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代日本的医学医疗明显地表现出偏重“技”即偏重机械和技术的倾向,这与老庄道家的“道”哲学明显不同。“道”哲学是以与“技”相对应的“道”为中心,探究人的生命根源(即人的生命本来是什么)的问题。我是一个专门研究中国思想的学者,据我所知,“道”哲学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在日本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今天我将站在老庄道家的“道”哲学的立场,围绕“技”和“道”的实践哲学问题,着重讨论以“道”为核心的道教生命哲学的内容及其在日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角度看 ,以哲学、思想、理论为主导的老庄道家创立于前 (先秦 ) ,以宗教信仰为主旨的道教建立于后 (东汉以降 ) ,随之而来的是道家与道教的融合、涵化、整合、熔铸 ,亦道家亦道教 ,亦道教亦道家。因此从整体说 ,作为思想学术的老庄道家与作为宗教信仰的道教的关系 ,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即亦分亦合的关系。文章分析了老庄道家自然主义生死观与道教“我命在我”的长生成仙说 ,说明了在生死观上道教对道家思想的援引与衍化。  相似文献   

3.
道教在创立之初就特别关注人的生命如何形成、人为何生而有异、人的生命能否永存、个体生命如何超越现实的痛苦和生死的局限而契合于生生不息的大道等人生问题。从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出发,道教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基点, 以认识自我和顺应自然为基本特征, 吸取佛教的佛性论和中观学, 在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具有独特哲学意蕴的心性论。本文试图从道教心性论的哲学意蕴入手, 来寻绎道教心性论在与佛儒心性论交涉过程中的理论演化, 并以此说明道教心性论是促进魏晋南北朝以来道教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动因之一。一心性论是人对自身的认识, 是研究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道家和道教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近年来曾引起学术界重视和较多讨论的问题。第一、二届国际道教大会对道家和道教之关系问题给予了较多讨论。一般来说,"欧美学者将以老庄思想为中心的道家与作为宗教的道教视为一体,而在日本则区  相似文献   

5.
作为哲学的道教读者们都知道,“道教”这个术语即代表“哲学”,也指“宗教”教义和实践。由于我本人关注作为哲学的道教,所以我先介绍“道家”与广义的道教的关系。与儒家有一个主要的创立者不同,道家是事后的追溯。在公元前2世纪被历史学家司马谈第一次命名为一个学派。司马谈对学派的分类主要依据于它们对治国的贡献,没有提到后来追认的两个主要的道家思想家庄子与老子的关系。对“道家”的进一步说明则源于“道家”与“道教”的区分,后者一般认为始于公元142年。道教指有组织的宗教,延续至今。直到最近,道教学者,尤其是西方的道教学者,在…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的争论迄今仍很热闹 ,因此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有无科学精神的探讨。本文就是这类文章 ,主要是讲古代“百家”中的“道家”的科学精神。一般认为 ,具有农业文明特色的“天人合一”,是探讨科学及精神绕不过去的根本范畴 ,兵、农、工、医等均是对这一模式的实践殊相。从道家说 ,其创始人老、庄既无科学实践 ,又有某种反科学的倾向 ,如庄子“有机械者必有机心”的看法就是如此。但是 ,继承老庄脚步的道教却是在老、庄的基本精神引领下进入丹术试验领域的。尽管道教中的丹术等并非自觉意识的化学 ,但化学史却以它们为化学的开山鼻祖 ,西方亦然。如果这种说法可以成立的话 ,那么道家理论中的相关方面就成了它赖以实践的“科学精神”。本文是在这个意义上来谈道家的科学精神的 ,也不失为一家之言。问题在于 ,“道”作为多义词 ,各有不同的含义。这不同的含义在于与“道”相连时的特殊语境是什么 ,不能把“道”普泛化。如庄子的《养生主》把身心健康与道联系、“技进于道”的“道”,就潜藏着体现“科学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而从道家的“整体直观”到禅宗的“顿悟”,不也有康德哲学中“知性直观”的先在萌兆吗 ?所有这些 ,都是需要关注并潜心研究的问题。基于此 ,本刊特发表本文 ,以期引起注意、争  相似文献   

7.
正"道学"一词,见于《隋书·经籍志》,系指老庄道家及黄老道家之学。本文所言道学,系指以"道"为核心理念、终极信仰和方法论根据所形成的文化系统,主要包括老庄道家、黄老道家与道教。道学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全面深入,中医学在理论建构、生命观念、疾病诊疗、流派传承、本草方药、养生理法等多个方面都受到了道学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医学与道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与道教医学 关于道教的定义,确实尚无公认的简明的定义。对道教的认识见仁见智,日本学者与西欧学者在认识上就存在差异。欧美学者将以老庄思想为中心的道家与作为宗教的道教视为一体,而在日本则区分为道家与道教。  相似文献   

9.
老庄道家是道教的理论来源之一,道教学者葛洪总体上对老庄持维护态度,但也在生命观和政治观上对老庄提出了批评。通过认真辨析《抱朴子》中"道家"和"黄老"的内涵,以及葛洪对老庄道家的态度,可以看到葛洪的道教仙学既批判地继承了黄老之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黄老之学,这是葛洪道教仙学的独特性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教史》四卷本台湾版序卿希泰道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它和儒、释两家一起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所说的道家文化,是包括了道教文化在内的。道家与道教,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先秦道家,是以老庄...  相似文献   

