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涛 《四川心理科学》2014,(24):117-118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缺失导致了大学生思想价值观上西化现象严重,学生英语实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也受到了阻碍,也缺乏在国际交流中守护、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培育具有中华人文底蕴的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2.
当前出现的"山寨现象"给人们留下了足够多的话题。同时,山寨现象"润物细无声"般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这种现象在当前的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界也同时存在,甚至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国的环境艺术界已经有了这种仿造式的"山寨现象"。环境艺术"山寨风"在各方面是具有深层次影晌的。但随着改革放的深入与当前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繁荣,中国环境艺术的春天也正悄悄来临。  相似文献   

3.
<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港台及海外华人地区出现的新儒家现象,"国学"这个本来已经被人遗忘了几十年的概念又从港台返回到了大陆,而且近十年来被炒得越来越热,形成了所谓"国学热"。但是,何谓国学,国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国学与外来文化是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在今天提  相似文献   

4.
邹相 《中国宗教》2018,(5):40-41
少林文化具有四个显著特征:民族性、宗教性、原创性、共享性。少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宗教史上的一大奇特现象,它的产生、发展过程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世界大同""和为贵"的思想。经过近30年的努力,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文化包括少林文化,具备全球传播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的宗教态势,其实是我国国情整体上已经并且还在发生的重大变化通过宗教领域的反射。"宗教生态"在这个时候作为社会文化现象被注意,作为与社会宏观管理有关的话题被提出,正显示了学术界和政策设计部门对于上述重要社会变化的一项共同反应,特别是与被视为西方思想文化载体的基督教在新时期宗教格局中的比重逐渐增大有着密切的关联。只有将促使宗教生态平衡机制的自然形成这项系统工程,纳入国家文化战略(包括国民教育)的框架加以通盘规划设计,才有可能从根本上为构建和谐社会铺设一层张力在安全系数之内的"宗教保护膜"。  相似文献   

6.
关于气韵     
彭锦辉 《美与时代》2014,(4):121-121
谢赫六法中首法即是“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价值尺度,“气韵”成为中国绘画的本体元素。气韵是中国画中极其重要的审美范畴,也是中国画审美特性和审美标准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气韵”为我们提示着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程静 《美与时代》2014,(10):48-49
近几年来,在国内、国际服装设计的舞台上,服装设计师们纷纷吸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在服装设计中融入大量的现代时尚元素。由此可见,在服装设计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己经形成了一种风潮。然而,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还存在着很多盲目跟风、生搬硬套的现象,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是没有价值且毫无创新的。通过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应用,深入解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精神内涵,希望找到一条充满东方文化的特色的设计思想,以期为中国现代服装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竹笛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礼乐文化、诗词文化、宗教与民俗文化有着紧密的关联,并且作为这些文化现象的物质载体而流传至今。梳理和了解竹笛音乐所展现的文化涵蕴对发掘传统乐器的人文内涵,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直观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支配人们行为和意识的传统法文化心理定势,这是一种独特的东方法文化心理折射。本文从文化心理的角度剖析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心理,对解释社会现象、了解国人法律心理有着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永信 《法音》2014,(11)
正少林文化是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少林僧团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宗教土壤条件下创造的以禅宗文化为核心,以禅修、功夫、禅医、佛教艺术为表现形式,集多元文化于一体的独特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少林文化具有四个显著特征:民族性,宗教性,原创性,共享性。少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宗教史上的一大奇特现象,它的产生、发展过程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11.
安乐死与中国传统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200031)沈铭贤安乐死涉及死亡这一极为敏感的领域,因而也关系到文化的深层底蕴。生死观向来是文化的重要内涵和表现之一。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人文关怀,留下了丰富和宝贵的生死文化遗产。儒道释三家的生死观,都有与安乐死相通...  相似文献   

12.
王志民 《管子学刊》2008,(4):126-126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近几年来,各地的区域文化热席卷神州大地,这是一个可喜的文化现象,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文化硕果。当今世界的竞争,既是经济、科技实力的竞争,也是文化软实力的较量。而文化,首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五千年文明古国,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整理,没有对文化传统的吸收和传承,“中国特色”现代化,就没有坚实的基础,就会一手硬、一手软,步子不稳,根基不牢。  相似文献   

13.
首先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当代书法,就因对"碑"与"帖"的不同认识而大致呈现出三类趋势;其次,在国外文化影响下,依然存在日本前卫派与西方现代派的双重影响。通过对上述现状的阐释,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书法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看到当代书法在发展中的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经络学说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古人通过对经络现象客观存在的解释,逐渐认识腧穴、经络,并发展为经络学说.应正确对待不同时期的古代传统文化对经络学说形成的影响,认真区别"经络"现象与经络学说,正确认识古代经络学说的精髓所在,还原古代经络学说的真正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陈永涛 《天风》2018,(2):33-33
为了避免文化疏离现象和基督教的迷信化或民间信仰化,作为中国基督徒,在中国神学的思考和构建中,我们需要跋涉于两个不同的传统之中。一个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另一个是基督教的传统。这两个传统同时供给我们信仰和神学的养料。  相似文献   

16.
孝心无尘     
这个故事发生时我还在读小学四年级。那年暑假,父亲领我去徐州的老叔家走亲戚。老叔在一家挺大的机关里当翻译,整天是外语说得多,中国话说得少,在外的时间多,在家的时间少。我和父亲在老叔家一共呆了三天,老婶和孩子们陪了三天,老叔却只陪了我们一个晚上。那天晚上恰好是我们启程返乡的前一天晚上。老叔结束完他的所谓“外事活动”,便兴高采烈地拎着一包点心———俄罗斯产的(当时还叫苏联)点心回到家中。老婶打开了花花绿绿的点心盒,一大堆圆圆方方、奇形怪状的点心呈现在我们眼前。父亲无动于衷,似若未睹;老叔家的三个孩子倒像出笼的小鸟…  相似文献   

17.
书信拾趣     
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书信,读来妙趣横生,韵味无穷。现笔辑数则,以飨读者。药名书信清朝康熙年间,江南有一对新婚燕尔的伉俪。两人都颇具文才,吟诗作画无一不能。有一次,丈夫因事外出许久未归,妻子思夫心切,便用12味中草药名行文在情书中寄给了丈夫。信曰:“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缠绕它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妾仰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谷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这封镶嵌着药名的书信充溢着妻子对丈夫深深的眷念之情。画圈书信宋代女词人朱淑贞18岁嫁给了商人陈豪…  相似文献   

18.
郭树芹 《佛学研究》2004,(1):110-114
佛教和中医学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历史上曾经互补。本文从哲学观与医理、治疗疾病及社会功能几方面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哲学基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哲学作为理论化和系统化的观念形态 ,既为文化系统中的诸种学科作逻辑上、理论上的论证 ,又为其提供宇宙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它凝聚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是“民族精神”之荟萃 ,从而居于文化系统的最高层次。毫无疑问 ,不同的民族 ,自有不同的哲学。在富有早熟、丰富、深刻之特征的中国古典哲学中 ,不仅可以触摸到华夏民族思想发展的脉搏 ,亦可探索到华夏民族思维的特色。中国古典哲学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而且也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各种学科的理论基石。中国古典哲学以其独特的范畴体系 ,为中华民族认识宇宙和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之网…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2014年6月27日至29日,来自国内部分高校、期刊社的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在河北大学召开了"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学术研讨会。与会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