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生的王     
程殿元 《天风》2005,(4):49-49
也许,有些人经受了功败垂成 的苦楚,走不出失败的阴影,哀叹 着命运之不幸;也许,有些人品尝 过功亏一篑的遗憾,把自己的创伤 蛰伏在生活的低层,哀叹着生活的 艰辛,自己的平庸、机遇的难得;也 许,还有些人前进的路上拥有太多 的深沟险壑,飓风暴雨,烈日霜雪, 而少见一马平川,风和日丽。我以 前就是这也许中的一员,常叹在世 上生活得不如别人……如今在上帝 的真理光照下,在他的恩膏教训 中,我看到了快乐积极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许多证据表明,哲学在其整个历史之中经常包含着一种治疗性的成分。举例而言,伊壁鸠鲁希望借助他的思想把人从三种恐惧中解放出来:对神的恐惧、对必然性的恐惧以及对死亡的恐惧。他说:“死亡与我们毫不相干:我们活着时,死亡尚未来临;死亡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了。”这一论说至今仍然使我们印象深刻,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可能真的有些抚慰作用。  相似文献   

3.
《庄子》教我们如何观察人:"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智。"在此提出四项鉴人之法,供我们分辨出人际间的是非善恶、好坏得失:第一、一生一死,即知交情:有些人特别有人缘,朋友遍四海。但是,热闹风光中,看似情投意合、肝胆相照的朋友,也不见得是真交情。当你经历生死难关,碰到艰困逆境或落拓潦倒时,还能不离不弃、患难与共的朋友,  相似文献   

4.
[原文]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见《老子道德经·三十六章》)2.晋献公将欲袭虞,遗之以璧马,知伯将袭仇由,遗之以广车.故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见《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一》)[译文]1.想要收紧他,一定得暂且放松他;想要削弱他,必定要姑且使他强大;想要废除他,必然要姑且让他兴旺起来;想要取得他,必须姑且给予他所需要的.  相似文献   

5.
谢军 《伦理学研究》2004,(1):104-108
责任与信任都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是人作为理性存在的理性要求。人的存在本质上既是孤独的 ,又力图摆脱孤独。孤独使人具有责任意识 ,成为道德的存在 ,摆脱孤独使人获得信任 ;责任与信任都与他者紧密联系 ,责任是为他者而存在 ,信任是与他者之共在 ;信任是社会交往的前提 ,保持信任虽不出于责任但却合乎责任 ,因而也具有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保罗的传道生涯中,反对他的人时常在他左右,不只是与他道不同的犹太人,也有与他“同道”的人.在《腓立比书》1章15节至18节,保罗提到有些人也在传福音,但是,他们传福音的动机却是要加增保罗的苦楚.这段经文,《和合本2010》的翻译对《和合本》作了些修改,保罗说:“有些人传基督是出于嫉妒纷争;有些人是出于好意.  相似文献   

7.
汪维藩 《天风》2010,(8):58-59
<正>(五十七)人之尊贵人之卑微,是因他乃以尘土被造(参创3:19);人之尊贵,则因上帝赐他以荣耀与尊贵(参诗8:5)。尊贵,英译为honour,最主要的意思即为尊敬与尊重。人有自尊心,正由于在被造时上帝给了他尊荣。在中国知识分子身上,这种自尊心特别强烈。所谓"特立独行"(《礼记·儒行》),  相似文献   

8.
正"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离娄上》《离娄上》篇前半部分,主要讲"仁"及"仁政"。在第八章,孟子从相反角度揭露和批判不仁。孟子说,对不仁的人不能同他沟通与商议(因为他是糊涂人)。明明危险,他仍然安心;灾祸降临,他仍然争利;他干着使自己灭亡的事而不自知,始终  相似文献   

9.
<正>第七章魔鬼的天平及内学派对它的使用我说:可怜的人啊!你听听对你朋友的天平的说明!你太顽固了!须知,我所提到的《古兰经》中的每一个天平,在魔鬼那里都有一个与之接近的天平,他以之混淆真理的天平,以便使人用它们来衡量而出错。然而,魔鬼只能从一些漏洞进入,故谁堵住了漏洞并加固之,他便是安全的。(魔鬼进入的)漏洞有十个,我在《推理的试金石》(?????????)和《知识的准则》(??????????)等详细阐述天平之条件的著作  相似文献   

10.
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沟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徐红 《心理科学》2000,23(1):121-122
1引言 罗杰斯及其开创的“以人为中心疗法”在当代心理咨询和心理发展历史上享有特别的声誉。尽管罗杰斯“以人为中心疗法”在理论基础上以西方文化思想为主要依据,在实践中强调突出个体意识、自我依赖的观点与中国人强调集体意识、协作精神的传统存在着冲突与矛盾,但是罗杰斯与他的“以人为中心疗法”和中国文化还是很有些渊源的。 1922年,罗杰斯到北京参加世界基督教徒学生联合会,在中国的见闻使他原有的一套信念受到很大冲击。这次经历以及从中得到的感受使罗杰斯相信:人最终必须信任、依靠自己的经验,才能做真正的自己。这一…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15,(3)
<正>一次在网络上偶然看到一组漫画,题为"励志漫画:上帝是不公平的"。一张张漫画,附上了以下一些文字:"自打娘胎,有些婴儿健康强壮;有些婴儿先天残缺。有些小孩生在小康之家,衣食无忧;有些小孩生在贫困山区,乞讨度日。有些人生来貌美,容易得到垂青;有些人生来貌丑,想拍一张漂亮照片都难……""上帝是不公平的,当他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相似文献   

