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垮掉的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社会、文化运动。佛教为"垮掉的一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杰克·凯鲁亚克被称为"垮掉之王"。他的小说《达摩流浪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垮掉的一代"作家的佛教观。凯鲁亚克、加里·斯耐德等人接触到佛教诸多方面的内容,但他们对佛教的接受又具有明确的选择性;他们对佛教基本概念的理解大致正确,但同时对佛教的核心理论又存在相当程度的误读。  相似文献   

2.
唐代诸帝与佛教的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诸帝对待佛教的总体态度,基本上是整顿和利用。在有唐一代的二十个皇帝中,除了发动“会昌灭佛”的武宗外,其余诸帝均对佛教采取了既管理、整顿又扶持、利用的政策。从高祖的沙汰佛教二教,到太宗的“先道后佛”,从武则天的“举佛抑道”到玄宗的崇信密教,直到后来的武宗灭佛,唐王朝对待佛教的态度,虽然在不同的形势下,根据其政治、经济、军事等的需要,而有或抑或扬的变化,但从整体上说,出于巩固其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将佛教作为正统儒学之外的重要辅助手段加以利用,是有唐一代对待佛教的总体策略。  相似文献   

3.
有元一代,由于蒙元王室的大力提倡与崇尚,佛教盛行,正是在佛教兴盛的氛围之中,刘基得以与丛林高僧进行各种形式的交往,有同乡之交、诗文之交、书画之交,还有因平定战事而结交.尽管刘基与众多方外高僧有契交,但止于赋诗唱酬、游山玩水而已,这就是典型的传统儒家的“以文会友”.令人吊诡的是,刘基始终不通佛理,也不能对佛教进行同情的理解.所以,只能站在儒家狭隘的道统立场之上,毫无章法地批评、排斥佛教.  相似文献   

4.
四川讨论“反文化”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文化”是使许多人困惑莫解的重要的当代文化现象。“反文化”理论是重要的当代文化学理论。在学术界,对“反文化”理论研究得还很不够。四川省当代文化研究会在今年三、四月举行了两次“反文化”理论讨论会,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探讨,现将主要观点介绍如下。一、对文化的理解和理论界定会上提出了三种各具特色但又互相涵盖交叉的意见。 (一) 反文化是一种临界文化 50年代后期美国出现了一批以“垮掉的一代”著称的“反文化”青年。进入60年代后,反文化思潮在西方社会火山爆发般地喷涌出来。例如在美  相似文献   

5.
认知与误读--宋代儒士佛教思想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有宋一代,佛教已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儒士对佛教常识、佛教教义都有较深入的认知与把握,但也存在大面积的误读;宋代儒士一方面主观地批佛、排佛,另一方面却客观地成就了“批判的佛教”。宋代儒士对佛教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不仅有助于弄清宋代新儒学与佛教之关系,也有助于进一步把握宋代学术之分野,而且可以加深我们对佛教中国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蔡元培早期曾致力于从日本引进西方近代学术,尤其是在关于哲学与宗教、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等问题上深受日本近代佛教哲学家井上圆了的启发.但井上是以“科学”的方法和“哲学”的逻辑来论证“宗教”特别是佛教的意义和价值,而蔡元培无论是主张“佛教护国”论还是“科学救国”论,都是以把中国建设为科学与民主的现代化强国这一政治诉求作为出发点.蔡元培与井上圆了的宗教观是他们各自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的折射与反映.  相似文献   

7.
李新德 《宗教学研究》2007,3(1):115-121
十九世纪下半叶,来华新教传教士群体发生很大变化,他们对待中国宗教文化的态度上也趋于多元。艾约瑟、艾德、毕尔、丁韪良、李提摩太、苏慧廉等几位具有自由思想的晚清新教传教士,试图一次次跳出传统佛教观的范式以及对中国佛教进行套语式的描述,开诚布公地去充分认知中国佛教这个“他者”。佛教词典的编撰、佛教经典的英译出版,标志着他们对中国佛教研究已经达到一个新阶段。不管他们最初的动机怎样,客观上都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西传以及西方汉学的发展,增进了中西宗教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以今日的眼光去评价他们的著述,不难发现其中的缺失,但无论如何,他们是西方学界了解中国佛教的先驱学者。  相似文献   

8.
尚止 《法音》1997,(12)
佛教“气功”参考书概观尚止气功界通常将佛教“气功”视为气功的最高功夫,因此许多气功爱好者缘于气功而接触和信奉佛教。但由于佛教经典浩繁,义理博大精深,加上某些气功师对所谓佛家功的随意曲解,使他们对佛教“气功”或迷惑不解,或认假为真,或不得其门而入,乃至...  相似文献   

9.
论吕澂对佛教积极人生论的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的现代化是佛教今后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向。但佛教如何实现现代转换,佛教理论的创新无疑具有更为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吕(?)先生通过对佛教人生理论的分析与总结,明确批判了历史上三种不正确的佛教人生观,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论证了佛教“即世”而又“超世”的积极人生理论,明确指出佛教人生实践的立足点是去苦求乐,从而为佛教的现代转换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人间佛教建设也做出了自己突出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一前人论及唐太宗与佛教之关系,历来有二说:一谓太宗弘赞佛教,如欧阳修曾责其“牵于多爱,复立浮图”(《新唐书》卷二《太宗本纪》);一谓太宗实不以信佛见称。对唐太宗和佛教之关系的看法,何以大相径庭?盖因有关史料往往有相互矛盾之处,于是就见仁见智,各持一说了。其实,这些史料之间的矛盾,并不在于对同一事实记载上的出入,而是客观地反映了唐太宗对待佛教的态度本身存在的种种矛盾。概而言之,一为太宗对佛教的政策在他一生中前后有矛盾,二为太宗对佛教的信仰和政策有时又有矛盾。因此,只有全面深入地分析产生这些矛盾的原因,才能得出比较确切的结论。有唐一代奉行儒、佛、道三教并存的政策,唐太宗正是这一政策的奠基人。但三教并存不  相似文献   

