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邢洁 《美与时代》2014,(4):128-128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文学日渐丰富多彩,中国文坛打破古典文学的封闭和隔绝,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外国文化的来袭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激发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使中国现当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文学作品商业化日益严重,抄袭情况越来越泛滥,诗词歌赋越来越不受到重视,国家对文化产业文学作品的不重视,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观模糊等情况的出现都不利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良好发展。所以,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对于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其独特贡献不仅体现在经验借鉴、理论参照、制度创设等层面,更彰显于独特的实践智慧之中。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守智慧;从国情出发独立选择现代化道路、谋划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智慧;统筹处理好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等关系,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协调智慧;现代化整体布局、发展理念、战略思维的调整与转变,突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智慧;在解决好自身发展问题的同时,努力为其他国家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为人类实现现代化和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更大的贡献,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担当智慧。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智慧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需要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不断进行完善和充实。  相似文献   

3.
徐选国 《学海》2023,(1):177-187+216
社会结构转型与现代化进程催生了中国社会工作的恢复重建与快速发展,近30年的社会工作专业实践形成了以本土化为根本任务的发展逻辑。深入反思社会工作本土化这一命题发现,我们在移植和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忽视了中西不平等的现代化脉络下知识移植对中国社会工作主体性关切的阙如,导致其陷入狭隘本土化与以他者为中心的本土化双重陷阱之中。本文尝试从“现代化-主体性”框架理解社会工作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实践特征,阐释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缺乏知识自主性的结构性根源,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分析构建中国社会工作主体性的时空条件,从主体性角度阐释以“中国社会工作”为整体叙事的话语体系重构框架,并从哲学基础、伦理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等维度提出中国社会工作知识再生产的多重路径,以为全球治理贡献社会工作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
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导向了人的抽象化、片面化发展,以超越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理论蕴含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为这一理论构想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性。就物质基础而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蕴着剥削与对生产力发展的破坏,社会主义超越了资本主义对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与社会的两极分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解放生产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现实性。就人与资本的关系而言,资本主义创造了资本凌驾于人之上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超越了资本逻辑对人的异化和宰制,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展现了重新颠倒人与资本关系的现实性。就交往形式而言,资本主义使国家成为虚幻的共同体,并造成了不平等的世界秩序,社会主义在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探寻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普遍交往之可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等一系列新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交往形式全面发展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5.
张厚粲是中国最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从1948年从辅仁大学毕业时算起,她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奋斗了七十多年。改革开放后,她与前辈心理学家一起,引领了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她长期担任国际心理学联合会执委、副主席,是中国心理学与国际心理学交往交流的使者,为中国心理学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贡献。本文是对张厚粲的实验认知心理学思想及其贡献的总结与回顾。  相似文献   

6.
鲁仕贵 《美与时代》2013,(11):58-59
设计艺术总是随着时代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着,通过对当代设计现状的描述,引出中国当代设计发展的现状,并且从科技对设计发展的促进,以及设计与经济、文化的关系来说明越来越趋向于“以人为本”的中国当代设计。  相似文献   

7.
赵洲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206-206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物画又在中国绘画史乃至世界艺术之林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我的综述中主要针对中国近现代国画人物的发展状况,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综合各家所谈进行论述。本文共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简述《论素描教学对中国人物画的影响》、《当代语境下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创作教学模式研究》、《也谈国画人物画问题》三篇文献;第二部分主要是分析近现代中国人物画在发展中出现的争论与问题;第三部分阐述自己在对待中国人物画改革方面的态度,及对中国人物画发展的希冀。  相似文献   