12.
<正>清高的真主在《古兰经》中说:"他以你们为大地的代治者,并使你们中的一部分人超越另一部分人若干级,以便他考验你们如何享受他赏赐你们的恩典。"(6∶165)。穆圣说:"你们当帮助人完成一切需求,因为凡是有了恩典之人,都会遭到他人的嫉妒。"。可见,有恩典之人遭到嫉妒,是人类固有的现象。人祖阿丹的儿子嘎比勒因为嫉妒而杀死了他的兄弟哈比勒。人类历史上,是嫉妒之心开启了杀人先河。什么叫"嫉妒"?就是看到别  相似文献   

13.
马融治《易》用古本,上承费直,使费氏之学得有传承;又下启郑玄易学,使费氏之学得以发扬光大。他以"十翼"解《易经》,同时还以"十翼"互证易理。马融承费直之学,重视以儒理解《易》,这种倾向首先体现在他重视以礼解《易》。其以儒理解《易》的另一个表现是引史注《易》。其在解《易》时十分重视象数学中的卦气说,此外还重视取象和五行说。马融解《易》皆由象数为切入点,而最终归本于人事。马融易学在汉晋易学嬗变中有着承上启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祖勒·希哲第四讲关于我们的领袖欧麦尔·本·哈塔布的遇害赞美安拉——独一无二的主,绝无伙伴与之同为主宰的主,精妙卓绝地造化并供养人类的主,完善其所做一切的开天辟地的主。他是惩恶的主,施益子人的主:他若意欲,可惩治其奴仆;他若意欲,亦可使之获益。  相似文献   

15.
一个叫威廉·约翰的青年请教培根,他说他虚荣、好斗、嫉妒心太强。他讨厌自己心中常常冒出邪恶之念,可又无法改变自己,怎么办?培根说:“孩子,你敢于坦率地道出这些,已表明你不是一个邪恶的人。其实,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是极善良或极邪恶,而是介于善良和邪恶之间。”约翰兴奋地问:“那么,我是一个很正常的人?”培根摇头:“我只是说你不是一个邪恶的人,你可以努力成为一个善良的人。”约翰有些丧气,他问:“善良有些什么特征?”培根告诉他,譬如,如果一个人对外邦人也能温和有礼,那么他就可以称作一个“世界的公民”———他的心与五洲四海是…  相似文献   

16.
《天风》2020,(4)
正有位牧者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在家里躺了好几天,无法参与堂会的探访事工。不少弟兄姊妹都为他恒切地代祷,希望他早日康复。但是有些弟兄姊妹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觉得这个牧师太软弱了,某牧师感冒了还坚持侍奉,那才是好仆人。笔者以为,这些弟兄姊妹的言论欠妥。疾病有轻重之分,有些小恙并不会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但一些重疾就不同了,会影响人的日常工作、生活,甚至让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不过他们的话也反映了当下教会中的一种价值判断,即认为抱病坚  相似文献   

17.
在思考存在的过程中,海德格尔持续关注人的本质问题。针对传统形而上学对人的定义,海德格尔直言人无本质。而他同时又说明,人的本质在于绽出的生存。前期的他力图重新定义"主体性"以替代传统形而上学的主体性。这一做法后来被他自己质疑,最终导致了他的"转向"。本文以真理为线索,试图揭示海德格尔前期对人的规定之得失,并考察他在后期如何通过存在的真理为人的本质奠基。最后试图说明,海德格尔提出的使人成其本质的方式对具体实践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也许,有些人经受了功败垂成的苦楚,走不出失败的阴影,哀叹着命运之不幸;也许,有些人品尝过功亏一篑的遗憾,把自己的创伤蛰伏在生活的低层,哀叹着生活的艰辛,自己的平庸、机遇的难得;也许,还有些人前进的路上拥有太多的深沟险壑,飓风暴雨,烈日霜雪,而少见一马平川,风和日丽.  相似文献   

19.
<正>"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他将气候、风雨、季节搞得混乱不清;他残害他的狗、他的马和他的奴仆;他扰乱一切,毁伤一切东西的本来面目;他喜爱丑陋和奇形怪状的东西;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像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在《爱弥儿》  相似文献   

20.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庄子逆反思维的基本特点是。否认人们普遍接受的常规常理,肯定人们难以接受的超出一般人认知范围的东西。这种逆反思维使得他的思维方式充满一股不合时搭的强烈的怪味。庄子的逆反思维必然使他产生一系列令人吃惊的思想:齐物我,一是非;无用之用,不知之知;嘲笑帝王,粮机尧舜。同时,也使他的言论充满诡辩:正言若反,参差淑党,狂而不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有为的时代,政治和社会局势动荡不安,庄子提出的“以无为代有为”的论点是对这种乱世局面的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