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注意是对有关信息的选择及对无关信息的抑制, 工作记忆是对有关信息的保持以及对无关信息的抑制, 两者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选择性地指向与当前任务有关的刺激并同时抑制无关刺激。在系统地回顾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近的ERP研究, 从视觉搜索中基于工作记忆内容的注意捕获与注意抑制两个角度综述了视觉工作记忆与视觉选择性注意的相关研究。研究者们主要从两方面对该领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1)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视觉选择性注意的导向作用; (2)视觉工作记忆内容对视觉选择性注意产生导向作用的条件。文章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总结, 指出了无论保持在视觉工作记忆的内容是捕获注意还是受到抑制, 都存在着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2.
工作记忆内容能够以相对自动化的方式引导视觉选择性注意。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工作记忆内容对空间返回抑制的影响。实验一要求被试在客体工作记忆保持阶段完成返回抑制任务,结果发现无论返回抑制任务目标是否与工作记忆内容匹配都出现了返回抑制效应。实验二要求被试在空间工作记忆保持阶段完成返回抑制任务,结果发现当目标落在记忆空间上时返回抑制效应消失。因此,空间返回抑制仅会受到基于空间工作记忆的视觉注意引导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视觉搜索是人类从作用于视觉系统的大量信息中选择相关信息进入信息加工系统的一种认知功能, 同时也是研究选择性注意的一种常用范式。工作记忆作为一种服务于当前任务信息的存储与加工的认知系统, 在视觉搜索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为了深入了解工作记忆在视觉搜索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在梳理已有成果的基础上, 分别从工作记忆对靶子模板的储存、视觉搜索项目与靶子模板在工作记忆中的匹配及工作记忆对已检测过搜索项目的记忆三个方面进行综述。最后结论表明工作记忆确实在视觉搜索过程中起作用, 但其作用机制仍存在较多争议。 相似文献
4.
5.
选取大学本科生33名,采用情绪启动范式与再认范式相结合,要求被试依次完成情绪词识记、目标面孔性别判断及情绪词再认任务,探讨保存于工作记忆中的情绪性刺激对面孔性别判断任务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中性和恐惧情绪启动刺激条件下,被试对目标面孔性别判断的反应时要显著长于悲伤条件。(2)在愉悦情绪启动词条件下,线索提示有效性差异显著;在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启动刺激的不同情绪效价差异显著。(3)对情绪面孔性别与被试性别一致性/非一致性两种条件下反应时对比发现,男、女被试在情绪面孔性别判断任务中均表现出异性相吸效应。综上所述,保存在工作记忆中情绪刺激会对面孔性别的识别产生自上而下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通过两个行为实验,考察两种选择性注意干扰任务是否分别对客体与空间信息的保持产生选择性干扰,及干扰效应是否受记忆对象言语命名和编码难易程度的影响.实验1采用言语命名和编码容易的记忆任务,没有发现任何显著的干扰效应.实验2采用了言语命名和编码困难的记忆任务,结果分析发现:空间选择性注意次级干扰任务对空间工作记忆成绩存在显著的干扰效应,而基于客体的选择性注意次级干扰任务则对客体工作记忆成绩产生了显著的干扰.实验结果说明,基于客体的选择性注意和空间选择性注意分别在言语命名和编码困难客体与空间信息的保持加工中发挥作用,但当面对言语命名和编码容易的客体与空间记忆目标时,不再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7.
8.
工作记忆表征能否引导视觉注意选择?目前实验结果尚不一致。有研究者认为能否观察到注意引导效应取决于视觉搜索类型。研究采用工作记忆任务与视觉搜索任务相结合的双任务范式, 结合眼动追踪技术, 对不同视觉搜索类型下的注意引导效应进行验证。实验1结果发现, 不管视觉搜索任务的靶子是否变化, 在早期的眼动指标上都发现了显著的注意引导效应, 但注意引导效应在靶子固定的视觉搜索任务下表现得更强。实验2在平衡两种视觉搜索任务中的工作记忆负载后发现, 两种视觉搜索任务下都出现了显著的注意引导效应, 但没有发现实验1中所出现的任务间差异。实验结果否定了视觉搜索类型对注意引导效应的决定性影响, 同时也提示工作记忆负载可能在注意引导效应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研究通过三个实验以检验工作记忆内容能否自动引导注意选择视场中与之匹配的任务完全无关刺激.实验一要求被试在工作记忆保持阶段完成一个视觉搜索任务,结果发现当搜索序列外的无关干扰刺激与工作记忆内容匹配时搜索绩效显著降低;实验二结果表明该干扰效应不能归因于自下而上的启动机制,因为对颜色刺激仅仅进行知觉辨认而没有工作记忆加工时并没有产生启动效应;实验三通过缩短搜索任务刺激的呈现时间以使得被试在完成搜索任务前没有足够时间眼跳至无关干扰刺激,结果发现了与实验一类似的干扰效应,说明在没有眼跳的情况下与工作记忆内容匹配的完全无关刺激可以捕获注意.这些结果表明保持在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表征可以自动引导注意选择视场中与之匹配的任务完全无关刺激,为基于工作记忆内容的注意捕获提供了新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三个实验,探讨不同时间进程下视觉和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引导。实验1采用注意引导与注意探测任务同时呈现的范式,探讨不同记忆项与注意项时间间隔(SOA)条件下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引导。结果发现,当SOA较短时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有引导效应,而SOA较长时未观察到引导效应;实验2、3采用注意引导任务与注意探测任务分离范式,分别探讨在不同SOA条件下言语和视觉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引导。结果发现,不同SOA条件下言语和视觉工作记忆表征均能引导视觉注意。研究表明,不同实验范式对言语工作记忆表征对视觉注意的引导有明显影响,视觉比言语工作记忆表征能在更广泛条件下引导视觉注意。 相似文献
11.
