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世纪。高新科技在给人类带来诸多好处和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效应,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危机。现代人对高新科学技术的恶性膨胀,产生了恐怖、逆反心理和悲观情绪。我们该如何应对高新科技对现代人心理健康造成的威胁? 现代科技革命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导致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文明的进步,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威胁人类前景的全球问题——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粮食  相似文献   

2.
消费主义的伦理困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盛行的消费主义 ,导致人的精神危机和人类的生存危机。它淡化了人们的政治意识 ,使人们丧失了对现有社会制度和社会问题的批判力和辩证否定的思维能力 ;它用物质消费作为衡量人的价值标准 ,使人成为贪婪的消费者 ,丧失了道德信仰和能动创造性 ;它形成了许多虚假性需求 ,造成了自然生存的恶化和破坏 ,直接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相似文献   

3.
符号世界与符号异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作为现代的最新、最重要的技术创造之一,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同时,通过对计算机和通讯技术这一符号加工工具的创造及其与人的生活的相互关系的思考,我们也可以对人的本性和人的存在这一古老的哲学主题有一些新的认识。一、人作为符号动物人的本性是什么?历代的哲学家从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出发,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多种回答。一种回答说:人是理性的动物。另一种回答则日: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本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提出了一种新的回答:人是符号动物。卡西尔说:“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幸福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人在生活过程中遇到的人本身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矛盾、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矛盾等等。这些问题都涉及人类根本的生存方式。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哲学上重新审视人类的生存方式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重新审视人类自身的价值原则。围绕“价值选择与人类生存”这一主题,由湖北大学哲学系主办、国际价值研究  相似文献   

5.
从人类审美的精神发展史来看,审美的冲动是一种乌托邦性质的。个体的无助、生命悲剧的宿命使人创造一种幻想的未来,人总是生存在现实中,同时又生活在对未来美好的幻想中。希望时时刺激人前进,美是人类展示一切希望的平台。  相似文献   

6.
诗意栖居从古至今就是人居理念的美好理想,在当代的诸多危机面前,室内环境受可持续思想的影响,成为挽救人类生存栖息地的主要力量,它依然希望在困境中为人提供美好生活,帮助当代人类找回精神家园,其终极关怀是人、自然、社会协同发展,让人企及充满诗情画意和自然情趣的生活家园,这是诗意栖居的人生绝美境地。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的"道德迷宫"及其伦理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作为社会的一种文化存在,是为人类生命过程提供解释并帮助人们应对生存困境的一种努力。现代社会转型导致了人类道德活动空间的变化,传统道德哲学提供的理论及其原则已无法解释和应对现代社会复杂的道德状况,伦理危机状态下的社会成员生活在无所适从的"道德迷宫"之中。在伦理危机四起、"道德迷宫"叠出的现实社会,根据现实社会结构的变化实现相应的伦理建设成为我们当前亟须解决的迫切任务。组织伦理是帮助社会摆脱现代性伦理危机,走出"道德迷宫"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饮食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物质需求,离开了饮食人将无法生存。因此,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警句格言。纵观人类历史,每一种宗教,每一个民族都或多或少拥有自己特定的生活饮食习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了作为一种生活存在论的朗姆酒观念。更具体地讲,本文探讨了非洲文化生存论本体论语境中的作为隐喻的朗姆酒。作者据此提出,饮朗姆酒可以作为理解加勒比人生存方式的某些基本结构并对其加以概念化的基础。在展开论述中,存在论不是被理解为关于那种存在的实体的研究,而是转向生存论方面,即着眼于人类生存的模式,以及证明人类创造能动性的各种习俗。  相似文献   

10.
小引物转心移,春夏秋冬,植物发芽、开花、人类出生、成长、死亡。千万年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动物、人类都遵行着各自的规律。天、地人都需按各自的规律和谐的运行。天给人创造了一个生活的空间,而地是养育人生存下去的唯一基础,人在天所创造的空间中是主角,但人若想在这空间中长久地生存下去必须做到,与天长久合好,并管理好地上的一切,人必须与二者和谐共存,方可长久生存。天人的和谐天主说:“让我们照我们的肖像,按我们的模样造人,天主于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就是照自己的肖像造了人(创1:26-27)人是天主照自己的肖像创造出来的,所以人就应…  相似文献   

11.
<正>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创造了人类前所的未有的物质文明,特别是二十世纪高科技的发展,更带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类的物质文明已达到了空前的发达水平。与此同时,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空前强大起来,人类过分的自信与片面的发展观使得自己在物质财富涌入、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付出了生态危机、环境恶化的惨重代价。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恶化的生态环境对人类一次次无情的惩罚,例如: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水资源状况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等,让大家感受  相似文献   

