俄、日)的心理学学科发展水平。认为只有"培土固本",回归自己的根文化,并且让心理学拓展更大的呼吸空间,中国心理学才有希望立于世界心理学之林。  相似文献   

5.
继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在东西文化深层比较的大背景下,对传统文化展开了又一次全面的反思。以新的角度和方法对传统文化的特点、命运、前景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其中传统文化落后的原因,仍然是讨论的重点之一。当历史在另一个层面的同一点上出现回旋滑坡的时候,所出现的问题也往往与以往十分相似,也正是因为历史的这种重复性,才使我们有可能对这些问题看得更为清楚,理解得更为透彻。但令人不无遗憾的  相似文献   

6.
在古希腊理性精神与基督教信仰文化交汇的大背景下,奥古斯丁扬弃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的理性自由观,提出了以基督教信仰为基础的信仰自由观。这种自由观展示了信仰、自由意志和理性三者之间富有张力的依存关系,实现了西方自由观的转向,对后来的西方哲学与文化发生了深远影响。这种自由观在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哲学中得到复兴,但由于从根本上并没有克服自由与决定论之间的困境,现实的人的自由、理性与信仰在黑格尔哲学中都被消解了。即便如此,在当代一些重要的思想家那里,奥古斯丁确立的思维范式依然具有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乡村景观的建设是乡村生态建设的根本保障。文章结合当地现状,从关中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景观建设的意义、现状和建设方法出发,分析了关中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景观建设面临的困境,有针对性地探析了关中地区城镇化建设的方法。在城镇化背景下,我们应加强传承乡村景观的思想观念,保护乡村景观的传统特色,维护乡土建筑的多样性,在现代景观设计层面力求推陈出新,避免景观设计中的生搬硬套和盲目追崇,建设有特色的新乡村景观,实现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将社会发展与传承传统文化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老年社会工作是具有鲜明伦理道德特征的专业服务活动。老年社会工作者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伦理困境,表现为对不同对象的忠诚、案主自决与专业家长主义之间、专业价值与文化传统之间、隐私权和知情权之间的矛盾。利益与价值的多元化、多重伦理选择依据以及老年人的特点是老年社会工作伦理困境的成因。老年社会工作者应坚持生命优先原则、最小伤害原则、差别平等原则、自主原则等来应对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9.
晚明时期的西画东渐面临着文化的冲突和历史的考验。为了研究其传播之初的艰难之处,可从晚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因素的角度,以晚明各大美术思潮为对象,类比研究西画在华之初所面临的困境及困境的来源。而舶来品西画在与本土深厚的文化审美基础之间的"较量"中,被动的西画东渐活动,必定随波逐流于本土主流美术思潮之中,只有"被改良"才能得以在华生存。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所有的道德学说及伦理规范,往往都是以常态的时空条件为背景得到建构、辩护、论证和践行的。但是,人类社会也难免遭遇非常态环境的冲击。非常态有三种表现形式:制度环境恶劣的状态、道德规范相互冲突的状态和人命之间抉择的极端情形。虽然在非常态下道德规范的选取与应用会出现极端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但这并不能成为在困境中排斥一切道德考量的理由。恰恰是非常态让我们不得不正视道德规范的特殊应用问题,它要求我们必须对道德规范适用的环境背景因素(包括行为目的、预期后果等各种具体内容)、道德的规范性要求可能出现的变通性调整情形以及在极端特殊的两难困境里某些道德律令的一种变形性的应用方式等复杂问题,做出全面的审慎与精心的权衡,进行细致的辨析和深入的讨论,从而力求最终的行为体现出最大的道德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催生出一些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大的历史变迁而名垂青史的城市,这些城市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文化之间不可避免地频繁渗透、交融,中国丰富的地域文化也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因缺乏清醒的自我认知而深陷同质化的困境。各区域不同的文化决定了地域人之间思维、行为及地域发展的差异,文化基因作为文化系统的遗传因子,对其深入研究将大有裨益于当前的城市文化传承。城市规划领域内,依据文化基因的功能、属性将其分类为主体基因、附着基因、混合基因,立足各类文化基因的特性选择相应的传承路径,通过文化生态保育、文化战略嫁接、文化基因植入等手段保护文化资源并使其转化为文化资本,引领城市文化的良性继承和发展。开封作为著名的"五大古都"之一,"八朝建都"之地,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个性鲜明的城市特色。以开封为例进行研究,对其城市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出谋划策,也对其他历史名城的文化传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国际保护责任,以其深刻的伦理意蕴为国际政治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国际保护责任在实践上陷入价值选择的两难情景:为实现一种善而采取的道德行为,必然损害另一种善。这种道德行为的悖论构成了国际保护责任的伦理困境。它在本质上是道德意识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系因国际社会"康德型伦理文化"和"黑格尔型伦理文化"之间的冲突而生成。两种国际伦理文化都植根于西方中心的现代性国际体系。要消解这一伦理困境,存在两种可能路径:一是渐进路径,即国际伦理文化的涵化;二是激进路径,现有世界秩序的重构。就短时期而言,国际保护责任的伦理困境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消解。  相似文献   