Gerald P. McDonnell Mark Mills Jordan E. Marshall Joshua E. Zosky Michael D. Dodd 《Visual cognition》2018,26(2):71-88
Numerous factors impact attentional allocation, with behaviour being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ividual intent and our visual environment. Traditionally, visual search efficiency has been studied under solo search conditions. Here, we propose a novel joint search paradigm where one individual controls the visual input available to another individual via a gaze contingent window (e.g., Participant 1 controls the window with their eye movements and Participant 2 – in an adjoining room – sees only stimuli that Participant 1 is fixating and responds to the target accordingly). Pairs of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hree blocks of a detection task that required them to: (1) search and detect the target individually, (2) search the display while their partner performed the detection task, or (3) detect while their partner searched. Search was most accurate when the person detecting was doing so for the second time while the person controlling the visual input was doing so for the first time, even when compared to participants with advanced solo or joint task experience (Experiments 2 and 3). Through surrendering control of one’s search strategy, we posit that there is a benefit of a reduced working memory load for the detector resulting in more accurate search. This paradigm creates a counterintuitive speed/accuracy trade-off which combines the heightened ability that comes from task experience (discrimination task) with the slower performance times associated with a novel task (the initial search) to create a potentially more efficient method of visual search. 相似文献
12.
13.
14.
Eriko Matsumoto 《The Japane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2017,59(1):49-57
Both visual and verbal information in working memory guide visual attention toward a memory‐matching object. We tested whether: (a) visual and verbal representation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deployment of attention; and (b) both types of representations can be used equally in a top‐down manner. We asked participants to maintain a visual cue or a verbal cue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trial, and ended with a memory task to ensure that each cue was represented actively in working memory. Before the memory task, a visual search task appeared where validity was manipulated as valid, neutral, or invalid. We also manipulated the probability of valid trials (20%, 50%, and 80%), which had been told to the participants prior to the task. Consistent with earlier findings, attentional guidance by visual representations was modulated by the probability. We also found that this was true for verbal representations, and that these effects did not differ between representation type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both visual and verbal representations in working memory can be used strategically to control attentional guidance. 相似文献
15.
在视觉工作记忆的研究中,是否可能划分出视觉空间工作记忆和视觉物体工作记忆两个子系统还没有定论.子系统划分成立的基本前提是以特征为存储单位.当前关于存储单位的理论有特征理论、客体理论和双重存储等不同观点,多数视觉信息加工与存储机制的研究支持双重存储说.注意与视觉信息的加工和存储相互影响,因此,加工及存储机制的研究就要在具体的注意水平上进行. 相似文献
16.
17.
工作记忆的容量十分有限,需要选择性地抑制与目标无关信息的干扰,工作记忆容量高的个体,其抑制干扰的能力也更强。本研究采用带有不同形状干扰刺激的色块颜色回忆任务考察干扰对工作记忆容量和表征精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当负荷超出工作记忆容量范围时,干扰减少了记忆所能表征客体的个数;当负荷在工作记忆容量范围内时,干扰降低了记忆中表征客体的精度。更进一步,研究采用独立的知觉任务来测量知觉表征的精度,并探讨作为信息加工的初始阶段的知觉表征如何影响工作记忆加工过程中抑制干扰的能力。将实验中收集的48名有效被试按照知觉表征精度的高低平均分为两组,结果发现上述干扰效应主要表现在知觉表征精度较低的组中,并且该组中知觉表征精度越高的个体,其工作记忆抑制干扰的能力也越强。本研究为实践中通过知觉训练来提升工作记忆的抑制干扰能力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使用线索-靶子范式,分别将面孔刺激作为线索(实验1)和靶子(实验2)呈现,考察自我扭曲面孔对返回抑制的影响。结果发现:自我扭曲面孔为线索时,与他人扭曲、他人中性面孔产生了实验性分离,自我扭曲面孔的返回抑制效应量最小;自我扭曲面孔为靶子时,返回抑制消失。研究结果揭示:以自我扭曲面孔为代表的自我威胁刺激激活了威胁性自我概念,缩小了注意搜索范围,可能是导致人际紧张的潜在自我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