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社会空间问题在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受到重视。相对于自然空间而言,社会空间是指人们的活动创造的生活和生产空间,这些空间与一定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城市社会空间外延很丰富,有城市的各种生活和生产的设施和建筑,其中有公共的、也有私人的。城市社会空间问题主要包括城市社会空间中居住隔离、公共场所拥挤、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形成了不同社会阶层、阶级、人群之间在空间上的矛盾、对立甚至冲突。这些问  相似文献   

2.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列斐伏尔的核心贡献在于他首次提出了日常生活批判这个概念,但前后期有明显区别。本文概括了这种前后观点的转变。总体来说,他早期对日常生活主要采取了一种相对比较哲学化的与乐观化的立场:认为被异化的日常生活世界既包括着被压迫的因素,也包括着解放的因素;日常生活是各种社会活动与社会制度结构的最深层次连接处,是一切文化现象的共同基础,也是导致总体性革命的策源地。而他后期则对日常生活理解得更加微观(即社会学化),也相对悲观了一些: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日常生活被全面地组织到纳入到生产与消费的总体环节中去。现代社会成了一个“消费被引导的官僚社会”,而不是一个可供人们自由选择的休闲社会、丰裕社会。  相似文献   

3.
城市理论的兴起是20世纪70年代全面展开的空间转向的结果。卡斯特曾抱怨列斐伏尔的空间转向理论过于晦涩,从而与城市实践相隔离,而从卡斯特开始,空间的探讨自觉地转向实践,形成了都市理论界拒斥纯粹理论研究的取向。不管怎么说,列斐伏尔的空间哲学仍然是一种理论资源,并通过大卫.哈维等,进而对当代空间及城市实践发生重要影响。但本文关注的依然是理论方面而且是存在论层面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城市与空间领域研究相对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所谓空间转向正是从形式上终结于海  相似文献   

4.
以卢卡奇、赫勒、列斐伏尔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人道精神、批判精神的基础上,对日常生活进行了批判性观审,体现了他们对日常生活的总体性伦理构想——人的自由本质的充分实现、人的个体性的充分尊重、人的个性的充分释放、人的审美能力的充分提高。这是"总体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李石 《哲学动态》2012,(7):14-19
社会资本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是目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热点的领域之一。而"社会资本"范畴是继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文化资本之后出现的新概念。这一理论的出现,不仅进一步丰富了资本内涵,更让学者们以为找到了试图超越过去理论的解释工具,把它看成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新的解释范  相似文献   

6.
“没有什么比翻译更严肃的事情了。”——J.德里达:“围绕巴别塔的争论”,收入舒尔特和比格内(1992:226) “我们最终开始意识到,翻译当前在艺术史中的地位受到贬低,它应该占有更重要的地位。”——A.列斐伏尔(1992:14)  相似文献   

7.
黄燕华 《学海》2023,(6):22-32
城市化进程中空间的制度性分化与区隔重新定义了空间的性质和人们的生活,打造具有社会性的公共空间成为消费新时代资本扩张的重要方式。立足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本文提出制度性空间-日常生活实践-社会性空间这一框架,分析酒吧经营者如何整合社会语境中的异质性要素对空间和人群进行再组织,打造另类的社会生态以激活空间的经济效益。声光电等场所布置为进入酒吧的人群构建了特定的集体休闲叙事,人群组织和位置安排则进一步形成娱乐性消费动员。通过制度性空间中的“游走”和具体空间的“介入”“挪用”实践,人们各自生成了在城市中的日常生活图景,共同支撑宏观社会的运转和资本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8.
<正>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中,人的活动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对社会的时间和空间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当代社会哲学研究中,社会时间和空间同人的活动包括交往活动有密切的关系。这些问题在列菲伏尔和哈维的研究中得到一些挖掘,但是他们对马克思的交往问题的重视不够。哈维的研  相似文献   

9.
按照列奥.施特劳斯的考证,在马克思之前出现了古典正义观和自由主义正义观两种大的类型的正义观。古典正义理论和自由主义正义理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比如,古典正义观强调共同体高于个体,预设了一个神圣实体的存在,强调义务优先于权利,强调基于伦理的必然性的自由,强调一种普遍性的公共善和强调公正是城邦立法的第一美德;自由主义正义观则强调个体优先于共同体,强调权利  相似文献   

