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玉政  邹成勇 《学海》2005,(2):131-134
我国宪法修正案首次引入“人权”概念,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国际人权宪章》对中国的人权保护有着一定的参考作用。《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是《国际人权宪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确立的普遍人权对我国的宪法人权保护有着一定影响。但两个公约与我国宪法的人权保护制度在价值取向和内容上,存在差异。我们既要积极参考两个国际人权公约,又要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权宪政。应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健全违宪审查制度、完善宪法解释制度等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人权保护事业  相似文献   

2.
在17、18世纪的西欧启蒙运动中,儒家思想作为"理性"的化身,启发了欧洲启蒙主义哲学,著名的《法国人权宣言》就包含了儒家思想;1948年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权宣言》也包含有儒家思想。但是,在中国本土,近代以来为了吸收西欧人权思想,思想界的主要工作是批判以至于清除儒家思想。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儒家研究者和中国思想界的不少学者认为,儒家思想也是人权的思想,比西方还要丰富。从"概念认识论"的方法论看,这些观念其实并不是人权思想;如果把这些内容等同于人权,不仅是对儒家思想和人权思想的误解,也十分不利于人权建设。儒家思想对于当代世界人权建设能够做出自己的贡献。鉴于当今人类生存所面临的生态等各类问题,可以运用儒家思想重构人权观念,把人权置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整体框架中进行思考,形成第四代人权观念。  相似文献   

3.
王四新 《学海》2006,(5):52-59
人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权利。人权理念的厘清、建立、倡导、传播与生根,必须通过教育的引导。在这一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与人权及人权教育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一方面催生了一系列的人权观念,另一方面,其本身享有的许多权利,比如表达自由,也明确地写进了人权条约和现代国家的宪法。在人权教育方面,尽管不同国家的媒体在人权教育方面的作用方式不同,但从总体上看,媒体在提供人权教育所需的信息、资料方面,在监督、制约政府并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人们的人权意识方面,都发挥着非常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林育川 《现代哲学》2007,1(1):37-44
在毛泽东的权利思考中,他很少使用“人权”这一概念,绝大多数时候使用的是“人民的权利”,这一细节并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毛泽东的人民权利思想是批判性地发展西方人权理论的一种尝试。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和近代中国面临的救亡危局极大地影响了毛泽东的权利思维,使他深刻地认识到西方人权理论的局限性,并进而提出了明显异质于西方人权理论的权利思想。作为西方人权思想的一种替代性方案,人民权利思想以强调阶级属性、非精英主义、集体主义和权利真实性的特质,完成了在反思以天赋人权为主要特征的西方人权基础上的一种权利建构。而由毛泽东主导的权利实践的成就和失误都可以从这些特质中找到其根源。以史为鉴、推进当前中国的人权建设无疑应当从清理这一时期的权利理论与实践开始。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人权已成为我国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宪法法律的基本价值诉求。而这一价 值观念的巨大变迁, 要归因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市场经 济重塑着一个社会的价值理念、行为模式和运行规则。人权伦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 政治的必然要求,是现代法律运行的社会基础。与此同时,人权伦理在现代道德体系中也居 于最核心的地位。人权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权利。经过哲学、伦理学界学者们几十年的艰辛 探索,有关人权的道德基础(或道德论证)、道德内涵以及人权伦理的实践应用等理论研究 也逐步走向成熟与深化。  相似文献   