8.
扩展社会发展研究的宏观背景景天魁我们召开本次研讨会的目的,是推动对中国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推动对全球化问题的研究,把对中国问题的研究置于对世界总格局研究的框架内,建立和扩展社会发展研究的宏观背景。研究中国社会发展,要注重研究现实、注重研究历史,这当然...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八十周年。八十年来,她之所以能够由小发展到大,能够由弱变强,始终赢得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核心力量,是因为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教自唐朝时期传人中国以来,经过唐、宋、元、明、清100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逐步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传统文化相适应,在中国广袤的地域和众多民族中扎根、成长和发展,进而作为一种文化、一种意识形态和一种民族性积淀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文明是文化的进步状态。人类走出原始社会以后,便进入了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通过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历史发生过程的研究,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趋势。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中国人民成功探索、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则是其中一个重要部署。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是中国协商民主的重要开拓者。毛泽东对中国协商民主发展道路的思考及探索,主要体现在党的建设、军队建设、群众工作与政党政治等四个方面。这是协商民主由(党)内而(党)外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思路,具体化为党内协商民主、军事协商民主、党群协商民主、党际协商民主四个实践形态,最终形成“国家各方面的关系都要协商”的深刻认识,对于新时代中国协商民主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及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珠海市委和市政府联合发起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跨世纪发展战略”研讨会,于1996年11月24日至28日在珠海召开,与会代表SO多人,论文4O余篇。会议围绕邓小平发展战略、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特区”发展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与会代表认为,在当今世界,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发展理论是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在世纪之交,我们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使中国跨进21世纪,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跨世纪的探索——论中国特色的老年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世纪的探索——论中国特色的老年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叶南客一、中国老年社区服务事业的基本评估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快速变迁,与工业化、城市化大潮相同步的是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老年问题在中国的跨世纪发展中日益突出。目前中国60岁以...  相似文献   

15.
历史的脚步迈进了21世纪,伊斯兰文化在中国大地上也传播发展了1350年,对中国穆斯林的历史文化、经济生活、伦理道德、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深远影响。长期以来,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交流融合,既保持了原有的特点,又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具有了显著的中国特点和民族色彩,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穆斯林,特别是回族等内地穆斯林的历史,以经济活动为先导的中国穆斯林先民,从踏上中国这片土地开始,就把自己的命运同经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伊斯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穆…  相似文献   

16.
任继愈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图书馆学家和教育家,是我国著名的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对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哲学史、宗教学、图书馆学等学科的发展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马峰 《哲学研究》2022,(6):13-21
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路径的摒弃与超越。中国坚持走自己的路,自信自强走向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天然的示范,形成了自然的吸引力。在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变革动荡期的大变局中,“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对比更加鲜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提供了可供选择、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制度文明,创造了人类更好发展的“中国蓝图”。  相似文献   

18.
梁玉成  贾梦真 《学海》2023,(5):118-131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科技革命加速发展,国际力量深刻调整,为我国发展带来了新的战略机遇。因此,梳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式现代化之间的区别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认为中西方现代化道路差异的核心在于金融资本主义和工业社会主义之争。美国视市场经济为价值理性,发展到以新自由主义为意识形态的金融资本主义阶段;中国坚持发展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市场经济视为工具理性,妥善处理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本文通过中国和西方社会结构对比和历史对比,将工业资本主义、金融资本主义和工业社会主义作为理想类型,用以分析中美社会。置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中国社会学需要回应中国社会的真问题,具备时代性和国际视野。最后,本文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值得关注的社会学议题。  相似文献   

19.
郜喆 《中国哲学史》2023,(1):125-128
<正>2022年11月19—20日,“新时代中国哲学的处境、问题和使命”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哲学史学会2022年年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政法大学共同主办,中国政法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承办。会议共收到论文170余篇,来自五湖四海的数百名专家学者齐聚线上线下,反思新时代中国哲学面对的处境和挑战,总结中国哲学的当代价值,为中国哲学的发展探索更为全面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知”范畴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哲学认识论的核心范畴──“知”的理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作 了论述,并指出“知”范畴的理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发展,具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主体与 客体既对立又结合,认识论与道德论相结合,认识论与本体论相结合,知行统一、认识与实践(实 行、践履)相结合等特点。这既体现了中国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特征,同时也包含了一些反映人类认 识发展规律的共同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