11.
徐佳 《中国宗教》2023,(9):64-65
<正>《南华真经》,即《庄子》,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是中国哲学和文学的代表作,也是道教的重要经典。因庄子在道教中被尊为“南华真人”而得名,与《道德真经》《周易》合称“道教三玄”。《南华真经》所阐述的“神仙学说”,历来被后世道教所继承和演绎,其中关于“道”的描述、神仙形象和仙境的描写、修身养性的方法等,都对后世的道教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南华真经》的长生久视理论,是道教“仙道贵生”思想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光辉灿烂。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 :以孔孟思想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和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前者为中国文化的正统 ,后者以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道教则是中华文化的另一主干。当佛教传入我国之后 ,儒、道、佛便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三教鼎立的局面。道家思想和道教 ,对我国古代的社会政治、文化、学术、宗教、医学、文艺、科技等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它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鲁迅先生曾给予恰切的评价 :“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在初创时 ,奉老子为教祖 ,以道家思想为重要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与当代西方生命伦理学视角不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尊道贵德,不自益其生,尊重和成就他人的生命价值.他们主张守道修德,少私寡欲、清静无为,尊道贵生,胸怀仁爱,报怨以德,善下无私,“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为人己愈多”.老庄的生命伦理思想不但为生命伦理学的研究注入了中华民族的智慧,而且有助于世人自觉地、合乎道德地安顿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4.
道教是一种以人为贵、追求实现生命自身价值的宗教,其终极理想就是要扩张人的本真之性而得道成仙。道教秉承道家自然无为、不逐外物的深邃智慧,强调人的自然特质。道家道教认为,现实中的人们在盲目地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误入了难以自拔的歧途,他们忘却了自身的真正价值,不再谋求生活的真正目的和意义。因此,它们劝导人们返朴归真,过顺应自然、纯朴真实、恬然淡泊的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真人”。所谓“真人”就是不断炼养生命、存养本性而得以觉悟大道的仙人,他们“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①。所以,道家道教都非常重视对人的生命问题的…  相似文献   

15.
《文子》是黄老道家的重要典籍,它在继承战国黄老学思路和资料的基础上,改造了老庄道家的宇宙观。将“道”与“气”相整合,笋以“自然论”贯之,对黄老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为两汉哲学战线上目的论与反目的论的斗争奏响了序曲。  相似文献   

16.
李裴 《宗教学研究》2023,(6):144-149
在由道家哲学思想向道教神仙信仰的转化过程中,“化”这一概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本体论意义上的“造化”之美,到道术层面的“变化”之妙,再到实现成仙目标的“解化”之奇,“化”的思想将道的精神性、物质性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将先秦道家哲学中的虚无、抽象之道落实到具象化的神仙之上,尤其“尸解成仙”作为修道人对于成仙理想的宗教化的朴素阐释和表达,体现了道教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强调和道教神仙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特质。由“道”而“化”,作为两千年道教史和道教美学的逻辑起点,开启并造就了以神仙形象、神仙品格、神仙追求为审美判断标准、美学趣味和人格理想的中国宗教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由于道教思想体系对于“道”(自然规律)的特殊理解,决定了它在“科学思想”层面上的重要性。道教思想实际上内含了对科学技术的需求,科学技术在道教的信仰、实践中又获得了存在和发展的思想基础。最终道教哲学“发展了科学态度中许多极为重要的特点,因此对中国的科学史非常重要。”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曾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优美的东西都源出于道家学说。如果没有道家学说。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老庄道家和魏晋玄学影响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心性论,随后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思想又反过来影响了道教的心性论。文章着重从轮回果报与形亡性存、万法皆空与忘身无心、心生万法与心为道体、明心见性与修心炼性诸方面分析佛教对道教心性论的影响,强调佛教对道教在转变人的形体、生命、人性、心性修养、人生理想的看法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指出就心性思想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来说,佛教尤其是禅宗都超过了儒家对道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1950—199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1950—1990)[选译二]〔法〕安娜·赛德尔著吕鹏志陈平译陈霞校二、《道藏》中的老庄精神中日两国学者及西方汉学家通常都相当严格地区分道家(一般称“哲学的道教”)类著作和道教经典(即《道藏》中的道经)。今天我们认为,这种区分与历...  相似文献   

20.
道教是在东汉顺帝年间形成的一个重人贵生的宗教,先秦老庄道家的自然人文主义学说是其教义和修行理论的主要支柱。纵观道教近两千年的发展历史,古老的道教虽然没有直接对生态问题进行过专门性的探讨,但从其理智妥善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所形成的环境潜意识中,人们惊讶地发现,长期受到忽视的道教文化中却蕴含着极其广博而又深刻的生态智慧。一、道生万物的平等观。道教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是道的产物,道性无差别地遍布于任何事物中。《太平经》云:“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无能子·圣过》也说:“人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