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方艺术作品中不难发现许多是以《圣经》中的故事为题材的。翻开西方的艺术史,不难发现圣经题材始终贯穿于西方艺术史。那么西方的艺术家为什么热衷于以圣经故事为题材?首先,《圣经》故事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素材,而且《圣经》本身的内容也有激发创作灵感的因素。艺术是以感性表象形态出现的生活的折射、历史的反思、思想的火花、情感的表现。《圣经》作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经典,它不仅具有生动的故事,而且有对具体人物的直观领悟的感性形式。就整部《圣经》而言,也明显地具有文学价值,已被人们公认也是一种文学经典。犹太《圣经》(即…  相似文献   

2.
李向平 《天风》2004,(10):38-39
《圣经》是一个意义充满的文学宝库。《圣经》是一个思想反省的神圣资源。《圣经》是一部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史。《圣经》是全球化与本土文明的双向沟通的中介。  相似文献   

3.
文摘     
《圣经》与中国文化李向平在《天风》2004年第10期撰写文章,认为在中西文明的交流当中,《圣经》产生过重要影响。在近现代中国文学领域,《圣经》的翻译和流传对“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具有深远的影响。社会发展变化至今,以《圣经》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体系,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高度。《圣经》的汉译及其汉语基督教的形成历程,实际上就是凝结了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是我他之间的沟通、协调,彼此吸收、双方融合的过程。基督教灵性启示的传递,同时亦可以从中国文化精神中获得…  相似文献   

4.
作为基督宗教的经典,圣经对英美文学产生着重要影响。英美文学从圣经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英美文化中,众多诗人、作家的作品都与圣经中的观念和意象紧密相关。客观、中肯地探寻圣经对英美作家作品的各种影响,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英美文学,把握世界文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知识分子反思题材的小说,深受苏联文学和"五四"文学传统的影响,但却没有把握其精髓。张贤亮是新时期的重要作家,有22年的劳动改造经历,小说多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重述他们在政治风暴前后的变化。作家在确认知识分子身份的同时,却失去了对历史的真实反思。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从他的两部作品《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创作的话语环境中我们可以窥探一二。  相似文献   

6.
圣经《旧约全书》中的《撒母耳记》是一部风格独特的作品,因而为后世所瞩目。人们常称其为“历史先知书”,认为这篇作品是先知以历史来表达、阐述和论证某种神学思想。如果从此书编撰者的主观动机来看,这种说法是能够成立的。但《撒母耳记》所述的历史是否映证了那种神学思想,或是说编撰者的苦心是否收到了效果,则又另当别论了。在今天,如果我们不带任何宗教或政治偏见去重读这部作品,就会得出结论:与其说《撒母耳记》是一部神圣的“天启之书”,还不如说它是一部具有着浓厚的世俗气息的文学作品,是一部相当忠实于其历史场景和人物原型的纪实性历史小说。一、对以色列王权初起时政教纠纷的文学表述  相似文献   

7.
陈华文 《学海》2014,(4):90-96
文学与政治向来关系复杂,因而如何阅读一位以政治思想闻名之作家的文学作品也就更显麻烦。曾任佛罗伦萨外交事务官的马基雅维利以两部政治著述斐然史上,同时他的戏剧《曼陀罗》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为他赢得了名声,且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喜剧的代表之作。本文通过审视关于《曼陀罗》的诸种解释进路,梳理并批判了据其政治背景进行隐喻式解读与据其政治作品进行印证式解读这两种研究进路存在的问题,认为应强调文学作品作为独立文本的重要意义,唯此方能揭橥作者在其戏剧作品中的(政治)哲学蕴义。  相似文献   