13.
今天的科学心理学执意于自然科学研究品格,试图将心理学创建成为有着与自然科学同样品质的学科门类,从而陷入科学与非科学之争的“康德式难题”尴尬境地。心理学文化兴起为学界提供了研究心理学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新视角。但是,由于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二元对立的局限性。使心理学走进了难以超越的困境。心理学文化兴起新路向在于思维方式的转向,从关注外在于人的文化或外在于文化的人转向对人的心理与文化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层面。  相似文献   

14.
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充分发掘千年古都西安的历史文化价值,深入认识"文化+"战略对大西安发展的现实影响力,是提升西安文化影响力,使大西安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关键路径。通过开展实证调研和数据分析可知,"文化+"背景下西安文化影响力不足的症结主要体现在文化品牌建设遭遇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面临危机以及民间文化资源未能有效转化等方面。主要原因在于文化产业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文化宣传方式单一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投入相对不足等。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必须要借助西安"文化+"战略培育新型市场主体,整合文化资源,打造信息化、数字化平台,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加速推动西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现代商业文明严重冲击、颠覆着农耕文明时代遗留下的原生态民间文化艺术。在贵州水城县农民画之乡,曾引以为豪的原生态文化陷入资金来源单一、保护技术落后、理性商业思维短缺,代际传递乏人的发展困境。乡村振兴背景下,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成为摆在所有有文化使命感的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重塑先民的智慧,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理念,通过资本化与市场化运作,重塑原生态文化艺术自信自觉,推动农民画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者致力于共同公民身份观念,对于他们而言,重要的是如何回应文化多样性的问题。其中,族群性提出了最尖锐的问题。社会主义者应该高度重视两个领域,一个是言论自由,一个是私人文化。为在政治舞台上获得支持而提出的理由必须向所有人开放,这使得社会主义者进入困境。为了逃出困境,他需要依赖于一种超越文化差异的共同公民身份意识。但是,这需要通过合适的背景体制来培育,政治制度自身和教育体制是关键的。社会主义宽容观的基础是没有理由压制少数观点和文化,同时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应该致力于培育一种共同公民身份感。  相似文献   

17.
系列再生法是一种用来探讨文化动态中的社会心理过程之实验方法。所谓文化动态是指文化如何形成、维持,以及如何随着时间而变化。此方法特别有利于以下研究:文化讯息是如何透过社会网络被传播、什么类型的文化讯息较可能透过社会网络被传播,以及文化讯息由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的过程中,是如何转化的。本文概述了系列再生实验方法的优点及缺点,讨论此方法的理论架构,并举例展诉如何有系统地应用此法,做有关文化刻板印象的研究。最后,本文讨论未来的研究方向,如文化动态的潜在文化差异,以及文化动态与社会网络之间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并无相当于现代意义的religion一词。"宗教"的现代含义来自日语借词。Religion的现代意义是17、18世纪西方社会日益了解异文化的结果。源于基督教背景,religion被界定为以信仰为核心的信仰与仪式的二元组合,由此确立宗教研究的基本范式。但在中国宗教研究中,此一理论研究范式亦显出诸多困境。本文通过初步梳理比较religion、宗教、道等概念范畴在西方和中国的话语史,探讨理解中国宗教实践新的理论出发点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乞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问题,乞讨在当代中国的泛滥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都带来了比较大的冲击,在如何对待乞讨和乞讨者的问题上存在着很多的分歧,其中价值观的矛盾及其所引起的道德困境构成了对乞讨现象争论的焦点。我们必须把乞讨作为一种手段和乞讨者对一种生活方式的自愿选择区别开来。如此才能对乞讨之中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乞讨者和施舍者之间的关系、乞讨者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进行恰当的道德定位,并为处理乞讨问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车仁锡  陆象淦 《第欧根尼》2011,(2):109-128,162
超越文化的相异性 试图界定今天的多元文化世界的一切哲学争论,一般均围绕相关地区的各种不同世界观之间的比较而展开。看来,在考察可公度性还是不可公度性问题上的不同哲学传统的比较方法中,有两种不同观点相互冲突。第一种观点认为,我们不能以有效说明的方式比较它们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极其深刻,所以它们是不可比较的。而在第二种观点看来,不论何种文化传统,其基本内核是可以认同的,而且不管是哪种文化,本质上都是相同的。虽然这个基本内核可能具有不同解释,但它提供了各种文化之间对话或交流的一个必要的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