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体美是自然美的高级形态。作为“包装”身体的服装总是以展示人体美为主要功能,人们想尽办法用服装将自身修饰、装扮得更美。然而有时候服装并没有以彰显人体美、修饰人体美为主要目的,恰恰相反,而是隐藏人体美。尽管服装将人体之美隐藏起来,但是它所传递的审美观念却用潜在语境告诉我们它的存在是由于符合种种社会文化的需要,因此,我们说隐藏也是一种美。  相似文献   

2.
统一是形式美法则中最高级的形式构成。统一之美是油画色调美的关键。在自然界中,色调无处不在,它笼罩一切;在艺术品中,对欣赏者来说,它是艺术品的主要色彩倾向;对创作者来说,它是艺术品的统帅和指挥。画家眼中物象的色调不是自然对象色调的翻版,而是作者情感的形象表达,也是作者运用色调,抒发情感、表达意境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有完整与连续之美,也有断裂与残缺之美。从本质上看,残缺之美是完整之美的反动,断裂之美也是连续之美的反动。断裂与残缺是人生不幸命运与痛苦遭遇的象征。断裂残缺之美是这样一种特别的美:它是人人都想拒绝的美,却又是人人都无法摆脱的美;是人人都敬而远之的美,也是人人都最终受益的美。它与人最亲近同时也最疏远,当你领略了它的美,就会马上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断裂残缺之美最不可思议的品质,就是美在"绝处逢生"——于现实世界之绝处获得艺术与美的新生及补偿。美与艺术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给了我们在这个本来残缺不全的世界上生活的信心与乐趣。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间剪纸的造型具有意象、阴阳、自由时空和联想等四个特点,这些造型特点使剪纸艺术具有独特的凝练之美、虚实之美、混合之美和寓意之美。民间剪纸的这种特点与现代平面设计的审美观念相吻合,将民间剪纸的造型特点应用于现代平面当中,不仅能促进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还能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更多的灵感思路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美无处不在,是天地造化,也是人类思想与力量的艺术结晶。目前,人们所共识的美学意识形态可大致分为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美等。体育之美学是这三种意识形态美学共生的产物。因此,就体育与美学三种意识形态下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不仅对开展体育和美育工作有极大的社会功效,还可以促进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体育运动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体育科学的知识和内容。  相似文献   

6.
仕女画通过对美丽动人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传达特定的艺术趣味和审美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人们对于女性的审美态度也在变化。历代仕女画都强调作品的审美因素,创造了诸多经典的女性审美样式,从外表到内在都符合理想之美。这种理想化的美的要求,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或流派。  相似文献   

7.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是唐代思想家柳宗元的重要美学观点之一。这个命题的提出,既承认了美的客观存在,又强调了人的主观感受。要成为审美对象,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必须要有观赏者去发现它、照亮它、唤醒它,使它成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联想起城市广场的美学特征,也具有"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之理,就此来谈谈理解与看法。  相似文献   

8.
西方艺术从古典到现代的嬗变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审美观念的发展史.在现代艺术的前期,艺术家对于画面的掌控力是潜在的、不显山露水的,架上绘画的语言魅力在激进的表面之下仍然安静地存在着,呈现出一种经验的大众所能欣赏的美,而到了现代主义后期,则撇开了对作品审美意义的关注,艺术无关审美,创造高于审美.  相似文献   

9.
鲁迅曾提出文章的语言要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实现这“三美”是书面语言的最佳表达效果。其中的“音美”就是指语言的声律美,我们在讲话或写文章时,必须讲究语言的声律美,即注意语言的音韵和谐、抑扬顿挫、跌宕中节。古今中外的文学家都非常重视语言的音律美。我国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姚鼐说:“文章之精妙不出  相似文献   

10.
在美术的绘画过程中,通过对于材料的审美可以充分体现出绘画中的美,进而通过对美的运用来进行有效的实现,把绘画材料变成独特的语言表达的方式,最终实现绘画的审美观念以及意图。本文认真分析了颜料的起源以及流通,同时探究了绘画的艺术语言以及表现手段的重要性,对美术绘画的材料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且深入研究了绘画的技巧。  相似文献   

