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西哲学对话园地:对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一种异军突起的现代哲学思潮,对话主义(dialogicalism)可以区分为狭义的对话主义与广义的对话主义。狭义的对话主义,是指以布伯哲学为其代表的现代对话主义学说。它是在一战期间以及一战以后由诸如柯亨(Hermann Cohen)、埃布纳(Ferdinand Ebner)、罗森茨维格(Franz Rosenzweig)、埃伦伯格(Hans Ehrenberg)等众多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共同发起、参与的一种哲学化思潮。  相似文献   

2.
郭沂 《哲学动态》2012,(1):47-54
正哲学是文明的核心,故而哲学的对话才是文明之间的深层理解。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哲学界同西方学术界的交流基本上局限在汉学界,而绝大多数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哲学十分隔膜。在这种情况下,中  相似文献   

3.
本部分内容主要来自R.里斯与他人的通信和笔记,它是对维特根斯坦的一些哲学评论的记录,主要涉及到维特根斯坦对海德格尔、莱辛、马克思、黑格尔、康德、摩尔、阿奎那、达尔文等人的思想评价,其中一些哲学家的名字在他以往的讨论中很少提及。此外,这部分内容还包括他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基本看法或态度,如哲学的性质、哲学研究的方式、不朽问题、实在论、自由意志和道德等等。最后,本部分也包括之前出版过的里斯与维特根斯坦之间的对话目录,这些共同构成了维特根斯坦晚期与里斯对话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4.
莫尼·乔伊  陆象淦 《第欧根尼》2011,(1):123-136,160,161
在宗教研究这个从其他学科——哲学、心理学、人类学、史学和文学理论等等借用大量进路的领域中,很难找到一个能够单一应用于性别研究的严密的定义或方法。为了否定当前关于女性、男性和两性关系的模式,从社会性别研究视角调动过诸多策略。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把生命看作杜威教育哲学和实践哲学的核心观念,尝试用"生命哲学"来解读杜威教育哲学思想,把杜威解读为"生命哲学家".这一解读体现梁漱溟构思儒家"生命哲学"的努力.我们大致可以把杜威的"生命哲学"视为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及其儒家哲学的一个思想资源.梁漱溟批评了杜威对中国人的道德生命和生命本性缺乏深入的领会.梁漱溟对杜威"生命哲学"的解读可以看作为儒学与实用主义之间的一种跨文化对话.  相似文献   

6.
王兴国 《世界哲学》2002,15(3):76-79
众所周知,牟宗三是哲学大师、儒学大师,亚洲最名的康德哲学专家之一,一生研究东西方哲学,配合康德哲学消化中国哲学和化,以康德哲学为桥梁融通中西哲学,在与西方大哲学家的对话中把中国哲学推向世界。他以一人之力翻译了康德的“三大批判”和《道德底形上学之基本原则》以及作为其《圆善论》第一章附录的《限制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的第一部分,这是康德哲学作翻译史上的一个奇迹,足以堪称为一个异数。  相似文献   

7.
文明之间的对话总是源于压力和挑战,但机遇也随之而来。机遇在于,能否在对其他文明的学习、理解和观照中重新找到自信。没有这种自信,文明之间的对话将没有意义,也不可能真正发生。自信意味着在新的时空坐标中不断地对自己传统之宗教信仰、哲学理念和生命意识的重新反思、批判和再造。通过对话,重新理解、发现、再造并坚持自己,这是犹太哲学发展史所带来的重要启示。再造自己的传统和文明,不是回归,而是复兴,是基于新的时空可能性创造新的传统。  相似文献   

8.
黄天夷 《孔子研究》2023,(6):151-156+160
从中西比较哲学视域出发,从三个角度论证《中庸》的身体观:首先,《中庸》文本富含身体观的内容;其次,从历史发展和概念特点的角度,《中庸》身体观可通过与儒道传统身心论加以比较而确立;最后,《中庸》身体观可与西方哲学身心问题对话,与二元论、现象学、存在主义对话比较有助于说明《中庸》身心一体、身道一体、修身即修道等特点。《中庸》文本的身心一体观既有儒家修身养性层面的意义,也有保身敬德、仁民爱物的政治哲学意味。这两层意味在比较哲学视域当中,都可以展开丰富深刻的哲学对话。因此,儒家哲学身体观具有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复兴的要点是在当代重建中华民族价值理想,即以中国哲学精神的独特方式解决它在现代所面临的根本问题。因此,在现代性和中国哲学精神的独特性两个方面充分吸纳前人的探讨,与前人的思考进行持续的对话,尤其是偕马克思与以康德、牟宗三为代表的哲学思考进行深入的对话,是十分必要的。这一对话不仅是要继续阐发三者的思想观念,更是要通过三者之间的对话,甚至相互辩难,达到相互吸纳借鉴,汇而通之,丰富充实自身,从而推进中国哲学精神重建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开展儒学的深层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儒学对话,是文化思想交流的一项重要工作.所谓儒学的深层对话,实质上是哲学层面的对话.普及性的对话也是重要的,但是,首先需要探讨并提出深层的问题,这样才能推进儒学的交流与发展.譬如,通过仁学的深层对话,有助于理解人类文化的不同特点及其"殊途而同归"的道理,更能增强信心,建立和谐的世界秩序,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哲学研究中的分析方法几乎为所有哲学家不时运用,但没有人始终运用它。它是这样一种方法:它始于问题和疑问,试图找到答案或解决疑问。人们要为所提出的答案和疑问的解决途径进行理性论证,而分析方法则使理性论证准备就绪。这种方法可以用于与来自任何方面、学科或传统的在任何层次上的思想交锋。这种方法引发论证,而在思想开放的情况下运用它则造成对话。而就其最佳状态而言,对话产生相互理解、新颖见解、对以往哲学家的同情态度以及(有时)真正的思想创新。但是,在开启对话之前,  相似文献   

