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海德格尔的存在论,马克思和尼采思想都是形而上学的完成,都是现代技术的形而上学基础,都属于追问存在者而遗忘了存在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因而都是虚无主义的极致。但是实际上,马克思思想已经不再追问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真理,因而不是形而上学的完成;也不再强调人的表象意志,因而不是现代技术的形而上学基础;更没有主张人对自然的征服,因而不是遗忘存在的形而上学。马克思思想因此和尼采思想存在根本区别,从而不可能是虚无主义,遑论"虚无主义的极致"。  相似文献   

2.
<正>2013年12月6日,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社会政治哲学研讨会之三——虚无主义:尼采与马克思"研讨会,在中山大学锡昌堂420会议室召开。会议由中山大学对主题感兴趣的师生联合广州地区同仁酝酿、发起,共收到研究论文9篇,译文2篇。与会者围绕对尼采、马克思虚无主义的理解、克服及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山大学哲学系杨玉昌副教授、马哲所郝亿春副教授分别主持了上午、下午的会议。中山大学马哲所暨哲学系的郝亿春副教授作了题为"马克思哲学之为‘虚无主义’的来龙去脉"的报告。郝亿春梳理了海德格尔从存在学  相似文献   

3.
《学海》2017,(4):176-181
虚无主义浓缩了尼采对时代精神的诊断和对西方文化的批判,是尼采后期思想的逻辑起点。本论文对尼采著作和遗稿中关于虚无主义的论述做了清理和分析,指出在尼采思想中,虚无主义既是时代的危机又为新的未来打开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韦伯与尼采分别代表了三种典型的基于历史理论视域展开的现代性虚无主义理路:马克思通过提示并扬弃资本逻辑,并建构新社会理想从而克服虚无主义;韦伯通过切入现代性的理性化及其科层制机制,从而将虚无主义彻底化;尼采以及其后的海德格尔及列奥.施特劳斯则把虚无主义置于历史还原论。20世纪60—70年代,思想界发生了一场空间转向,其实质是从时间—历史维度向空间—场域维度的转变,并改变了虚无主义的表现方式:作为"物的空间"的生产与再生产,拓展并且改变了现代精神生活的形式;意义空间尤其是网络虚拟空间的兴起显然强化了虚无化体验;在场性的强化实践着从抽象形而上学向具体形而上学的转变。空间的转向强化了物化与消费主义,但同时也暴露出空间时代精神生活日益加剧的病理。  相似文献   

5.
尼采的审美人生观作为主体性、创造性的审美态度是克服虚无主义"顽疾"的"良方"。通过阐明虚无主义的内涵和范围能厘清尼采对西方文明"顽疾"的诊断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他所开的"药方",我们将发现尼采是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处呼唤生命意志的回归的,以企让权力意志的创造返归主人的位置重新书写生命的美丽。尼采的人生观的意义在于渲染生命的激情来实现此在主体的审美创造性生存。  相似文献   

6.
"施蒂纳—尼采"问题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二者的事实性关系,即尼采究竟有没有阅读过施蒂纳并接受其影响;二是思想性关系,即尼采和施蒂纳在虚无主义这个大背景下必然产生思想交汇和交锋。本文将对第一个问题做出综述,并对第二个问题进行分析。结论乃是:在思想的客观性上,尼采对虚无主义的克服必然包括对施蒂纳的克服。尼采不满足于施蒂纳取消人道主义之后所导致的价值真空,并以生命为基础建立起新的价值;但在施蒂纳的理论视野里,这些新价值乃是危险的。  相似文献   