11.
叶子 《佛教文化》1993,(4):13-16
第六次全国佛代会已经圆满闭幕,不少中青年僧侣得到了更多的护法、传法、弘法的机会,担任了新的职务,实在可喜可贺!“江山代有人才出”,中国佛教的未来必定是灿烂辉煌,而这灿烂辉煌正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新人来创造。从本期起本栏目将连续介绍这批新人中的佼佼者,请世人一睹当代中国青年僧侣的佛子风采。  相似文献   

12.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极盛时期,唐代佛教本身又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发展过程。以往的史家一般都以为:唐代佛教的兴衰决定于帝王们的好恶,而帝王们对佛教的态度又为他们与佛、道、儒三放的不同关系所左右。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对唐代佛教兴衰的原因作出科学的解释。本文拟从考察唐代经济和佛教关系入手,略陈管见,就正大方。一、武德、贞观年间佛教的恢复和沙汰僧尼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到隋代已经相当繁兴。据《法苑珠林》记载,当时有寺3985所,度僧尼236300余人;造像110430躯;译经82部。但遭隋末兵乱又一度中衰,“佛寺僧坊,并随灰烬,众僧分散,颠仆沟壑”。以致到唐初“天下寺庙遭隋季凋残,缁侣  相似文献   

13.
美国“垮掉一代”代言人艾伦·金斯伯格的悼念母亲的长诗《卡迪什》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是与诗人在诗中运用自白式的表现手法对母亲的一生进行直言不讳的描写,采用犹太教祈祷文的形式,运用对比和反差、排比、重复等修辞手法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4.
2003年9月22下午,在纪念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作为大会庆祝活动之一的演讲比赛在北京前门饭店隆重举行。演讲会的题目是“新世纪中国佛教的使命”。参赛者有十人,他们分别来自厦门闽南佛学院、苏州西园戒幢佛学研究所、浙江杭州佛学院、北京中国佛学院、浙江普陀山佛学院、西安大慈恩寺和江西佛学院。青年佛子们通过演讲展示了佛门的无碍辩才,更反映了一代青年僧人对于中国佛教发展前景的关心。演讲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佛教哲学中的重要观念——“中道”进行了专门研究。重点考察了这一观念在早期佛教和大乘佛教中的表现形态。认为早期佛教虽讲“中道”,但在实际处理许多问题时往往不能把其作为原则较彻底地执行;大乘佛教的“中道”观念在早期大乘经、中观派、瑜伽行派中都有表现,但在理论上的发展高峰是在中观派中,“中道”在中观派中真正成为佛教学说中的核心观念。文章重点要表明的是:佛教的“中道”观念虽然是在否定或批驳与该教并行发展的其他派别的不同观点的过程中形成的,但这一观念在思想渊源上又与其他派别(特别是婆罗门教)的哲学思想有关联。佛教在吸收吠陀及奥义书中婆罗门教有关思想的基础上,把与“中道”有关的思想材料加以归纳、提炼,使之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6.
幸福感是文化定位的,因此幸福感的研究必须本土化.佛教是影响中国人最重要的三种文化传统之一,正确理解佛教独特的对于幸福感的理解也能够进一步推动幸福感研究的本土化进程.笔者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梳理,重点阐述了佛教对幸福的认识是“苦乐圆融”.佛教“苦乐圆融观”主要从“苦受”和“乐受”两方面入手,其核心是“苦受”,关键在“圆融”.最后,通过与西方幸福感研究的比较,加深对佛教“苦乐圆融观”的理解.佛教幸福感的研究作为一个新思路,不但丰富了幸福感的研究,也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宋代,士大夫居士化是儒释交融的一面镜子.作为士大夫,经世济民固然是他们的夙愿,但学佛参禅也逐渐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雅事,苏轼便是很典型的例子.佛教对苏轼影响深刻,在其诗文创作中尤为明显,但苏轼的作品里还有若干“排佛”文字.宋代士大夫在学佛过程中不仅可以寻求到一种随遇而安的旷达与喜悦,同时这种超然洒脱又与儒家的积极入世相得益彰.儒释二教一者治世,一者养心,因此才使得像苏轼一样的士大夫不仅对生活饱有热情,同时又可在超俗豁达之地寻得一隅净土.  相似文献   

18.
王征 《佛教文化》2011,(1):50-60
中国有着丰富的佛教美术古代遗存,佛教美术考古是涉及佛教、美术、历史等多个学科的学问.在中国佛教美术中,对西域佛教美术考古研究又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它是认识、了解中国早期佛教文化的重要线索.其次,西域又遗留有众多的佛教文物,尤其是石窟壁画、塑像、建筑等文物.这些文物展现了当时的古代佛教文化艺术的辉煌面貌,他们的发现...  相似文献   

19.
民国以来,五台山佛教及其音乐趋于式微.全国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它又随着佛教的兴盛而得到较大发展。现在五台山还保存着“青”、“黄”两庙词曲271首,其中不乏唐宋以来遗留下的词曲,故曰:它是中国佛教音乐的“活化石”、珍贵的“世界非物质遗产”。  相似文献   

20.
“让他们去唱唱歌跳跳舞他们又不愿意,我就想给他们盘一个店,起初说弄个裱画店,结果裱画店没起来,倒是把佛事用品店开起来了。”欧阳璞石说,“那时我已经学佛好多年了,常年在外写生,请了很多佛教用品在家,开个佛事用品店也是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