6.
《中国宗教》2022,(2):4-5
我们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尊重群众宗教信仰,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5日下午就中国人权发展道路进行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党的百年奋斗史,贯穿着党团结带领人民为争取人权、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发展人权而进行的不懈努力。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要深刻认识做好人权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定不移走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更加重视尊重和保障人权,更好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人权学说的自觉解读,其形成、发展,与全球化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伊斯兰人权思想经历了从伊斯兰世界所共同认可的“最低人权”,向普遍人权发展的过程,伦理维度在逐渐扩张。伊斯兰人权思想的法典化,是其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的基本态势。在人权的普遍性成为国际人权的主要问题时,伊斯兰人权的文化相对性,其权利观中所强调的注重个人义务,注重社会弱者的权利,注重家庭和社会平衡的思想,对国际人权全球伦理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吕耀军 《世界宗教研究》2011,(5):149-156,194
跨文化人权理论为当代伊斯兰人权哲学提供了新的思路。现代国家观念的发展和国家之间的互动是该理论产生影响的主因。穆斯林学者强调伊斯兰文化中,关于尊严、公正和平等的伦理精神是实现伊斯兰跨文化人权普遍性的基础。这就需要依据经典的原初精神和现代理念,对伊斯兰法做出新的解释。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需要、人性的共同趋向和人权的跨文化视角并不会削弱宗教的核心原则的观点,是穆斯林学者主张跨文化人权理论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学者发展了"重叠共识"理论,结合伊斯兰国家人权情况,提出了实现跨文化人权理论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9.
生命伦理学面临诸多的伦理问题,其中最为凸显的是人权困境,生命伦理学与人权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和契合点,人权是生命伦理的核心和生长点,人权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使生命伦理学的存在与发展成为可能,并且成为活生生的伦理现实。生命伦理学饱含丰富的人权意蕴,成为人权理论合理性的印证。要科学审视当代生命伦理学和人权关系,化解人权困境,推动生命伦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视域中的人权争议及其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人权全球化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虽然二者之间的争议直接体现在人权实施领域,但在根本上则源于人权性质之争,源于在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上对人权之"人"的不同理解.如果把二者之争纳入人权起源的现代性范畴,则可以看到,二者实同属于主体性哲学下的人权论证,一种主体性人权观.依据主体性人权观的逻辑,无论人权普遍论还是人权特殊论都具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并且不可能化解二者之间的争端.消解二者间的争议,惟有实现人权论证由主体性向关系性范式的转向,人权争端的解决也惟有建立在平等、开放的协商机制上.  相似文献   

