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族相似是维特根斯坦反对本质主义的一个经典论证。有学者认为该理论充满内在的谬误,会导致虚无主义,并以此为切入点,对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及其哲学立场提出了一个挑战。本文在回应上述批评的基础上指出,家族相似理论不仅没有他所指责那些论证谬误,而且也不会导致怀疑主义、虚无主义。它背后是一种语境决定论的哲学思想,里面包含着一种基于生活形式的原初确定性。  相似文献   

2.
从现象学存在论的立场出发,海德格尔对阿奎那关于存在与本质的区分的思想进行了考察和解读。这种考察和解读是从两个层面来进行的:一是从存在与本质在逻辑学上的概念区分的层面,另一是从存在与本质在本体论上的实际区分的层面。海德格尔的这种解读总体上比较准确和到位,但他同时也未能充分评估阿奎那这一思想的历史意义,显示出他对阿奎那这一思想的认知不足。  相似文献   

3.
罗跃军 《世界哲学》2006,12(4):92-98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尼撒的格列高利的《论人的造成》,指出他如何从圣经的角度理性地透视人与人的本质。通常,那些不熟悉基督教思想史的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基督教在有神论的背景下,一般会把人的问题置于上帝存在之下,而忽视对人进行科学的、整体的研究和探讨。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基督教早期希腊教父尼撒的格列高利在基督教的背景下从灵魂与身体相结合的角度对人的问题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和全面的论证。  相似文献   

4.
曾云 《现代哲学》2016,(2):69-74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及相关著述中对本体的内涵进行了多个层面的探讨。但无论是从实体范畴还是从质料和形式以及潜能和现实的角度来说明本体,他始终把本体与个体的存在联系在一起。虽然他也试图从定义上说明本体,但基于本体的个体化和生成原则,他最终放弃给本体(Ousia)下定义的做法,并对这种做法进行了深入批判。最终,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本体(Ousia)不是普遍的本质,而是"这一个"的个体是其所是的根据。  相似文献   

5.
陈阳  王赛 《管子学刊》2011,(4):25-26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学重要代表人物,杰出的思想家,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被人尊称为"历史的巨人"。荀子的音乐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乐论》中。他认为人需要音乐,肯定了音乐在沟通人们情感以及在人性教化中的巨大作用,具有"中和之美"。他强言力说若要让音乐成为教育人的工具并阻碍其进入邪乱,就必须要遵循道德伦理的准则。《荀子.乐论》是荀子关于音乐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不但全面阐释了荀子的音乐思想,更对后世音乐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指出了荀子音乐思想中"重善轻美"的思想倾向,并对其这种思想倾向的非理性进行了分析,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以便人们对荀子的音乐思想有更全面、更重要、更客观的理解、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6.
张任之 《现代哲学》2007,4(6):80-88
一方面,在休谟的主要著作中,先天(apriori)这一概念很少出现,但胡塞尔却认为休谟的"观念的关系"是惟一真正的认识论上重要的先天概念。另一方面,"先天"是康德哲学原则性的主题之一,"先天的形式"可谓康德对先天的基本理解,但胡塞尔却宣称,康德缺乏真正的先天概念。胡塞尔正是通过对休谟和康德"先天"概念的反省而发现他本人所谓的"本质-先天"概念,并在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效应。  相似文献   

7.
一般认为,鲁道夫·奥托延续了由施莱尔马赫所开创的反思宗教本质的传统.实际上,在施莱尔马赫与奥托有关宗教本质的描述之间却存在着重大差异.奥托反对宗教的自然主义描述,认为它构成了对宗教真理性诉求的威胁.而施莱尔马赫通过否定上帝在经验世界中的“给予”,以及在自然秩序中超自然的干预,明确把奥托所谓“神圣经验”排除出去.在施莱尔马赫看来,宗教如同任何自然现象一样适合进行自然主义的描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一次。柏拉图对老师苏格拉底说:东格拉底这人很不怎么样!苏格拉底问:这话怎么说?柏拉图回答说:他老是挑剔您的学说,并且不喜欢您的扁鼻子。苏格拉底笑了笑。缓缓地说:可我倒觉得,他这人很不错。柏拉图问:您怎么会这样认为呢?苏格拉底说:他对他的母亲很孝顺,每天都照顾得非  相似文献   

9.
华锋 《世界哲学》2023,(1):150-159+161
本质主义在近几年模态知识论的讨论中得到了大量的关注和认可。继法恩对本质的模态性解释路径提出挑战之后,学界掀起了新亚里士多德式的本质主义的新浪潮。洛提出了一种先验的严肃本质主义,他认为我们可以凭借对给定事物的真实定义的理解而把握到该事物的本质,然后再依据桥律(□xP→□P)我们就可获得模态知识。我们认为,面对自然类事物的模态探讨时,运用纯粹的先验方法总会顾此而失彼,而采用一种混合式的分析进路将会是未来探讨如何获得模态知识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中世纪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在秉承亚里士多德和波埃修等人相关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存在论为核心的形而上学学说。阿奎那首先界定了"存在"的含义及其在对存在者的认识中所具有的首要的和基础性的地位;进而对"存在"和"本质"做出了明确的区分,认为它们是构成不同存在者的基本原则,是区分存在者(实体)三种基本类型——复合实体、受造的理智实体和第一存在——所赖以展开的基础。阿奎那的形而上学存在论虽然在中世纪的语境中具有明显的神学意蕴,但他关于存在与本质真实区分的观点、关于存在先于本质的看法,则对以往的形而上学认识模式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变革作用,并对随后的形而上学存在论思想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虽然胡塞尔明确主张我们可以原本地经验到观念,但他毕生认为观念的被充实的给予性只有奠基在感性中才可能.而对观念的单纯符号性意指如何区别于观念的被充实的给予性,以及与此相关的作为整体的充实关系问题,胡塞尔在不同文本中的论述却截然不同.胡塞尔充实概念的基本问题将会从胡塞尔所考虑的几个最重要的充实要素来加以说明:感性、空间性、...  相似文献   

