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对句子的理解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发展心理语言学的基本研究内容,一向引起心理语言学家和儿童心理学家的重视。几十年来心理语言学家们提出各种理论,使用各种方法对儿童理解句子的过程及其发展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儿童理解句子的策略的研究就是这些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心理语言学家Bever,T.G.在六十年代初首先使用“理解策略”(Comprehen-sion strategy)这个词解释人的理解过程,其意思是人们在理解中不是使用了所有程序,而是可以找到某种“捷径”或“窍门”。不过,他并没有给理解策略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从众多研究者的有关研究文献中可以概括出儿童理解句子的策略的基本含义,即儿童理解句子  相似文献   

2.
惯用语理解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0引言比喻(metaphor)在人类的语言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惯用语是比喻的一种,是短小精悍、约定俗成、运用广泛的固定词组,通过比喻意义来表达言外之意。理解言外之意的心理机制是心理语言学的一个研究课题,而且在儿童掌握母语、成人学习外语等活动中,惯用语的理解都很重要。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国内有关的心理学研究已经开始[1],是一个可喜的开端。本文介绍一下英语惯用语理解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作为借鉴。1惯用语的心理表征长期以来,在惯用语理解这个研究领域内,学者们热衷于研究惯用…  相似文献   

3.
心理表征和意图是假装中两种最重要的心理成分,关于年幼儿童是否能理解假装中的这两种心理成分,研究者们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一种观点认为3岁儿童就能理解到假装中的心理层面(心理表征、意图);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儿童到了6岁都仅仅把假装理解为一种外表上看起来像某物的行为,并不能理解到假装中的心理层面(心理表征、意图),而恰恰对假装中的心理层面的理解才是假装理解的关键方面。这些争论可能与测试问题的推论方向与提问方式、对抑制控制能力的要求、假装动作与心理状态的平衡、任务情景与现实生活情景的联系、实验材料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有关。未来研究可以从结合执行功能、区分假装主体和假装旁观者、采用内隐的测试方法、关注与假装相关的其他能力的发展等角度,对儿童理解假装中的心理表征和意图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试论儿童装扮游戏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郭力平  张晔 《心理科学》2002,25(2):228-230
近年来,儿童对心理的理解成为了认知发展,尤其是社会认知发展的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研究者在诸如儿童对感知、思维、情绪、愿望以及信念的理解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成果卓著。儿童对于此种心理的理解通常被称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理由是:第一,心理状态是理论概念,其存在得不到证实。我们是拥有了关于心理状态的理论,并将其归咎于自己及其他人的。第二,关于心理的知识具有理论的基本形式和要求(详见Wellman,1990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关于儿童心理洞察力发展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初期,心理学家将个体认识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系统性知识结构统称为个体的“心态理论”(theoryofmind)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包含着人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如思想、信念、愿望、意图、情感等,各因素间里逻辑性联系,该模式为人的行为提供一种因果性解释机制。“心态理论”模式的发展对儿童社会认知、适应性行为以及元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该研究涉及许多具体方面,本文主要提及下述几方面的研究:儿童早期对情绪的理解、儿童早期对伪误言行的理解以及儿童孤独症的表现等。大部分研究发现,3—4岁是儿童早期心理洞察力发展的重要年龄。  相似文献   

6.
一 关于心理的阶级性问题,是心理学界长期爭论未决的问题。在最近心理学问题的讨论中,不少看法都直接与这个问题有关。有人认为研究人的心理不能离开人的阶级性,有人认为心理的阶级性问题不是心理学研究的问题。 最近曹日昌同志在“关于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对此问题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看法。我认为明确这个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西方国家的心理学家对儿童的经济心理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这方面不仅有大量的论文发表而且还出版专门的学术刊物.当然,这一领域的研究涉及社会学、教育学和经济学等方面,但本文只侧重介绍西方在研究儿童是怎样理解经济关系领域中的问题以及儿童经济心理社会化过程等方面的动态.正如在该领域中有众多专著出版的英国心理学家Furnham A.所指出的一样,“研究儿童对经济概念和经济规律的理解能比研究儿童对无切身关系的自然规律的理解会获得关于儿童思维过程的更为实际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处境不利作为现代社会发展关注的新问题,在社会心理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地重视.<聚焦处境不利学生: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对象关注>一书对处境不利学生的形成根源、损害程度、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是这一领域社会心理研究的新力作,对理解处境不利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特点和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晓萍  朱婷婷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0):1742-1750
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婚姻教育是一种预防取向的心理教育模式, 近40年来被广泛研究和全面推动。婚姻教育在形成和发展时期主要面向婚前阶段中产阶级高功能伴侣, 是一种广泛性预防。针对贫穷等处境不利伴侣的选择性预防和处于抑郁早期伴侣的指导性预防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基于三级预防模型的婚姻教育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 未来婚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应从理论与研究、项目设计与实施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兴趣对不同理解水平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章凯  张必隐 《心理科学》2000,23(4):482-483
1 引言  兴趣影响学习的作用机制及其效果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近二十年来已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目前在这一领域研究得比较多的问题是兴趣对文本理解的作用 ,这是兴趣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国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主要有二条途径 ,即分别研究个体对某一话题的兴趣和基于文本内容的兴趣对文本的保持与理解的影响。最近几年 ,我们在兴趣的信息—目标理论指导下 ,形成了第三条研究途径 ,即在兴趣测量中 ,以被试对具体阅读活动的兴趣为指标 ,研究实际阅读情景中出现的兴趣对文本理解的作用 (章凯、张必隐 ,1 9…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理解间距"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达到客观准确的理解,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解释学的研究,有两个要素对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有重要的意义,一个是时间,一个是语言。这就是所谓的时间间距和语言间距问题,它们一起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理解间距问题的主要内容。这个问题值得问题作出比较深入的探索。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客观性要求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客观性必须清除两种错误观点或认识。一种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凝固化的理解。这种理解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一个所谓不变的“原意”,要达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相似文献   