11.
自由主义或个人主义的人权观里蕴涵着某些真理性的因素 ,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也不完全是消极的。然而 ,自由主义人权观的要害在于个人主义 ,即把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夸大化、绝对化 ,从而完全否定集体 ,否定社会公共权力 ,包括国家权力。对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种种矛盾和斗争 ,包括关于人权问题上的矛盾和分歧 ,不是从思想上就能够化解得了的 ,而是要诉诸实际 ,有些甚至还要发展到武力对抗。为了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 ,不致引起社会的分裂与崩溃 ,就必须设立一个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持。这个社会公共权力 ,能够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反映、调整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 ,代表他们的共同要求 ,排除和制止某些个体 (或群体 )的某些不合理的权利 ,抵制外部的侵略和压力。更重要的是 ,它应该成为一支积极的实践活动的力量 ,集合社会上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 ,去保卫人权并实施和落实每个人的正当权利。人权与集体主义不是根本对立的 ,坚持集体主义不但不会损害人权 ,反而能够更好地把握人权 ,找到实现人权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是否采用法治或社会福利制度,取决于其国家目的是否以人权的伦理原则和正义理念安排社会关系。作者反对将人权、民主与自由市场混淆在一起,认为民主只是手段,一味推广自由市场是对自由概念的误解,会导致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陷阱,并姑息文化原教旨主义,应从人权演绎出国家宪法以及法律规范。作者区分了作为基本权利的人权与其他权利,尽管保障两者的方式不同,但平等原则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在后启蒙时代的背景下,人权的"普遍性"问题和西方学界的理性主义批判融合在了一起。理性主义的式微使人权无法在哲学上被论证为"普遍性"的,同时道德直觉论承担了人权实践的解释和补充作用。近三十年来,西方学界兴起的建构论开始批评道德直觉论的不足,并提出了人权的"主观普遍性"理论。为了避免产生过于激进的人权观念,德沃金和哈贝马斯分别从司法传统和共识的角度,对"主观性"的人权理论提出了规范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儒家的民本与人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儒家的民本与君主制相联系,而没有"公民和政治权利"的设定,从政治体制上说,民本思想中没有第一代人权的观念;但就民本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主体而言,其中也包含着第一代人权的某些因素。儒家伦理与西方的人权不仅有着时代的差异,而且也表现出中西文化各自不同的特点,二者应该相互补充,《人权宣言》中写入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以及“人类一家”等思想,即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互补的体现。儒家的民本思想,经过批判继承,吐故纳新,不仅可以同第一代人权的观念相契合,而且更重要的是它与第二代人权以及人权观念的进一步发展有着更多的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有关人权究竟是法律权利还是道德权利的问题是人权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莫纪宏教授提出了"人权的非道德性"观点,但是否定把道德作为人权的本源并不能推出人权与道德权利没有相关性这一结论。道德是为了调整人们现实的利益关系,满足个体的利益和需要而产生的。这里的利益不是狭隘的、自私自利的个人利益概念,而是人类共同的、天然的、相通的利益,这决定了道德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人权,正是这种人类共同的、相通的利益的抽象表达和诉求,道德的利益基础决定了人权构成了现代道德的基础和核心,决定了道德与人权的相关性。人权是法律之合理性的必要前提,是作为法律之根源的道德之最核心、最本质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文章旨在阐释孟子人权理念的生态意蕴及其在当下社会中的价值应用。从其人性思想中的人权寓意、伦理实践中的人权关照、"民本"与"王道"思维中的人权觉解直至到以生态精神为主要基点的人权致思,试图以此逻辑脉相探掘孟子思想中的人权因子及其生态价值。孟子的"人权"理念虽然与当下"人权"定义有着无可讳言的层次疏离,但通过对人权理念、人权关照与人权理想的人文生态考辩,在颂扬人类生命尊严与人们存在意义的同时,也手绘并给予了当下关怀人权境况的有识之士一份人权生态的诠解蓝图。  相似文献   

17.
从两个方面探讨--强调全球性的关注和女性主义伦理学的交叉:人权及发展理论.首先,对以权利为基础的理论进行批评.其次,在人权运动中,努力考虑全球的健康问题.尔后,采纳可选择的范例是,寻求结合发展和人权理论形成一个全球伦理.最后,对于全球女性主义伦理学提出一个可选择的框架,对于实践有更充分的应答,以加强所有人享受健康及生育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5,(5):96-102
拉兹是当代西方政治性人权观的代表人物。从权利的利益论出发,拉兹依据人权在国际实践中限制国家主权的功能,把人权看成是二战结束以来人们针对国家拥有的普遍权利。尽管拉兹的政治性人权观表征了当代西方人权理论的重大发展,但他对人权的论证并没有能够充分阐明全球化时代的人权。为此,应对他的人权观进行修正,并把人权理解为每个人依据人的尊严而拥有的限制国家权力的普遍权利。  相似文献   

19.
把人类尊严确立为人权基础的思想为人权理论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罗曼援引"社会想象"为人权奠基,探讨了人类尊严宣称的施为特征以及1945年后人权和人类尊严宣言的历史哲学意义;哈贝马斯试图用人类尊严的动力学来补充权利概念的建筑术,并以此处理人权的文化间性;约阿斯基于对哈贝马斯的批判提出了立足于价值交往理论的肯定的人权谱系学,刷新了当代人权论述的理论格局,为人们思考后启蒙语境下的普遍主义论述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20.
知识产权与人权的价值冲突,在本质上反映了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中手段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之间的矛盾关系。确保现行知识产权制度中手段性价值服务于目的性价值、一般目的性价值服从于最高目的性价值,并据以平衡知识产权与人权的价值冲突,乃是改善现行国际知识产权秩序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