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骆振芳 《天风》1997,(8):35-36
读了本年4月份《天风》登载的马红姊妹的一篇证道,使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息。“基督徒为什么受苦”?我带着这个问题读了一些有关的经文。《圣经》中有一卷专门讨论苦难问题的书,就是《约伯记》。约伯是一个义人,“完全正直,敬畏上帝,远离恶事”(伯1:1)。但是一天之内约伯的财产和儿女都遭到毁灭,他自己也从脚掌到头顶长满毒疮。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约伯记》要表明的应该是上帝的形像与作为;苦难是人认识上帝的途径之一,虽然这途径既残酷又现实;人心中对上帝的看法与上帝自身所展现出来的形像是否一致?《约伯记》告诉人们,人对上帝的认识是极其有限的,甚至连提出问题的资格都没有。本文试就《约伯记》中的故事和各人的辩论,来浅谈《约伯记》中约伯的上帝观,希望在我们对上帝的认识方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在希伯来圣经中,《约伯记》颇具特色,其文本中对立的激烈程度和意义的含混,令读者印象深刻。笔者从《约伯记》的文本入手,认为该经卷突出呈现出一种张力(Tension)关系,这种张力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两种思维逻辑间的张力、信仰与怀疑的张力以及人的界限与神的意图间的张力;张力关系的三个方面又分别与《约伯记》成书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神学观念和哲学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约伯记》的张力考察,笔者在阐明《约伯记》所具有的文本特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该经卷所蕴含的丰富的神学、哲学观念。  相似文献   

4.
《约伯记》在《圣经·旧约》中拥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对它进行研究,并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解。然而,鲜有学者从隐喻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约伯记》中最常出现的身体器官与天气隐喻出现的场景与含义,可以看出,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约伯记》作者的态度与看法。从隐喻的角度对《约伯记》中身体器官词语与天气词语的分析,拓宽了对《约伯记》的理解视角。  相似文献   

5.
诗歌约占旧约圣经的三分之一。完全不存在诗歌的旧约书卷只有7卷,《诗篇》整部都是诗歌,《约伯记》《雅歌》《耶利米哀歌》《箴言》,还有《传道书》的大部分以及先知书(除《耶利米书》《但以理书》和《约拿书》以外),甚至是历史书的一些段落(参创49;出15;士5;撒下22及其他)均是诗歌体。  相似文献   

6.
小胖 《天风》2011,(4):48-48
智慧书一卷卷地读,终于到了《约伯记》。本想跳过它的,因为这个故事太过熟稔,可是决定谦卑下来,认真地翻开。谁知第一章就看得我触目惊心。那段话是关于撒但的——撒但回答耶和华说:"约伯敬畏神岂是无故呢?你岂不是四面圈上篱笆围护他和他的家,并他一切所有的吗?  相似文献   

7.
"约伯问题"对神义论向人义论的转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约伯记》展示了安妥生活与传统的德行业果观的张力、德行业果观与无辜受苦的冲突和德行业果观的危机。本书描述的约伯超利害的敬虔和美德与对上帝的忠心,为上帝的公义和权能提供了更深的一层内涵,批判了善恶报应、德行业果观的教条主义所持守的立场。《约伯记》教导我们以何种心态去面对我们所不明白的"义人受苦"的问题。而在新约中,我们会明白上帝如何处理苦难。  相似文献   

8.
《约伯记》中的主人公约伯经历了"倍靠上帝——偏离上帝——回归上帝"的痛苦历程。笔者就约伯的痛苦经历剖析约伯的心路历程,揭示约伯从患难中到真正心灵回归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读了本年4月份《天风》登载的马红姊妹的一篇证道,使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息。“基督徒为什么受苦”?我带着这个问题读了一些有关的经文。《圣经》中有一卷专门讨论苦难问题的书,就是《约伯记》。约伯是一个义人,“完全正直,敬畏上帝,远离恶事”(伯1:1)。但是一天之内约伯的财产和儿女都遭到毁灭,他自己也从脚掌到头顶长满毒疮,坐在炉灰中等  相似文献   

10.
《约伯记》刍议梁工公元1世纪,犹太拉比们编纂圣经时把《约伯记》置于传由大卫所作的《诗篇》之前,透露出他们的如下看法:《约伯记》形成于大卫王朝(约公元前1013-前973)以前,记述的是远古时代的事件。其实,细读原文并借鉴历史学、考古学、神话学的研究成...  相似文献   

11.
李秦成 《天风》2006,(23):8-11
和约伯试炼中极度的痛苦相比,我们在患难试炼中所受的一点点苦楚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忍耐到底?约伯遭遇的试炼给我们信心的鼓舞。经文:伯1:8从圣经《约伯记》中我们知道,约伯在上帝面前是义人、完全人,这并不是他自认为义,而是上帝认他为义。耶和华问撒但说:“你曾用心察看我的仆人约伯没有?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伯1:8)这句话充分证明上帝对约伯的义行给予了充分肯定。约伯之所以能在上帝面前成为完全人,是和他平时的不断努力追求分不开的。在约伯身上有很多闪光点,给我们留  相似文献   

12.
黄广尧 《天风》1995,(4):8-9
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 “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这皮肉灭绝之后,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神。”(伯19:—26) 约伯在他肉体及心灵极度痛苦的时刻,他想到救赎主是永活的主。他的血肉之体受到很大的痛苦,但他相信有一天当他肉体消灭之后,他必在肉体之外得见神。约伯是《旧约》  相似文献   

