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正>2010年4月25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苏州大学苏南发展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全国首届"全球空间理论与中国城市问题"青年峰会在苏州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中科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9月2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动态》编辑部、广东社会科学院《学术研究》编辑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城市哲学与文明比较"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十多所高校、科研院所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一、城市哲学的思想资源与基本理论就城市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问题,南京师范大学叶超副教授从社会空间辩证法出发,提出辩证、紧张、无休止的斗争是现代社会与城市哲学的突出特征。空间、历史与社会相互交织成为一种三元本体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5月10~12日,"空间理论的政治向度"研讨会在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会议由《哲学动态》编辑部和西南大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所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共中央编译局、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侨大学、山东省委党校、广东惠州学院、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西南大学等2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5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哲学动态》、《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教学与研究》、《江海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以来,城市社会空间问题在哲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受到重视。相对于自然空间而言,社会空间是指人们的活动创造的生活和生产空间,这些空间与一定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城市社会空间外延很丰富,有城市的各种生活和生产的设施和建筑,其中有公共的、也有私人的。城市社会空间问题主要包括城市社会空间中居住隔离、公共场所拥挤、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形成了不同社会阶层、阶级、人群之间在空间上的矛盾、对立甚至冲突。这些问  相似文献   

5.
“全国第六届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于 1999年 12月 17- 18日在上海召开。此次研讨会由浦东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主办 ,《哲学动态》编辑部、中央党校哲学部、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苏州大学社会学系、上海《社会科学报》、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协办  相似文献   

6.
建筑空间与交通空间成为了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多数城市普遍存在交通堵塞、建筑影响交通便利,乃至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不匹配等影响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问题。对建筑空间和交通空间整合关系的研究,有利于建立富有活力的城市交通系统,以便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空间正义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开始被学术界重视,空间正义理论源于马克思的经典著作,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空间转向"的兴起,空间正义研究的问题谱系出现重大转变。从马克思到列斐伏尔、哈维、福柯,学者开始以空间的思维重新审视城市的发展,对资本、权力和空间的互动开展了深入的探讨,为城市空间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然而,忽视空间价值性的研究,就极有可能走向空间决定论,因此要结合城市发展的现实,重视作为主体的"人"对城市空间正义理论展开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漫游者是本雅明提出的一种意象和观察视角,这种形象/视角是与一种空间的转化密切相关的。通过索亚的《第三空间》所阐释的空间理念来理解城市漫游者的存在和转化,同时分析与漫游者存在密切相关的空间——拱廊街中的资本力量。波德莱尔时代之后城市漫游者发生变化,文章引入并分析了两种漫游者:一种是李欧梵式的漫游者,一种当代媒介化社会的媒介漫游者。  相似文献   

9.
随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逐步转向以空间品质提升为目标,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Ray Oldenburg)从城市及社会研究角度,提出"第三空间"的概念。城市公共空间作为"第三空间",是城市形象的外部载体,是定义城市活力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从城市空间品质的视角出发,从舒适性、审美性、历史性、经济性、政策性以及交互性六个要素对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规划设计、政策、案例、后期维护等方面系统提升的有效参考意见,从而提升"第三空间"的活力与品质。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城市都是基于集市贸易、政治权利、防御和区域管理等功能建立起来的,但在城市的历史和城市生活的变迁中可以看出,除了基本功能外,人们也更加注重生活的方式、品质、状态等等,在解决基本需求之后慢慢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追求更加自由、舒适的生活。这样一来也有助于资源优势的创造性发挥,并由此产生了城市文化。在众多的城市文化中最能够体现并且能够长期影响市民审美活动和体现城市精神的,要数城市中开发的公共空间、艺术作品以及雕塑景观等等,所以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生活决定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影响着市民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对话与阐释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正在广泛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并进而使这一哲学走向多样性以至多元化,文本的客观性以及哲学自身的立场于是成了疑问。因此,怎样对话,如何阐释,就成为不能也不应回避的问题。2005年6月23—26日,由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编辑部、《哲学动态》编辑部共同主办,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二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以“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题,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维度”、“文本研究与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对话与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分论题展开了讨论。下面一组文章就是本次会议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7月7日—8日,第十一届《哲学分析》论坛——"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由《哲学分析》编辑部与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南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和吉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  相似文献   