12.
生态和幸福两个概念组合在一起时成了一种人类需求意义上的满足感.现代化社会一度出现了人与自然的危机和人与人之间的危机,即生态危机与人的危机,"天-人"时空内镜关系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这两者同时在全球现代化征程中并列出现,成为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命状态的焦虑源泉.因此,在现代化征程中寻求生态幸福,确证人与自然的共生幸福关系,阐明人与生态幸福的内在关联,破除危机,成为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人类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活动和改变着一切,并且从不同的视域来解释和理解自身的这种活动。可以说,生活世界的政治是人创造的,它改变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特别是公民身份作为一种政治制度理念展现出来,使得生活世界与公民身份的关系紧密相关起来,古代的、中世纪的、现代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社会状况,这就使得公民身份的认同旨趣产生差异,通过论证和说明认同产生的困惑、焦虑和危机的缘由,指明和阐释克服这种公民身份危机的途径,重新为现代公民确立一种美好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科学或者技术,其最终表现,乃是一种知识。科学是关于世界(包括人)自身的知识,技术是人如何作用于这个世界的知识。总之,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及其成果。 人类要认识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包括认识人类自身,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类的本性。连动物为了生存都要认识自己所生舌的世界,何况人类。并且人类从不满足于已  相似文献   

15.
1 社会需求对科技的导向作用就整个社会而言,一切科学技术成果,都是人类为满足社会的某种需求而自觉创造出来的认识或实践的手段。人类对生存和健康的需求亦然。起初,人们对传染病束手无策,对“瘟疫”谈虎色变。后来人们发现,那些得了“瘟疫”而又幸免一死的人,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可在“瘟疫”再次来临时得以幸免。是什么让那些人幸免“瘟疫”的迫害呢?怎样才能躲过这样的灾难而得以生存、保持健康呢?这种对生存和健康的需求,促使人们去研究。后来研究者们发现,原来免疫的动物或人体的血清中具有抵抗细菌毒素作用的物质。那么在…  相似文献   

16.
正城市景观是指人类在其生活居住的环境中,根据精神和物质需求所创造出来的符合人类审美需求的自然景观美。城市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人创造出了不同的城市人文环境。看一个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平和追求如何,可以从这座城市的面貌来判断。一、城市景观设计的再生设计背景城市对于废弃用地的景观改造和再生设计是一种新型的城市景观,兴起于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而伴  相似文献   

17.
全球规模的环境破坏与价值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作为自然存在的人人是自然存在物。这就意味着人与其他动物一样,是生物界的一部分。是在大自然中通过与自然的物质代谢而生存的一种存在。否则人就一天也不能存活。当然,人也是社会存在物;但无论人类社会怎样发展,取怎样的社会形态,人都不可能是超自然的存在物。人类作为自然存在物而生活于自然之中,可以把作为人类生活场所的自然称为自然环境。①这就不是指一般的自然,而是指围绕着人类的、与人类发生关系的外界的自然,具体说来就是作为大地的地球和环绕着它的大气这个整体。在这个自然环境之中,人类呼吸空气、饮水,与外部自…  相似文献   

18.
“虚拟”与“虚拟”生存的实践特性——兼与刘友红商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虚拟”目前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读了《哲学动态》 2 0 0 0年第 1期发表的刘友红有关“虚拟”生存及其实践特性的文章 ,觉得很有意思 ,亦想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虚拟”生存是否改变了实践的基础 ?刘友红在文中认为 ,以往我们理解的实践都是以劳动为基础的 ,而劳动又主要指生产劳动 ,劳动的含义是人与物质的交换过程 ,以劳动为实践的内核 ,就把人的生存置于自然物质世界的基础上 ,人的生存世界是物质实体的世界 ,即人类现实社会的存在 ,这就是实践的劳动特性。而人在电脑网络社会的“虚拟”生存则揭示出实践除了具有劳动…  相似文献   

19.
从2014年开始,国家宗教局倡导以文明敬香、合理放生为"双驱动"推进生态寺观建设。以佛教的"缘起说"而论,推动生态寺观建设,是众缘和合的体现。文明敬香:观照一方清净现代文明的高度发展,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随之而来的生态危机也引发了人类的生存危机。在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人类也试图在宗教中寻求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与生活的关系及道德生活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就生活与道德的关系而言,可以说生活需要道德、包含了道德但并不等于道德,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道德生活的本质特征表现在,道德生活是一种属人的或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生活基础之上的并渗透在物质生活之中引导和规范物质生活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有意义和价值并能予以价值评价的生活,是一种主体自由意志自觉自为并能进行道德选择的生活,是一种通过道德意识表现为道德关系涵盖一切道德活动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