13.
安信义 《天风》2012,(5):65
经文:赛40:22;伯26:7,38:14地球这一庞然大物,悬挂在空中,不停地绕着太阳转。虽然中世纪宗教权威们不肯承认这一点,但先知以赛亚早于哥伦布2000多年就在圣经的《以赛亚书》第40章中提到了"地球大圈",预示了地球的球形,而更早于以赛亚的《约伯记》一书,在第26章和第38章中也明白无误地记着地球是悬在空中,并且旋转。今天,这已经是人类的共识,无需争论,这里所要谈的是奇妙莫测的地球本身。  相似文献   

14.
景天星 《法音》2021,(2):61-63
翻阅佛教典籍,有诸多"琴弦"之喻,然最为著名者,莫过于"因缘和合喻""狮子筋弦喻"和"不急不缓喻"。此三种譬喻分别出自《入中论讲记》《华严经》和《中阿含经》。一、因缘和合喻"因缘和合喻"见于月称论师造、法尊法师译讲的《入中论讲记》。在《入中论》"第六菩提心现前地"中,月称论师有一颂:"如影像等法本空,观待缘合非不有,于彼本空影像等,亦起见彼行相识。"  相似文献   

15.
杨海文 《现代哲学》2011,(4):100-109
清代岭南学者陈澧的《东塾读书记》考释过《孟子》引论《诗》《书》,其考辨有商榷的余地。实际上,依据全书原则、实名原则、分别原则,《孟子》引论《诗》《书》的文献地图为:引《诗》凡35条,引《书》凡19条,论《诗》《书》凡5章,总计有33章引、论《诗》《书》,章数占全书260章的12·7%。司马迁说孟子"序《诗》《书》",赵岐说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绝非虚言。《东塾读书记》虽失之于考辨,但有得于义理,精辟地揭示了孟子思想体系与《诗》《书》文化传统的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6.
以《天作》篇与《我将》篇为例,《诗经》中的"天"是可以给有德的为政者带来幸运、给无德的为政者带来灾祸的。"天"是具有善的意识的人格神,是一种宗教性的存在。《荀子》以其天人分离的思想理论为基础,排除了"天"的人格神的要素,强调其自然性的一面。《荀子》否定了到孟子为止世代沿袭继承下来的"天"的宗教性,开始以一种新的自然的天道观念来诠释《诗经》。  相似文献   

17.
史少博 《孔子研究》2019,(1):140-146
朝川善庵是日本江户时期的儒学者,著有《孝经会通》《古文孝经证注》《孝经孔传音注》《古文孝经私记》等多部著作。《古文孝经私记》的价值的体现,主要有朝川善庵对《古文孝经》版本之考证:考证了《古文孝经》字体不是"籀书"而是隶古,《古文孝经》是孔壁真本,日本江户时期所传《古文孝经》有五种版本皆出于孔壁真本,《古文孝经》有二本,日本所传的《古文孝经》有章无名。《古文孝经私记》的价值还体现在朝川善庵对《古文孝经》内容论释的考辨:对"孝者德之至"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辨、"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辨、"天子之孝"辨等,见解独到。由此,日本学界对《古文孝经私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陈超 《法音》2021,(4):25-30
一、问题的提出:作为佛教传统解经学著作的《大乘起信论讲记》《大乘起信论》之于中国佛教的意义,及其在现代佛教诸议题中的重要地位无需赘言。历代围绕《起信论》的注释层出不穷。及至近代,现代学术研究重塑了佛教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方法,对《大乘起信论》的研究也逐渐突破了传统佛教的注疏形式,转为对《大乘起信论》之性质、真伪、作者等诸多议题进行专题研究。但印顺法师完成于这一时期(1950)的《大乘起信论讲记》,在一众《大乘起信论》研究著作中显得"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19.
孙锡培 《天风》2006,(1):16-17
从《约伯记》看神允许苦难存在的原因,我想至少有四个方面。第一:确实是由于个人的罪譬如:一个人荒宴醉酒,吃喝嫖赌而导致生病,这是罪的工价,那么神要藉着难处来提醒你,管教你。我常想浪子出去,若一帆风顺的话,他不会回来的,于是神用饥荒招他回来,所以他醒悟了,所以有时人犯了罪,是神的管教。神的管教表显了神的爱。别人的孩子犯错误,你不会管教他,自己的孩子犯错误你才会去管教他,所以如果确实是因个人有罪,个人远离了神,个人贪爱世俗,做了很多基督徒不该做的事,那么他们是得到了罪的工价,罪的报应,这个情况下,神要提醒他们,圣灵在他们里面要他们“为罪、为义、为审判,自己责备自己”(约16:8)。圣灵在他们里面提醒他们,提醒不行,圣灵为他们担忧,还要做,那么神的管教来了,对这样的情况,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他们应该从今以后把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一名定于何时,历史上有两种主要争论:一种源自《汉志》,以为《论语》成书时所名;一种源自《论衡》,以为汉代始定。有两现象似与《论衡》之说相合:其一,除《论语》一名外,《论语》汉代还有"传""语""记"等多种称谓;与此同时,其二,先秦及汉代早期文献中鲜见《论语》一名。然《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及《宋书》等史籍中《论语》的称引情况表明,以上两现象其实并非缘于《论语》书名未定之故,而是与《论语》的称引方式有关。鲜见《论语》一名乃是由于鲜以"《论语》曰"方式称引《论语》的称引习惯所致,这一称引习惯广泛存在于先秦、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