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华民族对科学精神的艰辛追索中,对科学方法论的探求曾经是一个十分显著的现象。这是因为,在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学术的数千年发展中,虽然具备了论辩、证理等证明方法,但均未能达到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水平。古人在考察或证明一个理念或者观点时,往往是将现象与事实逐条罗列,进行简单类比的评  相似文献   

2.
民族振兴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存生  宇文利 《学海》2003,1(6):5-9
回首人类诞生以来民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放眼当今世界现存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现实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 ,任何富有进取和开拓精神的民族都追求实现本民族的振兴 ,任何敢于奋斗和抗争的民族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本民族的振兴。而在民族走向振兴的过程中 ,有一种伟大的力量 ,其地位不容小觑 ,其作用不可忽视。这种力量就是由民族精神产生的推动力。故此 ,民族振兴和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是极值得关注的。一民族振兴是民族的理想和目标 ,民族精神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和前提。要实现民族的振兴 ,必须有振奋的民族精神作支撑。民族精神的弘扬使民族…  相似文献   

3.
对民族心理素质与民族精神的探讨,有助于激发大家对民族的科学、政治、经济发展的关心,有助于加强民族的凝聚力,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同时对于我们今天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及现实意义。笔者现就民族心理素质与民族精神的关  相似文献   

4.
大难兴邦.大难有可能激发起一个民族坚忍不拔、顽强不屈、众志成城、革新进取的精神,进而使这个民族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科学精神之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是什么?这听起来像是从遥远的鸦片战争年代发出的声音。在科学已硕果累累、科学知识已全面渗透的今天,进行这样的追问,显得多余而且无知,因为这种追问势必立刻会撞碎在无数精确抑或不精确的现成答案之中。然而,所有来自认识论层面的现成答案实质上并不能真正消解上述追问,这倒不是由于这些知识性的答案正确或不正确,而是因为在现成答案四面环绕之下依然顽强地冒出这样的追问,这本身即已表明这种追问的指归业已越出了单纯的认识论视域。科学是什么?追问“科学是什么?”本身不属于科学。跟随着此追问,追问者不是被带入分门别类…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科学精神?自从江泽民从政治家的高度倡导科学精神,并于2000年4月12日为中国科学技术馆题词"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  相似文献   

7.
科学精神与科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人用科学精神这个词语,只是表明科学与伪科学和邪教的区别,而对什么是科学精神却往往语焉不详。各级政府和科学技术协会在科普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各地的科普场所和设施也在增建和翻建。但我们科普活动和宣传的内容以介绍科学新发现和技术新发展为主,基本没有宣传科学精神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总体性概念,民族精神就是寄寓于民族躯体之内的灵魂,是民族的生命之泉、文化之本、价值之源。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最恰当的表述就是一个"道"字,因为代表中国文化主流的儒、释、道三家都讲"道",但作为民族悠久的核心价值观,主要深含在儒家之"道"中。宋代朱熹的新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道统,形成了儒、释、道"三教合流"格局,从而使原始儒学的道统实现了"变轨"。  相似文献   

9.
关于科学活动的精神气质这个问题,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R·K·默顿已经有过经典性的阐述。然而,默顿对科学活动的精神气质的阐述只停留在对科学活动的抽象的理解上,并没有真正揭示科学活动的精神气质。本文试图在剖析默顿的有关观点的基础上,把科学活动的精神气质视为~种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既是推动现代科宇活动蓬勃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又是促进整个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在默顿那里,他把科学活动的行为规范称之为科学的精神气质。他说:“科学的精神气质是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这…  相似文献   

10.
科学的发展,需要科学精神。有人把科学精神归结为"求真",这自然是对的。求真,就是求取正确的知识。有人把科学精神说成是"怀疑",从某一方面说,也不错。然而科学  相似文献   

11.
民族精神的发展与民族凝聚力的重构阮纪正民族精神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是贯穿于整个民族文化之中的“主心骨”,而民族文化则是民族精神的对象化。民族凝聚力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功能和结果。它体现了该民族成员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结合上的协调性和整合性。同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一样,民族凝聚力也是一个历史范畴。特定的民族凝聚力,总是同该民族某个时期特定的经济、社会和精神诸方面的性质联系在一起的。传统凝聚力的因素,到了现代社会有可能变成离散力的根源。例如人们常说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群体本位”的,这种群体取向“有利于”民族凝聚力。在我看来,这一说法虽不无道理,但须结合具体背景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成立。同样,对那种认为现代商品社会里所谓“个体本位”的精神会妨碍社会群体凝聚力的观点也应作具体的分析。我们社会现阶段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现代化必然引起社会目标的变换、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和社会关系的重组。而我们真正的民族精神、也就集中表现在这全面性的改革变换和重组重构之中。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具有“个体自觉”传统的。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并不在于人是否具有伦理道德的自觉,而是传统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把人的“个体自觉”纳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他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他要求我们:“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  相似文献   

13.
宋紫 《伦理学研究》2005,(1):98-100
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精神理论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历史承担者和开拓者。  相似文献   

14.
民族精神的界定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中华民族是我国当前五十六个民族的总称,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文明的民族。一个民族的繁荣、富强,有赖于本民族主体精神的弘扬、振兴。近百年来,探讨中华民族精神一直成为时断时续的文化热潮中的基本课题。本文拟就民族精神的界定与实质、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的高扬与提升三个问题,略叙管见,以期引起更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研究综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方兴未艾,而与之同为现代社会文化基础的“科学精神”也随之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现将讨论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什么是科学精神一种观点认为:科学精神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以及变更自然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人类认识自然活动及其成果的升华,是人类对这一特殊的社会存在在观念上的反映。另一种观点认为: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所具备的意识和态度,是科学工作者所应有的信念、意志、气质、品质、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总和。科学精神包括六个方…  相似文献   

16.
论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7.
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其基本概念和原理,不仅要从时代的社会精神中汲取和提炼,而且还要从时代的科学精神中汲取和提炼。在今天,时代的科学精神是什么?如何从时代的科学精神中汲取营养,提炼思想,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1988年9月20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讨会的主题。研讨会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发展和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组、全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哈尔滨师大和东北工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出席研讨会的有全国哲学原理博士生导师、著名哲学家和自然辩证法教学和研究工作者。  相似文献   

18.
科学精神与"杞人忧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火其  杨捷 《学海》2001,(6):107-109
本文重新审视了杞人忧天这一成语,探讨了在东西方文化的背景下,杞人忧天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中国传统对杞人忧天的否定态度,是中国古代缺乏科学精神,近代自然科学难以在中国产生的根本原因.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为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应该学习和提倡杞人忧天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1 什么是科学精神一般认为 ,哥白尼 15 4 3年公开出版《天体运行论》 ,创立了太阳系学说 ,标志着控制自然科学冲破神学桎梏而诞生。1896年 ,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首次采用“科学”一词。然而 ,什么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精神 ?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惟一的界定。如《不列颠百科全书》将科学定义为 :“涉及对物质世界及其各种现象并需要无偏见的观察与实验的所有各种智力活动。一般说来 ,科学涉及一种对知识的追求 ,包括追求各种普遍真理或各种基本规律的作用。”[1] 《中国百科大辞典》则定义为 :“以概念、范畴、定理、定律组成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20.
求真的科学精神应为广告活动的唯一重要的基础;求善应是广告活动的核心部分,终极目的;求美是其升华.三方面各不相同.另一方面,广告活动又是真、善、美的统一和集中体现.广告活动必须以求真的科学精神为指导,首先保持过程真,其次保证传播真,并在不断运动中保证传播真与行为真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