12.
社会本质主义是关于社会类别的直觉理论,是对社会类别差异的一种生物性归因。大量研究显示社会本质主义助长了种族、性别与阶层偏见,但也可以减少对肥胖、同性恋与罪犯的偏见。在种族、性别与阶层等被强加的社会类别中,稳定性线索强,社会本质主义导致人们认为该社会类别下的群体之间的差异难以改变,折扣环境解释,进而促进偏见;在肥胖、同性恋与罪犯等个体选择的社会类别中,可控性线索强,社会本质主义导致人们认为该社会类别下的一些群体成员的污名身份是不可控的,折扣个体选择的解释,进而减少偏见。未来研究应关注导致不同后果的社会本质主义信念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系统、持续、有效的干预措施,为消除偏见,减少群际冲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科学心理学方案。  相似文献   

13.
在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中,对世界本身而非认识本质的关注,使他并未追随胡塞尔寻求认识的彻底性。他援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进一步追问,提出完全还原的不可能性问题。因为还原使他发现的不是胡塞尔所言的"明证性",而是本源的"两间性"。这看似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否定,其实却是秉持现象学严格追问起源的精神,对胡塞尔现象学所做的改造。因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不仅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开放性所允许的,也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丰富和拓展。  相似文献   

14.
舍勒对"爱"分别从认识论、本体论、社会理论等层面进行了现象学分析.在认识论层面,他将认识奠基于爱,为重建西方精神世界提出了奠基性的方向;在本体论层面,他认为人首先是爱之在者,人之在属于爱的秩序,爱的秩序是道德核心;在社会理论层面,他揭示了重建基于共契精神的爱的共同体是解决现代性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仔细分析了克里普克在《命名与必然性》中所提出的三个本质主义命题,即关于生命个体起源的命题、关于物理个体起源的命题以及关于物质深层结构的命题。我用具体的案例争辩说这三个本质主义命题都是有缺陷的。在这个过程中,我还试图展现这一关于本质的争论所涉及的语言哲学与形而上学中的相关课题。  相似文献   

16.
九鬼周造在日本哲学研究者中闻名,主要因为他所撰写的《"粹"的构造》以哲学方式阐明了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侧面"粹",除此之外他亦因探究了"偶然性"的哲学而闻名。在文章《我的姓氏》(1938),他自我分析地展开探讨自己的"姓名"(九鬼)的问题。这一思考与九鬼哲学的诸面相有关,构成专有名词或名字这一问题。这与"偶然性"哲学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九鬼的实存哲学是连动的。因之,"名字"这一课题可以为解读九鬼哲学提供新的思路。此种解读,由列维纳斯的"实显"(实词化:hypostase)概念带来启发,并由此得以深化。本文将首先明确九鬼在《"粹"的构造》和《我的姓氏》中如何追问"名字";接着着眼于"实存哲学"(1938),概观九鬼如何通过胡塞尔本质直观的批判来探讨"实存"与"本质";最后,以列维纳斯的"实显"(其中也包括"名字"与"实存"的问题)为参考,试图考察其与九鬼的"名字"与"实存"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知觉现象学》的"前言"是梅洛-庞蒂现象学的一个宣言,尽管看起来梅洛-庞蒂追随了胡塞尔的现象学,但实际上他一开始就创立了他自己的现象学风格。本文通过探讨"前言"中五个关键词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本质上是一种意义哲学,进而探讨了意义与涵义、涵义与本质、意义与神秘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前言"中所预示的从现象学向存在论的过渡。  相似文献   

18.
有人认为范文澜先生早年曾对佛教文化采取过虚无主义态度,但到了晚年却开始系统地钻研佛经,表示自己需要补课。其实,范老对佛教的态度是一以贯之的。他的《唐代佛教》可以说从早年一直写到晚年,其《引言》部分写于1965年8月,这是"文革"的前一年,范老72岁,离逝世仅4年。他对佛教持批判态度,但他一直认为佛教是文化,佛教文化"是值得热烈欢迎的"。  相似文献   

19.
正听一位律师讲,近一年来,他代理了50多起民事案件,发现几乎每个案件的双方当事人,都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对的。挨打者认为自己是对的,打人者也认为自己是对的;讨债者认为自己是对的,赖账者也认为自己是对的;被撞者认为自己是对的,撞人者也认为自己是对的。还有那些插足者、出轨者、不赡养老人者、争夺财产者等,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自己对,就必然认为对方不对。于是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摩擦,便接连不断地发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自己解决  相似文献   

20.
董修元 《世界哲学》2016,(5):127-133
阿拉伯亚里士多德学派的集大成者阿维森纳系统区分了存在与本质。阿威罗伊为了应对神学家的挑战、抵制哲学与神学合流的趋向,对这一区分进行了全盘批判。他指责阿维森纳将"存在"理解为偶性,而后者只是观念性的偶性,并无形而上学意义。通过对相关文本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语言归因"并不成立,对于真实的本体论的理解并非阿维森纳独创,而是源自亚里士多德,阿维森纳与亚里士多德在存在—本质问题上的分歧源于对可能性观念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