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简介郑天星这是台湾学者江灿腾先生继《人间净土的追寻──中国近世佛教思想之研究》(板桥,稻乡,1989)、《明清佛教丛林改革与佛教净辩之研究》(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0)、《现代中国佛教思想论集(一)...  相似文献   

2.
佛学文摘     
以佛法研究佛法 台湾佛教学者江灿腾在《现代中国佛教研究方法论的反省》一文中,回顾自己的治学经验,认为印顺法师“以佛法研究佛法”的观念,解决了他在佛法内容上的困扰。《游心法海六十年》一书。  相似文献   

3.
佛教思想与生态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思想与生态哲学默雷摘编1996年1月,台湾中华佛教百科文献基金会结集出版《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内收释传道《菩萨社会关怀的二大任务———庄严国土、成熟众生》,释恒清《草木有性与深层生态学》,王俊秀、江灿腾《环境保护之范型转移过程中佛教...  相似文献   

4.
江灿腾先生新的力作《台湾近代佛教的变革与反思——去殖民化与台湾佛教主体性确立的新探索》一书,显示出江氏学术研究一贯厚重的历史意识,更充满着透过历史审察而对当代台湾佛教之主体性的深刻反省。江氏新著由“战前篇”、“战后篇”、“相关研究与批评反思”和“相关访谈录及重要参考文献”等四个部分即四辑共二十一组文章汇集而成。其主体部分都是他在出版历史巨著《日据时期台湾佛教文化发展史》之后最近三年学术研究与学术对话的记录,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最近三年来,当代台湾的各方面,包括佛教发展的大趋势在内,却正逢二十世纪百年刚…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7,(4)
<正>佛教在现代学术上之地位是于中外文化的交汇中形成的。内因是清朝末年旧体制崩溃导致了传统经学衰微,促使诸子学、佛学走向复苏。外因是佛教研究在西方被纳入东方学范围,成为国际性显学。对佛教史做现代的实证研究,以欧美、日本得风气之先。经过汤用彤先生筚路蓝缕的努力,中国在佛教史研究方面的落后状况才开始得以扭转。诚如我国台湾学者张曼涛所言,面对欧  相似文献   

6.
台湾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据时期佛教之状况,是近现代中国佛教史上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问题,本文依据有关资料,对这一时期在日本当局蓄意推动下日本民俗佛教、缁衣佛教日本化的现象作了深入论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关于1987年以来台湾本土佛教史学与思想变革诠释问题的探索.当代台湾本土的现代佛教史学研究环境,虽曾历经长达38年(1949~1987)之久的戒严体制的压抑,但是因其确能与现代性社会的发展接近同步,所以自解严以来的当代台湾现代性佛教史学研究,虽无如胡适或印顺等这样的研究巨人,但却有区域性佛教现代史或断代佛教社会文化史各类优秀的著作相继出现.而其中的相互诠释冲突,也相对激烈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8.
读者来信     
《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近读贵刊今年第一期刊载的《印顺长者访谈录》,感到有必要做些说明。我们拜谒印顺法师,主要是一次礼节性的拜访,法师对我们大陆的学者和法师非常热情,畅谈了约一个小时。但我们事先并未向印顺法师提交访谈问题,当场亦未录音记录,很难说这是一场严格意义上的学术专访。只是感到法师的意见弥足珍贵,经方立天教授提议,慈光禅学研究所根据追忆整理,但也没有经过我们过目。这样,因口音及口语及记录上的问题,就无法得到及时纠正。访谈录中关于我的记录,有二处出入较大:一、关于江灿腾先生与印顺法师之间的“…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我国的佛教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旺局面,新生代佛教学者的研究领域更趋多样化,普遍具有较好的语言基础,问题意识与方法论有跨学科的学术视野。本文结合北京大学近期举办的系列佛教学术活动,借以分析当前我国佛教研究的新趋势。佛教研究在中国大陆,主要依附中国哲学或中国历史专业。相关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佛教哲学或佛教史领域,往往围绕某个人物、宗派或某部典籍的思想或历史研究,尤以宗派史、断代佛教史或地方佛教史的研究成果最多。  相似文献   

10.
整理说明:汤用彤的学术成就以印度哲学和佛教史成果最为突出,并籍此确立了他在国际学界的崇高地位。汤用彤的印度哲学研究是其中国佛教史研究的准备工作,对于他的全部研究具有基础性的关键作用。他不把佛教看作孤立的文化现象,故而在治中国佛教史之前,先研究印度佛教和印度哲学史。  相似文献   