11.
秩序美是艺术创作的形式美规律之一,也是我们对艺术共同的审美需要和价值追求。美分为内美与外美,内美为精神和意趣,而外美则是法度与语言。崔子范先生是中国画坛上一位当之无愧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他的绘画风格稚拙天趣,玩味无穷,而他留下的丰富的绘画语言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文章旨在从他的笔墨、色彩、造型和构图方面探讨其创作法则,感受其作品中令人震撼的秩序之美。  相似文献   

12.
一粒种子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它的美在于乐观中的执著;一株小草是一支欢快的旋律,它的美在于拼搏中的坚强;一片树叶是一曲优美的赞歌,它的美在于奉献中的无私……看来,生活中到处有美,美在细微处,美在不经意间。大自然是美的。登高望远,极目远眺,我们定然会发现美无处不在:有一泻千里、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有莽莽苍苍、一望无垠的草原戈壁,有直插云霄、崎岖  相似文献   

13.
湿之韵     
极喜欢一个“湿”字,《现代汉语》里解释为:沾了水的或显出含水分多的。湿,总与水有关,大千世界,湿之美无处不在,清新芬芳,韵味无穷。  相似文献   

14.
美学与科学     
美学与科学陈华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我国哲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把“原天地之美”和“达万物之理”并举为圣人的两大使命。用今天的语言表述,前者研究美,归于美学领域,后者...  相似文献   

15.
人生随感录     
人生随感录俞水泉美德仔细地考究起来,人的容颜之美要胜过颜色之美,而高尚的品德之美,又胜过容颜之美。容貌之美只能取悦一时,而品德之美方能经久不衰。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美。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  相似文献   

16.
“镂金错采”,固然是一种美的境界,而“清水芙蓉”,也同样是一种美的境界。因此,写文章,追求语言绚烂精美,以“文”传意,不容否定;同样,讲究朴淡洁净,也值得注意。中国古代的文论家,有尚华者,有尚朴者,也有两者兼并者。我们以为,还是“并行不悖”地好。本文就是在不否定振彩的前提下,谈谈朴淡之美。语言朴淡之美,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比华浓更高一境的美。它不是要求文字上的平淡无奇而是追求另一种美的艺术境界。正  相似文献   

17.
《孙子兵法·形篇》中有这样一段话: 孙子日: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1] 其中的"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句,千百年来以其所蕴含的语言美、韵律美、融合美、思想美——精炼简约的语言,铿锵有力的韵律,语言与力度的完美融合,在军事思想之中又贯穿着质朴的唯物主义和生动的辩证法思想——而受到过无数学者的关注.但是对此句的理解,历来存在着分歧.十一家注中曹操有注云:自修理以待敌之虚懈也.  相似文献   

18.
油画语言的个性化是不同时期的油画家们一直探索和追求的目标.画家们会把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感悟转换为色彩、线条、笔触等绘画语言要素.油画语言最基本的概念是指油画的造型语言,它以油画构图的营造、色彩的冷暖、明暗的对比、体形的塑造为词汇,来表现人物、景物、环境等绘画内容.而个性化的造型语言是油画家们在超越常规词汇后使用的更加自由、独特的语言体系,它的特征是个体的、自由的、综合的、创造性的.因此,绘画语言不仅是技巧和形式的表现,还是思想、思维、知识、直觉和感情相互融合的结果.绘画语言的运用,直接影响到绘画作品的风格.也可以说,绘画语言直接反应出画家的审美方式、审美观念和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中国拥有悠久、多元的传统文化,而能体现中国人道德和审美观念的古代建筑是中国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北京故宫蕴含着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它的建筑精美,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保存完整度堪称世界之最。它就像一个包罗万象的博物馆,带给人无尽的震撼和惊喜。现从建筑构思、空间布局、建筑材料与结构、建筑装饰与色彩四个方面阐述了北京故宫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美学。  相似文献   

20.
徐悲鸿的马     
<正>徐悲鸿的马,"有奔腾大势,恨不尽激扬之态",气派超然,气韵生动,惟妙惟肖。那一幅幅精悍绝妙的骏马图,毫无色彩的招摇,而多以一律的墨色挥就,竟然也神形兼具,栩栩如生,不能不令世人们拍案叫绝。"墨法浓淡,精神变化飞动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色彩艳丽,构图严谨,曾被人们誉为"国际艺术语言"的西洋油画更富激情也更有气势!有谁能说它不美?又有谁能说它不属于世界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