10.
大卫·哈维的空间正义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空间正义"研究开始成为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作为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领军人物之一,大卫.哈维(David Harvey)开创性地将"社会正义"纳入其空间分析视阈,将"空间正义"作为"反资本主义斗争能够坚持的最好的评价地形"[1],并以此为起点对空间正义进行了辩证的多维阐释,这些阐释对于我们审视当代人类空间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尝试对哈维的空间正义观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伯特尔.奥尔曼(Bertell Ollman)被国内学者誉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英美辩证法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美国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的领军人物。[1]但国内对于其辩证法思想的研究并不多,仅有的数篇文献也只是非常简单地介绍其个别观点,并没有对他关于马克思辩证法的思想进行深入  相似文献   

12.
艺术生产从赞助向市场的转变形成了相对独立地运行于其他社会体制之外的艺术体制。在现代社会中,市场化是艺术生产的基本特征。在商品生产的语境中,资本介入到艺术生产的全部过程,艺术品作为商品具有市场体系中普通商品的一般特征,但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关系中又与资本构成了内在的对抗性。  相似文献   

13.
资本逻辑批判与作为“现代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郗戈 《哲学动态》2012,(2):20-27
当前国内学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讨论的焦点之一,是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变革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关系问题。值得指出的是,"历史唯物主义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本身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应当历史性地提出和解答。同时,对于这一问题,不应在纯粹逻辑的层面上抽象地探讨,  相似文献   

14.
要回应后现代思想家对"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空间缺场"的质疑,需立足"社会-历史"双重向度,重申历史唯物主义空间理论。实践是自在自然空间与人化自然空间的津梁,刻画出空间的社会意义,以实践为内核的社会空间是客观存在的形式、人"类本质"的表现、社会关系的载体,完成了对自然空间之谜的祛魅。实践的时间性也折射出空间的历史演变,以资本主义社会为截面的历史空间是社会空间的现实形式,具体表现为生存空间的异化、城乡空间的分离、全球空间的剥夺,展现了资本主义批判的历史叙事和空间图绘。基于空间的"社会-历史"双重向度,建构一种回应空间特殊品格的空间政治,即以劳动者身体空间为革命力量、自由人空间联合为革命路径来保卫空间正义的革命理想。社会空间的建构、历史空间的批判、空间政治的革命,型构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理论。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讨论引起了学界的强烈关注,这些讨论对于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是非常有益的。透过目前的讨论,我们也可以看出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做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6.
王为维 《美与时代》2014,(8):111-112
影视艺术是时空综合艺术,由于画面始终存在,所以空间始终在场。但是影像空间存在的意义往往被消解掉,仅呈现出背景环境的色彩。为了对影像空间有更清晰的认知,从影像空间的能指与所指角度出发,对影像空间的存在与生产及其权力的呈现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在国内外众多意欲推进唯物史观理论创新的努力中,英国新马克思主义者安德森从类型学的视域开辟了一种理解和推进唯物史观发展的新路径,值得研究和讨论。安德森是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和理论家。他一生把唯物史观当作历史与现实研究的核心理  相似文献   

18.
刘日明 《哲学研究》2023,(2):5-15+128
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和未来社会文明形态可能性的生成立场上,马克思从现代形而上学、资本、技术三重维度开启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马克思寻找到了资本主义文明批判的社会存在论根据,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前提、本质真相和来历,把握到了资本主义文明形态得以确立的历史本质性和社会现实,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作用和限度,阐明了资本主义文明批判的辩证法原则,筹划了未来社会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创造和展开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呈现出超越资本主义文明本身的特征和态势,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杜红艳 《世界哲学》2022,(4):46-56+160-161
随着当代社会批判理论从宏观维度向微观维度、从时间维度向空间维度的拓展,日常生活成为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议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的宏观视域和历史决定论的时间脉络之外,当代法国日常生活理论从微观视域和空间维度出发,探索了空间对日常生活的规制,并判定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着无意识的自我控制与反抗。其中,福柯的空间权力规训和塞托的日常消费战术的反规训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在日常生活中呈现悖论性的存在状态,人的日常生活受资本的利益与规则所支配,同时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着实践反抗。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视野中人格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现实与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立足于人的实践活动深入全面地阐释过人与自然的多重关系。在我看来,当他们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和资本家当作法权主体即人格来加以看待时,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考察,也就包含了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格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审视。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