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上帝的圣道是有大能的,但圣道需要在成为肉身的过程中彰显出其大能。圣道若不成肉身,就难有功效。"道成肉身"的事件告诉我们,永活的上帝之"道"不在字里行间,却在基督的成身为人。不但如此,唯有人能行"上帝之道",上帝之道才能继续成为肉身。也就是说,上帝的"道"必须投入血肉之躯,在人间充实地活着,才会真正彰显神人同在的真理。上帝之道不仅是指被启示的上帝之道——耶稣基督、被写下的上帝之道——圣经,也是指教会所宣讲的上帝之道——教会的宣讲。这"道"不但是上帝的话,而且也是上帝的道路。基督教中国化,就是要使上帝的"道"在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成为肉身、在我们身临其中的社会中成为肉身。这不仅需要我们言语的宣讲,更需要我们生命的见证。在一个有需要的世界,教会不仅要宣讲上帝的旨意,更要实践上帝的旨意。这旨意就是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所成就的、被圣经所见证和彰显的、也是教会所要宣讲的福音。  相似文献   

2.
倪光道 《天风》2005,(3):26-27
有些弟兄姊妹总觉得生命之道太奥秘、太抽象,不容易听懂,也不容易遵行。其实,如今这真道的奥秘已经显明(参罗16:25-26;西1:26-27),不再抽象。约翰说:"论到从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就是我们所听见、所看见、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约壹1:1)不言而喻,这是指道成肉身的基督,已经将看不见的神"表明出来"(约1:18)。所以,我们这些因信得着基督生命的人,也要"将生命的道表明出来"(腓2:16)。  相似文献   

3.
《天风》2015,(12)
<正>道成肉身是基督教一个重要的教义,道成肉身也是中国神学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那么,什么是道?根据卡尔·巴特的观点,上帝的道有三种形式:(1)被启示的上帝的道,这是位格的道,即是耶稣基督;(2)被写成的上帝的道,是上帝的应许,和先知及使徒们对被启示的道的见证,也就是圣经;(3)被宣讲的上帝  相似文献   

4.
《天风》2019,(12)
<正>"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参约1:14)经文:约1:1-18每当圣诞节来临,我们都会默想神对我们的大爱。道成肉身的耶稣,彰显了神大爱的实际行动;神"道成肉身"的作为,为的是帮助神的儿女们有道成肉身的生命。《约翰福音》的序言以"道成肉身"的思想(参约1:1-18)作为全卷的开始,  相似文献   

5.
季剑虹 《天风》2004,(1):20-21
“道成肉身”在基督教神学中属于基督论的范畴,是基督教教义的核心,这涉及到上帝为何化身成人,如何化身成人,从而与世界与人类发生了直面的紧密的关系,特别是发生了生命关系。这不只是一种理论、一种教义和学说,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见证,是摸得着,看得见的能形于实体的真理。每当我们庆祝救主耶稣诞生时,再次思考“道成肉身”与我们的关系,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1、成了肉身的这个“道”,不仅是与神同在的,而且就是神,这就告诉我们耶稣的先存性。耶稣说:“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约8:58)耶稣又对门徒说:  相似文献   

6.
吴兵 《天风》2016,(12):44-45
正1.道成了肉身约1:1-14基督的降生,是一个神迹。这个神迹的意义并不仅仅停留于童女怀孕生子,以此来彰显上帝奇妙的保守,得以使耶稣基督自母腹中未沾染原罪;道成肉身的神迹乃是为了宣告:上帝愿意与人同在、与人认同、进入人的世界,而神性愿意借着进入人性来拯救、转化和提升人性。道成了肉身,提醒我们肉身是承载"道"(也就是神自己)的器皿。人性可以承载神性,只是需要经过洁净、更新和转化。"神成为人,为要让人分享神性",这是早期教父的一再宣告。圣经中也说:"他已将又宝贵、又极  相似文献   