12.
3~6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45,自引:8,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理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在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年龄和发展阶段问题上仍存在争议。该研究以3所城市幼儿园中的233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意外转移”和“欺骗外表”两个错误信念测验任务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年龄和发展阶段。研究得出如下结论:3岁之前儿童已理解外表与真实的区别,但还不能理解错误信念。 4岁儿童理解了欺骗外表任务中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信念,5岁儿童理解了意外转移任务中的错误信念。4-5岁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但这会因测验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钢琴演奏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审美教育特性,任何一部音乐作品的旋律、调式、风格等都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钢琴演奏与音乐审美心理学所研究的各个要素如审美心理感知、审美心理想象、审美心理理解等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审美心理的研究为钢琴演奏教学提供了必要和有针对性的理论基础,并为钢琴演奏教学提供了开放的研究视野及多视角的思维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军 《心理科学》1999,22(5):471-472
1问题的提出中学生心理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几年心理及教育方面的专家对此进行了更为丰富的研究。对于绝大部分中学生来讲,这个年龄是他们更多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初始时期,同时这个年龄又是他们青春萌动的时侯,在心理上与小学生有了实质性的不同.这些发展与变化都会反映在他们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之中,包括他们对社会的态度、家长的态度、学习的态度、学校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以及同学的态度。目前,我国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接班人,对各年…  相似文献   

15.
<正>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心理学家预言: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21世纪人类所将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饥饿,不是疾病,甚至也不是战争,而是心理困惑和心理层面的诸多问题。进入新世纪,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是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让人们感到心理困惑,时刻冲击着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二十多年来,为了推动我国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强人民的心理健康水平,我国心理学界的专家们经过不懈努力,使我国的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因此,无论是在理论研究界还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一线都亟需一套系统、完整的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论心理教育研究的社会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中永   《心理科学进展》1992,10(1):37-41
心理教育是一种针对人类心理机能进行的特殊教育活动,目标是全面提高人类的心理机能,开发人类心理潜能,促进心理全面发展,维护人类心理健康,从而为促进社会发展服务。本文以心理教育研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中心,分别阐述了心理教育研究的兴起、心理教育研究的社会意义、心理教育研究的未来发展等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有关于服饰本身的研究,当前我国学术界取得了较为客观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人们穿衣的心理情绪、体验以及别人的评价,这个方面的研究较少。对于服饰本身来说是将物体作为中心点,而服饰心理则是将中心点转移到了人的身上,以具体的人为主。通过对民国时期男子服装的简要概述,探讨男子服饰心理的变化,能对民国时期的历史有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儿童阅读理解监察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错误检测形式,从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中共随机选择270名被试,初步探讨了中国儿童阅读理解监察能力的发展状况。实验发现,阅读理解监察能力随年级升高明显增强,但其发展速率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理解监察过程也受到众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实验还证实了理解水平与理解监察能力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教育在提高理解监察能力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64年8月2—8日在南斯拉夫召开了第十五屆国际应用心理学代表大会?蠡岜ǜ娼?00篇,內容涉及劳动和工程心理、教育心理、临床和病理心理以及象计算机在心理学中的应用等一些方面的问题。1.劳动和工程心理方面这方面的报告大体上可以分为三部分:1)工程心理;2)职业选择;3)工作和疲劳问题。工程心理方面的报告集中在人-机系统的研究上,如英国P.T.Beishon研究了在“控制装置中人-机系统的合理安排”,日本  相似文献   

20.
如何理解“存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存在”问题在哲学中始终是十分基本和特别重要的,甚至称得上是永恒的问题,围绕它的讨论已经进行了两千多年。随着语言哲学的发展,特别是由于使用了现代逻辑这一方法,这个问题得到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和分析,这个概念得到了更加精确的刻画和说明。但是从我国出版的一些与语言哲学有关的论著来看,在有关现代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探讨的理解方面,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问题。在我看来,这些问题主要出在对现代逻辑的理解方面。本文着重阐述和分析从现代逻辑的观点出发如何理解“存在”。我认为,这一工作对于我国学术界是有意义的。说到“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