11.
<正>2017年6月16-18日,"第二届中国现代佛教论坛——尉迟酣(Holmes Welch)与中国现代佛教史研究"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宗教学系何建明教授发起,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及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及广东东华禅寺协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台湾慈济大学、佛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等海峡两岸的十多位专家学者提交了论文,就中国近现代佛教史的研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台湾基督教学者与教会历史撰述者身处两难之间,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拟从台湾基督教内部撰述与研究和台湾宗教学术脉络中的基督教研究两大层面,来处理台湾基督教历史与神学两者间的交互辩证史.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的中国佛教史研究可谓硕果累累,在老一代学者中,汤用彤先生的相关著述尤其是《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可以说是这些硕果中的“最有权威之作”。其原因在于,汤氏的研究不但“训练极精,工具也好,方法又细密”①,而且既有宏观的宗教哲学之导引②,更有新人文主义的文化诉求为其提供动力,此即取譬于中古中印文化交流史,为“昌明国故,融化新知”③、建构中国新文化提供借鉴与资源;并借助于对中国佛教史的研究,“俾古圣先贤伟大之人格思想,终得光辉于世。”④ 汤用彤在中国佛教史这一领域里所作出的贡献颇多,本文仅拟综述其…  相似文献   

14.
在佛教典籍里,《大乘起信论》是一部与中国佛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论书,也是近、现代佛学研究中争议最大的一部论书。中国和日本的佛教学者都曾对它的真伪及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发表过不少不同的意见。直至今天,这些问题仍然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因此,对《起信论》作进一步的研究,仍然有其必要。这里仅对这部论的基本思想,关于真伪问题的讨论,以及它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与作用等等,作一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悟法 《法音》2004,(7):32-40
大陆佛教音乐团和台湾佛光山梵呗赞颂团从2004年2月15日至4月3日分两个阶段在台湾、澳门、香港、美国、加拿大进行了九场联合演出,这是当代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其意义是多方面的。裴勇先生在《法音》2004年3、4期上撰文介绍了演出的详细情况,笔者作为这一盛事的参与者,遵《法音  相似文献   

16.
赵建永 《法音》2014,(3):51-55
正汤用彤先生(1893-1964)既是接通华梵、道果圆满的佛学大师,也是学贯中西、熔铸古今的学界大儒,堪称享誉世界的文化巨擘。他的学术造诣以中国佛教史为最,其传世名著是《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该书由单篇论文肇始,进而以讲义形式补充,经廿年苦心孤诣,四易其稿而成。这部巨著使中国佛教史研究别开生面,至今,海内外学者仍共誉此书为"最有权威之作"[1],"中国佛教研究中最宝贵的研究成果"[2]。  相似文献   

17.
<正>现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佛教史研究起步于近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的中国佛教史研究渐趋繁盛。然而,一方面,研究框架仍以佛教宗派为主,另一方面,对宗派的研究多聚焦于在佛教思想上多所创发之人物。具体到宋代天台宗史的研究上,与山家派代表人物四明知礼相比,慈云遵式受到的关注并不多。慈云遵式(964-1032)是北宋天台宗高僧,浙江宁海人,一生著作宏富。他的著作为自宋以降的佛教忏仪提供了规范,并为净土理论的发展做出独特贡献。目前针对遵式的已有研究主  相似文献   

18.
彭耀光 《哲学动态》2005,(12):54-56
由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东亚价值观"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8月11~12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来自日本、韩国、美国、中国大陆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与东亚价值观、东亚价值观的特质及其成因、传统东亚价值观的现代转化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比丘尼传》撰成于梁代,是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本文考述了见于该传中的蜀地比丘尼事迹,并在对这几篇传记的语言进行分析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比丘尼传》的真实和可靠。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近代以来中国佛教史研究为案例,主要探究宗教史研究中如何处理文本与经验的复杂关系,这对于宗教思想史研究来讲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在现代中国学术史研究从80年代"思想史"到90年代"学术史"的转型脉络中,来说明中国佛教史研究的嬗变与得失。第二部分阐明近代中国佛学研究的方法论经验,特别是从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中的经史学关系来加以分析,论述了哲学、新史学及经学等不同类型佛学研究的方式及其特点,并指出以欧阳竟无为代表的内学研究对现代中国佛学研究所具有的启发意义。最后,论文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佛学史研究受到域外研究的深刻影响,并从中深刻地反思与阐释如何恰当地处理中国佛教思想史研究中的在地经验与域外传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