7.
李世峥 《天风》2014,(6):38-39
"从来没有人看见上帝,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1:18)圣子耶稣的道成肉身,目的在于将不能看见的上帝展示给习惯于用视觉和感观认识事物的世人,以便让人藉着他认识上帝。为了更好地"表明"上帝,道成肉身的耶稣给人间带来两样礼物,一样叫"恩典",一样叫"真理"。《约翰福音》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  相似文献   

8.
姜丽 《天风》2006,(24):12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经文:约1:14;3:16又是一个圣诞节的到来,在纪念耶稣降生的时候心里总有许多的感动,回顾这一年的事奉路程,看见自己在成长,生命中也有了很多的收获,被基督的道成肉身充满的爱所感动。但愿主的降生能感动我们每一个人,并能从中学到人生的功课。  相似文献   

9.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在于仁。孔子仁学思想作为一种宏大精深的体系,其意蕴十分赡博,我们应该从三重视角来理解。第一重视角是个人人生的道德智识修养,这体现的是"君子之道"。第二重视角是社会事功,确切来说,就是治理"天下"所取得的效果,这体现的是"为政之道"。第三重视角是华夏文化,可以概括为"文化之道"。它既关乎中华民族精神命脉之维系,又关乎华夏族与蛮夷之区别。这三重视角虽有所区别,但它们又环环紧扣、互相阐发。在孔子仁学论阈中,一个具有崇高道德修养的夏族生命主体应该兼济"天下",他要致力于开发社会事功,并且乐于为发展和弘扬华夏文化作出应有贡献。在孔子之前就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事实上,孔子仁学思想的超越性也是在此,而且比前说更加具有概括性、整体性和理论性。  相似文献   

10.
徐萍 《天风》2003,(1):22-22
人处于罪恶之中,却无法自救,而上帝是爱,上帝是全能的,人只有依靠上帝才能得救。上帝在对人的拯救中走上了十字架,这是拯救的遭遇,更是上帝之爱与上帝大能的显现,所以耶稣被钉十字架正是上帝拯救世人的方法。 上帝拯救人的方式是上帝首先走向人,指引人重回上帝的怀抱,其中人的信也很重要。真正的信,不是迷信。基督教的信首先是听到道,然后信道,遵行道,使信者跟从上帝回归到真正的家园。这样一种回归,是通过耶稣的启示,上帝之光对黑暗的照亮。“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1:9)耶稣又说:“我是世界的光。跟从我的,就不在黑暗里走,必要得着生命的光。”(约8:12)“我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里。”(约12:46)  相似文献   

11.
汪维藩 《天风》2012,(4):36
(九十七)圣灵与情感在不同情境下,圣灵作用于人的情感,必然各异。道成肉身的基督耶稣,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sarx,肉身),也如此。路加记载了耶稣基督的欢乐:"正当那时,耶稣被圣灵感动就欢乐,说:‘父啊,天地的主,我感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父啊,是的,你的美意本是如此。"(路10:21)这是在70个门徒初次征服魔鬼撒但之后(参路  相似文献   

12.
刘凌维 《天风》2005,(10):4-6
经文:罗2:1-2;林后3:3;林前4:9在圣经中有很多关于基督徒的比喻,在四福音书中主耶稣曾把跟随他的人比作葡萄树上的枝子,是流露基督生命的管道(参约15:1);比作世上的光,来照亮这个世界(参太5:14);比作可以调味、杀菌,并能使人对生命活水产生渴望的盐(参太5:13)。而我们刚才所读的几处经文是使徒保罗对基督徒人生所做的比喻,在这三个比喻中保罗把基督徒比作是献给上帝的活祭,是上帝写给世人的信,并且基督徒的人生又如搭在天地之间大舞台中上演的一台戏,被世人和天使观看和评价。  相似文献   

13.
诚然,中文圣经将希腊文圣经中的"逻各斯"翻译为"道"实乃妙译。"逻各斯"是新约圣经借自希腊哲学的一个概念。新约中的"逻各斯"等同于旧约中的"上帝的话"。在旧约中,讲到上帝的话能创造和维系生命,是生命的源头,也是维系生命的大能。不但如此,透过先知们说出的上帝的话,都带有刺透人心、复苏人灵的力量。中文圣经将"逻各斯"译为"道",似取其两种含义:一是"话"(上帝的话),另一是"说"(上帝说)。  相似文献   