8.
海洋既是人类共同的物质财富,同时又是一种精神财富。近年来,海洋文学研究逐渐兴起,水作为西方文学中的一个传统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诺思洛普·弗莱就多次提到《圣经》中的大洪水,认为洪水既有恶魔意象又有拯救意象。本文将探讨出埃及记中出现的海洋文学,即以水的各种形式出现的水的特性和意象。水具有多变的特征,导致文学作品中“水”意象滨彩纷呈。如:惩罚与拯救,警示,保护,净化洗礼,生命之源,媒介,镜子等意象都在出埃及记中有体现。通过分析这些水意象,能有助于理解圣经中的宗教文化,也能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学。  相似文献   

9.
《圣经》是天主的圣言,是基督徒信仰的源泉。圣经既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一部文学巨著,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古希腊文学外,旧约是西方文学另一个重要的母体和源头,为西方文学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很多优秀作品的题材都直接来源于《圣经》,或是从《圣经》中获得取之不尽的文学滋养。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一种审美化意识形态,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具有形象  相似文献   

10.
基督教文化作为西方文化最重要的渊源和根基之一 ,对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基督的二性说 ,即认为基督的人性和神性既分离又统一的教义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肯定。而19世纪美国文艺复兴领袖和一代散文大师爱默生所提倡的超验主义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基督的二性所作的一种全新的诠释。本文以《圣经》为依据 ,从研究爱默生的作品入手 ,分析了超验主义和基督二性说之间的关系及爱默生在文风文体方面的建树 ,从而论证了爱默生对促进美国民族思想的确立和美国本土文学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西方都有着各自源远流长的经典解释与理解的传统,中国文化以儒家为代表,其正统的学问就是经学,而构成西方主流文化的基督宗教,其正统的学术是《圣经》诠释.当基督教传入中国,它面临的是一个“多元宗教经典”的世界,一方面要处理和其它宗教典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发展出合乎本土处境的圣经解释,这决定了汉语语境的《圣经》诠释要对其他的经文诠释传统做出回应.本文选取吴雷川(1870-1944),民国时期较具影响力、但还没有被充分研究的中国基督教神学家,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解读,发现其创造性之处在于自发地引入儒家的诠释传统解释《圣经》,概括而言,他运用孟子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法以及“人格会通”、“设身处地”等经学方法,在儒经和基督教经“广引经文,串联互通”,试图解决两大经典相遇所产生的释义学冲突.本文将详细分析儒家经典解释的思想旨趣、致思路向和诠释意图等,是如何影响其对《圣经》文本的理解,并形成一种中国本土化的诠释策略——粗糙的“跨文化”、甚至是“跨文本”的圣经解释学.  相似文献   

12.
《圣经》是西方文化的两大来源之一,它对西方文学的影响颇为巨大,很多文学作品都有《圣经》的元素。《白鲸》可以说是一部史诗般的充满《圣经》寓言的小说,而本文主要探讨《圣经》中海的含义,并分析它的两面性在《白鲸》中的体现。一方面,文章先分析《圣经》中海的恶魔性,另一方面又解释它是作为上帝显示神力的工具,最后再详细分析海的这种对立性在小说《白鲸》中的具体表现,旨在更深刻的了解小说的主题和梅尔维尔的宗教观点。  相似文献   

13.
殷颖 《天风》2010,(10):28-29
<正>一、极端保守派对《和合本圣经》的看法《和合本圣经》国人使用近百年以来,塑造了一批对和合本持极端保守观点的信徒,他们认为《和合本圣经》逐句逐字皆出于圣灵启示,一个字都不可改,视修订与重译为对圣经之亵渎,为大不敬。当年好友许牧世受美国圣经公会  相似文献   