7.
虚无主义是尼采对西方文化的诊断.尼采认为,要摆脱虚无主义就必须进行价值重估,重申权力意志的创造性力量.虽然海德格尔与德鲁兹对尼采的评价大不相同,但在对权力意志的创造性特征的理解上,他们具有相似性.鲍德里亚认为,这种创造性的思想仍然是一种现代性的思想,它以"真实"为条件,创造就是将真实呈现出来.这种创造性的理念仍然是合乎资本逻辑的意识形态.在"超真实"时代,虚无主义遵循的是一种消失的逻辑.只有这种逻辑,才能摆脱现代意识形态的效应,并以此为基础来探索现代文化的替代模式.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塑造"了一个以"颠倒柏拉图主义"的方式完成西方形而上学和虚无主义的尼采形象。但事实上,尼采本人却试图通过重新"复苏"古希腊史诗和悲剧的艺术精神以及"竞赛"精神,以颠覆整个柏拉图主义的框架。其"艺术"观念并不能等同于柏拉图主义意义上的"感性世界",而"竞赛"的精神更是意欲超越柏拉图主义"高、低"秩序的张力机制。海德格尔与尼采克服虚无主义的共同路径,在于都试图以"返回"前苏格拉底时代的精神资源来克服此后西方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后果,与此同时,借助德语传统"文化"的特殊性来对抗以英法为代表的现代文明。正是在这种精神追求下,十九世纪之后的德国"虚无主义"问题逐渐步入了一种独特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在对现代文明的本质和面相的反思上,施特劳斯的解读迥异于马克思。施特劳斯认为,现代文明的危机就是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就是现代虚无主义,而马克思作为现代政治哲学的继承者,同样从属于现代虚无主义的谱系。施特劳斯对马克思的诘难尤为集中地体现在“自由”这一概念上。施特劳斯没有意识到,马克思早已经超越了资产阶级政治哲学的范畴,把现代文明的症结回溯到资本主义固有的政治经济制度上,并由此强调只有在推翻旧世界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人的自由,才能克服虚无主义。在如何应对虚无主义这一重大课题上,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把希望寄托在“重新追问存在”的全新思路上。《资本论》由于澄清了“现实的历史”的“存在”,因而从根本上超越了现代虚无主义。施特劳斯误读了马克思克服虚无主义的思路,所以大大低估了马克思学说的理论性质及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主持人语】现代虚无主义思潮是传统深厚的晚外发现代化大国必然面对的问题,其核心关注的是:西方现代文明是否必然以虚无主义为本质和终结?传统深厚的晚外发现代化大国能否以及如何走出新的道路,如何创造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新文明?首提这种质疑和欲求的是德国,继而是俄国,20世纪初中国也参与进来。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如果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先后给予中国哲学界最大影响的两个思想家是海德格尔与施特劳斯,那么,他们一致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内含虚无主义的质疑。如何分析、应对这种挑战?如何看待在青年黑格尔派分化中内爆出的虚无主义问题(从施蒂纳到尼采),是一个中国学人必须认真对待的难题。对此感兴趣的一批中山大学哲学学人,2013  相似文献   

11.
虚无主义与伦理多元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无主义和伦理多元化都是我们所处时代的重要现象。尽管这两个现象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人们往往分而论之。我想在此把这两个现象放在一起考虑,以期提供一些新思路。一、“无实化”与“入世化”:虚无主义的两层含义对虚无主义,以及现代社会的虚无主义特征,尼采在抽象的哲学层  相似文献   