14.
张玲 《天风》2022,(10):52-54
基督信仰使信徒的生命由内而外地更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生命的改变由心开始,由言语表达,最终付诸行动.道成肉身的耶稣是行动的榜样,他风尘仆仆,走遍加利利地区,服侍有需要的人群;他弯腰俯身,为门徒倒水洗脚,他说:"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约13∶15)做耶稣所做,行耶稣所行,这是耶稣的命令(参约14∶12),是教会领受的使命,是牧者当追求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李成义 《天风》2006,(10):14-15
他又叫我们与基督耶稣一同复活,一同坐在天上,要将他极丰富的恩典,就是他在基督耶稣里向我们所施的恩慈,显明给后来的世代看。(弗2:6—7) 经文:弗2:1—7;路7:11—17 耶稣基督为我们从死里复活了,这不仅使我们在他第二次降临时有复活的盼望(参林前15: 52,帖前4:16),而且在今天就能有与主一同复活的经历(弗2: 5—6)。主耶稣当年道成肉身在世上的时候,曾行过三次使人从死里复活的神迹。从刚才所读的经文中可以看出,这三个人复活后, 都有一些具体的表现,证明他们  相似文献   

16.
倪光道 《天风》2007,(23):5-7
"有恩典有真理"的教义,也是要求一切属于基督的人既有恩典又有真理,决不可有恩典无真理,也不可有真理无恩典。圣经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这就是说,道成肉身的基督,既有恩典,又有真理,集恩典真理于一身(参约1:17),所  相似文献   

17.
韩思艺 《天风》2022,(5):31-33
基督教的中国化有三重含义:当代性、历史性与内在且超越性.其当代含义是,在保持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不变的前提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服务于社会.其历史含义是,不同历史时期基督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处境化发展.其内在且超越性的基础是"道成肉身":超越的上帝在时空中显现,在历史中生活,将迥然相异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存在"结合于一身,使基督教信仰可以突破几千年犹太民族文化传统的束缚,将罗马帝国对于耶稣基督及其犹太民族的暴力统治转化为基督教普世化的契机,并在之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中,不断地实现其本土化和现代化."道成肉身"的基督教在与文化的冲突融合中,产生了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8.
善待生命     
杨忠义 《天风》2001,(11):6-7
经文约3:1-15 人生在世,如果不珍惜自己和善待自己的生命,恐怕这个世界上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珍惜可善待啦!圣经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有两种生命(约3:6)。一、“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这种生使你与人类的种族——亚当家连上了关系。而我们之所以成为人类中的成员,唯一的途径就是从肉身而生。二、“从灵生的,就是灵”。这种生使你与基督的生命有了联系。然而从灵生的跟从肉身生的同样真实。实际上,灵生比我们的第一次出生更为实在。保罗说:“我们不是  相似文献   

19.
杨雪连 《天风》2007,(23):14-15
弥赛亚在旧约中译作受膏君王或受膏者(参但9:25—26),在新约中译为基督(参约1:41,4:25)。这是犹太人对所盼望的中心人物正式的称呼,该名称为君王的尊称,是指着上帝所拣选而蒙受膏的君王的称呼。圣诞节前的四个星期,在教会传统上称作降临期(或称将临期),降临期的意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以来伴随着现代到后现代的变化,人们进入了自启蒙运动所带来的自主性衍生的让人捉摸不定的神学困境。德国天主教神学家卡斯培所著的《现代语境中的上帝观念》关注的是在现代处境下如何看待上帝与信仰问题。面对世俗化的冲击,卡斯培一方面充分认识到现实社会发展本身及其所呈现的问题对神学提出了新的需求或挑战,但是另一方面他仍然强调神学性的神学(在基本教义与神学命题上要与传统相符合)。道成肉身的语言存在与爱成为卡斯培诠释上帝观念,走向神圣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