12.
改刊伊始 ,我们隆重推出“中西哲学对话园地” ,旨在刊发中国当代杰出学者在研究外国哲学过程中得出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毋庸赘言 ,“对话”的基础和前提是扎实的学养功底、敏锐的学术眼光 ,和敢于与西方有关思想家“对阵”的勇气 ;这些成果所代表的是作者本人的立场、观点、取向和风采 ,并不表达本编辑部的观点和倾向———我们惟一的希望是 ,这种以“海纳百川”和“宁缺勿滥”为宗旨的举措 ,能够有助于本栏目、乃至本刊真正成为国内治外国哲学的研究界和读书界同仁弥足珍贵的公共理论空间。另外 ,本栏目也和其他栏目一样 ,在著译体例和编辑体例方面有所变化 ,敬请来稿者多加留意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当代西方分析哲学与诠释学之间的对话和融合趋向,通过阐明分析哲学的新近发展特征和诠释学发展的启示性视域,论述了二者新近发展的共同特征是在弱化各自传统原则的基础上相互吸纳,其融合的实质在于方法论的互补。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作为现代性之结果的全球化进程向作为本土文化之结晶的中国哲学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但全球化的后现代特征却为中国哲学的回归和重建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在此背景之下,原来按照西方哲学框架建立起来的中国哲学史学科,面临着转换研究范式和叙述方式的艰巨任务。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不是从属性的,而是相互独立的两种哲学形态,它们具有不同的范式,而且相互之间不可通约。所以,当代的中国哲学研究不应该以西方哲学为典范和标准,而应该以之为参照系和对话伙伴,通过现时代“视域”与古典哲学“视域”的相互“交融”,对于现实的哲学问题给出中国哲学的解答。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的哲学就是要把人复归母体(世界),恢复人和世界的本源性存在关系。他的这种思维方式与道家“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维方式颇接近,二者具有精神上的相通性、可阐释性,具有有效对话的基础。另外,二者又有很大的不同,海德格尔的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的自然结果,是对主体性哲学的矫正,有着浓厚的、深蕴的理性思辩背景,并非对中古哲学的简单复归。  相似文献   

16.
由清华大学哲学系主办的“性别与哲学对话平台”首届论坛于2007年7月14日在清华大学举行。来自国内18所大学、学术机构和学术刊物的专家学者共2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论题如下:1.性别哲学是否可能、如何可能以及性别哲学的定位。学者们指出,性别哲学的可能性之所以遭受怀疑,根源仍在于价值判断和知识判断、主观和客观截然二分的传统哲学思维模式。有学者指出“女性”概念可以在一个开放的、异质的和多元的社会气氛中得到定义:“女性”不是女性主义运动中一个固定的范畴或共同的前提,而是一个需要女性主义经过批判性的思考来不断解构和建…  相似文献   

17.
神学与20世纪人类学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百年来的东正教神学在与哲学思想的密切联系与对话中不断发展,而今天,我们来倾听在哲学传统领域中辛勤耕耘的当代思想家的声音仍然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已经在当代哲学领域带来深刻的思想革命."性别差异"是当代西方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着这一问题存在着许多哲学争论.笔者以是否应当放弃"女性"概念、应当如何描述"女性"的性别特征,以及"性别差异"是否为一个本体论事实三个问题为例分析了当代哲学关于"性别差异"问题的争论,并试图作出一些讨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廖钦彬 《世界哲学》2016,(4):95-104,161
井筒俊彦在《意识与本质:寻求精神式的东方》中以伊斯兰神秘主义的深层意识作用及其存有论(本质论)为基础,建构了自身的意识哲学体系,并试图以该哲学让东西方哲学思想中各种有关意识与本质(存有)之论述进行对话。本文在介绍了井筒的学术与思想背景后,概观了井筒意识哲学脉络中的意识与本质这两个结构性的概念及其主张;接着,分别探讨了他在建构自身意识哲学的过程中,如何消化禅思想与伊斯兰神秘主义哲学。最后本文评价了井筒意识哲学的后现代意义,并指出该哲学无法解决当代知识生产与伦理实践的问题点。  相似文献   

20.
刘精忠 《世界宗教研究》2011,(2):127-137,194
马丁·布伯的宗教哲学建构深受犹太教哈西德主义神秘范式的影响。后者近代从被动的律法主义向积极的信仰主义倾向创新与转换意义重大。通过脱胎于哈西德主义神秘范式之上的"我—你"对话哲学,布伯的宗教存在主义哲学不仅从信仰向度上实现了对传统西方哲学认识论的超越,同时也在对人之"生活世界"的强调中,实现了积极行动意义上的宗教普世主义关怀。与此同时,这一哲学建构本身的内在理路亦体现了现代犹太思想哲学化重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悖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