12.
虚无主义问题是传统深厚、现代化晚外发的大国对(西方传入的)现代文明哲学基础的反思与质疑.德国、俄国和中国是依次经历这一问题的国家.它反映着这些国家对现代文明本质和前景的思考,印证着现代化逐步成功后进一步的文化追求.从学术上说,这一问题诞生在雅可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中,并在马克思对施蒂纳、海德格尔对尼采的批评中逐渐深化和拓展.相比于德国的哲学表达与俄国的文学思考,中国虚无主义话语追求积极入世,追求根本解决等特征,也颇具特色,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尼采和德里达对虚无主义危机做出了不同的回应.这是因为作为主体解读活动及其结果,虚无主义危机本身表现出两可性:一方面,形而上学的真理意志已经演变为一种桎梏,带来了虚无主义的"虚无化"或人类创造性和历史的终结;另一方面,危机也构成主体走出形而上学的条件.德里达更注重对前者进行否定性批判,揭开了形而上学追求超验真理所带的虚无性,或追问本源所掩盖的"本源"缺失.尼采开启了这种批判,不过他更渴望逆转这种潮流,进行更具建设性的重构,而不只是把主体抛在丧失了"意义"的空场上.其目的是脱离消极的虚无主义,复兴各种冲动在主体创造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不同于一般的虚无主义,审美虚无主义(又称诗性虚无主义)不仅渴望虚无,还渴望创造性的存在。审美虚无主义发端于中世纪末期的唯名论,经由笛卡尔、康德、萨德、费希特、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和黑格尔等,完成于施蒂纳。施蒂纳没有意识到审美虚无主义的消极后果,即无意义感的泛滥,而尼采的艺术家哲学虽然意识到这种消极后果,却无法有效避免。审美虚无主义从抽象的人出发,渴望抽象而虚幻的自由,最终陷入自由与意义的两难。从现实的人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是走出审美虚无主义困境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5.
我对尼采的探讨集中在他思想的两个主要特征上。第一、跟苏格拉底一样,尼采不是一个怀疑论者,尽管他对真理的知识持怀疑的态度。确实,和苏格拉底一样,尼采象智者似地进行谈论,似乎知道真理究竟是什么东西。他甚至宣称,他的怀疑主义,把他从虚无主义的泥潭中拉了出来。第二、尼采思想首要地是批判的,这使得他对理性的极端否定态度和对真理的追求始终不变。尼采的思想是以  相似文献   

16.
虚无主义作为重要的哲学问题,与现代性、人的当下生存紧密相关,是现代化进程中须直面的重要问题。论文结合史实性与思想性关系,首先梳理了众多思想家关于虚无主义的内涵、形式和历史的相关争辩,尤其着重分析克尔凯郭尔、尼采和海德格尔三位大师关于虚无主义的洞见和争辩,展示了历代思想家对虚无主义问题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并总结了海德格尔之后关于虚无主义争辩的四大路向:1.海德格尔的弟子们对其导师的解释与发展;2.主张回归古典的施特劳斯对虚无主义的诊断;3.后现代主义者对虚无主义的理解;4.批判理论在批判基础本体论的基础上对虚无主义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伯曼与马克思的根本不同在于,他虽然批判资本主义的虚无主义,但不是把共产主义看作虚无主义的克服,而是看作一种虚无主义的变种,从而提出"共产主义的虚无主义"一词。伯曼的主要问题在于,他过分强调马克思的现代主义者形象,按照现代资产阶级的方式想象共产主义,从而把共产主义错误地理解为比资产阶级先驱更具破坏性和激进的乌托邦。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共产主义使得人们摆脱了自身仅仅是生产-消费机器的异化状态和无意义感,摆脱虚假意识形态的束缚,摈弃超验的价值、意义和真理的理论预设,破除资本逻辑的统治和霸权,变革现存世界并实现人的解放,因而是破解虚无主义的密钥。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和尼采对宗教批判存在巨大的差异性,马克思更注重在政治、经济层面对宗教进行批判,而尼采主张从自然、生命、本能这些现实层面对基督教进行批判。同时,两者对宗教的起源、宗教的世界二重性批判以及宗教批判的目的方面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关于如何赋予尘世以意义这个问题,马克思主张以共产主义作为人的信仰,尼采则呼吁把超人和永恒轮回当作尘世信仰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尼采对宗教批判存在巨大的差异性,马克思更注重在政治、经济层面对宗教进行批判,而尼采主张从自然、生命、本能这些现实层面对基督教进行批判。同时,两者对宗教的起源、宗教的世界二重性批判以及宗教批判的目的方面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关于如何赋予尘世以意义这个问题,马克思主张以共产主义作为人的信仰,尼采则呼吁把超人和永恒轮回当作尘世信仰的保证。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并未直接使用过虚无主义(Nihilismus)一词,但对其词根"虚无(Nichts)"的各种变体如Nichts(名词)、nicht(副词)、nichtig(形容词)、vernichtet(动词)有丰富的论述。它间接反映出马克思对待虚无主义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所反对、认同和超越的虚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