14.
唐科 《宗教学研究》2017,(3):193-199
18世纪初,英国神学家约瑟夫·巴特勒在反击自然神论者对《圣经》启示的质疑时,指出如果把自然神论者质疑《圣经》的方式用到对自然宗教的考察中,会发现自然宗教同样是令人怀疑的.因此,应当把《圣经》和自然界一起作为上帝的作品加以维护.一个世纪后,约翰·纽曼借用了巴特勒的论证方法,他在捍卫基督教传统时,指出如果把新教神学质疑基督教传统的方式引入对《圣经》的考察,就会发现《圣经》同样是可疑的,因此应当把传统和《圣经》都视为基督教权威的来源.巴特勒和纽曼不但在论证路径上极为相似,其后果也相似.二者的本意都是维护基督教信仰,但其结果却是,二者都被怀疑主义者所利用,成为他们攻击基督教的武器.这种耐人寻味的重演体现了近代基督教演变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也是一部具有重要地位的世界文学著作.该书不但可帮助我们了解西方文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演变,也可扩展我们语言学习的知识面.  相似文献   

16.
源于希伯来宗教的神学使用通俗的通用希腊文,以传记和书信的形式宣扬教义,在地中海沿岸成就了基督徒经典——新约圣经。一方面,新约大量使用介词,违反了希腊古典文学的美,却提高了神学含义的精确性。另一方面,新约书信比传统希腊信札更讲究文学创作技巧;文学与神学语言既交锋又交融。以罗马书为例,介词?ν的特别用法是?ν后接“人位”。《和合本》圣经将■译为“在基督里”,违反了中文传统的美,却开创新语法与文化,这是圣经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流,也是汉译圣经里文学与神学的交融。  相似文献   

17.
在《希伯来圣经》(或《旧约圣经》)中,囊括150首各种体裁和内容的《诗篇》,历来倍受犹太人和基督徒的珍爱。现代圣经研究强调从形式(即体裁)角度对《诗篇》加以分类,然而,有些《诗篇》作品无法简单归为任何单一体裁,这就需要结合内容对该诗篇进行解读,《诗篇》89即是一例。针对《诗篇》89融赞美诗、先知神谕和哀歌为一体的复杂特征,本文尝试从以色列流亡背景出发来加以厘析,并尝试将之归为“国族哀歌”。  相似文献   

18.
陈思 《四川心理科学》2014,(10):120-122
本文主要运用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分析法对爱伦·坡的《人群中的人》和鲁迅的《示众》两篇小说进行深度的对比和剖析,分别从故事内容、文章主题、描写对象和艺术手法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揭示了爱伦·坡和鲁迅是如何在自己的小说中成功地利用二元对立结构来增强艺术感染力、丰富作品内涵和深化文章主题的,为解读和赏析两篇作品提供新思路,并为这两位文学大家的比较研究提供新素材。  相似文献   

19.
中国"80后"新锐女作家张悦然,曾经在《人民文学》《收获》上发表小说,且获得过2005年度春天文学奖,出版了《葵花走失在1890》《水仙已乘鲤鱼去》等多部畅销作品。在日本,也有一位"80后"女作家——青山七惠,她在24岁时凭借第二部作品一举摘得第136届日本芥川文学奖而备受瞩目,其获奖作品《一个人的好天气》也成为日本当年的畅销小说,并且其于12年间出版了20多部作品,是一位相当"高产"的年轻作家。虽然张悦然与青山七惠出生在相同的时代,但由于两位作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接受的文化思想不同,这两位作家虽然都将视线聚焦于当下的年轻女性,以独特的女性视角来描写当代女性的孤独与成长,但对"当代女性成长中的孤独"这一主题的处理方式及写作手法却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圣乐     
(三)鉴别一首歌曲是不是圣歌,我们只需看它的歌词是不是源自《圣经》就可以了?这是一个好问题,它涉及到圣歌的“形式”和“内容”。这里,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圣歌的“形式”和“内容”。“内容”很好理解,就是歌词,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知道,一部优秀的圣乐作品,其题材乃至文辞都直接或是间接地来源于《圣经》,这应该是我们认识圣乐的基本出发点。“形式”是指圣歌歌词部分以外的音乐部分,大致是由音色,旋律,节奏等要素构成。1音色:在这几个要素中,音色是比较基本的,它好比是绘画中所使用的颜色。比如,这首圣歌是独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