13.
由《哲学研究》编辑部和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新时代”理论研讨会,于2004年5月29日在济南召开,来自《哲学研究》编辑部以及山东省内的约3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会议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新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及其他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由浦东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主办 ,《哲学动态》编辑部、中央党校哲学部、上海市委党校社会发展研究所、上海社科院哲学所、苏州大学哲学系、《社会科学报》、南京政治学院等单位协办的“全国第六届社会发展理论研讨会”,于 1999年 12月 17- 18日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 6 0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这次研讨会的一个重要特点 ,是把社会发展问题同全球化问题联系起来探讨 ,这就使研讨达到了新的高度。与会代表指出 :我们必须学会从全球化的视野看问题。研究发展问题 ,要总揽全球各区域各民族 ,具有全方位、多角度的视野 ,多极化的视野 ,先…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6,(4):96-102
城市日常生活空间是人们以物质、文化为原料生产和创造的各种场所,它们承载着城市入的社会生活,比如日常交往、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休闲娱乐、购物消费等活动。城市日常生活空间类似一个生命体,文化、精神是灵魂,钢筋、水泥、石块、砖头等物质材料是这个生命体的构成部分。有了灵魂,城市日常空间才变得鲜活、有生命;若丢失了灵魂,就会患上"城市病"。资本主义以追逐利润为目的,单纯凭借物质材料批量生产出来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是异化的、患有"城市病"的。中国特色的城市日常空间应该是人文空间,蕴含着文化设施和生命文化,应当成为人们以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念为精神原料,以钢筋、水泥等为物质原料,创造、建设出来的艺术作品般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6.
全国辩证唯物主义讨论会于6月3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讨论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央党校、解放军政治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研究》编辑部、《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编辑部联合发起召开的。参加会议的代表有一百余人。会议自始至终贯彻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基本精神,就物质定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与社会发展理论学术研讨会,于1992年8月13日至17日在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召开。这个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哲学动态》编辑部、山东大学、吉林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浙江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哲学系、烟台大学、《天津社会科学》编辑部、《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等联合发起的。出席会议的60余位代表根据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认真总结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经验,探讨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理论问题。现将会议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9,(5)
城市化进程是城市空间的塑造过程。中国城市建设不是单独的、碎片化的过程,而是在整体性的空间体系中展开。城市空间由政府通过宏观制度政策、城市规划设计、行政区划调整、公共服务而塑造,并形成分等级、有层次、次序和功能区分的"差序空间"。这一空间格局不仅将所有城市囊括其中,还深入到城市内部,构成了一个非水平的、纵横交错的空间结构。"差序空间"下的城市建设表现出"先后主次",也影响着城市社会和政府治理。  相似文献   

19.
为纪念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六十周年,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哲学和法学研究所、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于1977年9月在阿拉木图召开了“唯物辩证法是现代科学认识的逻辑学和方法论”的第二次全苏讨论会。全国许多城市的哲学家和学者,苏联科学院、加盟共和国科学院、苏联哲学协会和全苏《知识》协会的代表,以及《共产党人》、《哲学问题》、《哲学科学》等杂志编辑部的工作人员等共30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20.
城市理论的兴起是20世纪70年代全面展开的空间转向的结果。卡斯特曾抱怨列斐伏尔的空间转向理论过于晦涩,从而与城市实践相隔离,而从卡斯特开始,空间的探讨自觉地转向实践,形成了都市理论界拒斥纯粹理论研究的取向。不管怎么说,列斐伏尔的空间哲学仍然是一种理论资源,并通过大卫.哈维等,进而对当代空间及城市实践发生重要影响。但本文关注的依然是理论方面而且是存在论层面的问题,这也是目前城市与空间领域研究相对不足之处。笔者认为,所谓空间转向正是从形式上终结于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