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美感是情感的独特形式表现,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情感得到触发,对现实人生有所发现和感悟,产生一种审美情感体验。文学美感与一般美感同归而殊途,一般美感只关注审美对象的外部方面和表象就可以获得美感,而文学美感则要求读者尽可能完整地关注和理解文本内部的艺术世界,才能获得美感体验。由于文学书写的过程是作家内在心灵的激情燃烧和喷发,更是作家以其特有的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来创造艺术形式的艺术沉思过程,因此,在文学欣赏中,读者要获得美感,就要精确和深刻地理解对象世界,与作者对话,进行认识性的思虑,这表明文学美感是情感与思虑的复合结晶。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分别介绍了神经美学关于审美判断活动和美感的脑区定位、时间进程及特性的研究结果。其次分析了审美判断活动和美感在概念、脑机制及特性上的联系与区别。最后提出,未来应关注审美判断活动的共性和特异性、美感奖赏性与生理需要或社会需要的关系、无意识美感的发生机制及对现有成果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字体设计的视觉美感是指构成字体的视觉要素及其视觉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视觉美感的构成要素一般划分为构成视觉美感的视觉要素和构成视觉美感的视觉要素之间的组合规律。在字体设计中对字体的视觉要素与视觉规律加以运用,创造出更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设计,把内容准确、鲜明地传达给观众。  相似文献   

4.
不同美感体验类型有何特异的生理反应?美感的生理反应是否类似于积极情绪?本研究以音乐和图片两类材料为刺激,以心率、皮肤电为生理反应指标,测量了不同审美状态下的自主生理反应情况。结果发现:不论是听觉还是视觉通道,优美、壮美、悲剧、喜剧4种审美风格的刺激都使被试心率和皮肤电下降;不同的美感形态所引起的反应不同,喜剧和壮美风格刺激诱发的自主生理反应变化相对于其他两种风格显得更明显,喜剧风格效果尤为突出;不同美感体验类型特异生理反应具有跨通道的一致性;四种美感体验类型的生理反应都不同于消极情绪,而类似积极情绪,从生理反应视角证明了美感体验递属于积极情绪。  相似文献   

5.
人在审美和娱乐时,都可以获得愉悦,但审美愉悦与娱乐性愉悦在内涵与呈现方式上有着本质的不同。这种不同根源于审美活动是一种欣赏活动,而娱乐活动却是一种"寻找快乐"的活动,前者寻求的是美感,后者寻求的却是快感。  相似文献   

6.
崔晗  刘越 《美与时代》2024,(1):11-13
中国古典园林最大的特点便是有意境。在进行园林的营造过程中,建造者总是将其审美意趣、情志一并投入其中,借由美感经验进行艺术创造,同时利用感性的形式给观者带来精神愉悦,美感也由此呈现。因移情作用,物的形象人情化,从而使人的情趣借由物的形象得以返照,同时观者吸收物的姿态丰满心中美的意象,如此往复回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利用物象的意,使园林意象群被建筑形式构造成一个整体,让观者在有限的视域内无限地延展美的感悟。以美感经验为依托,探究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对意境呈现的引导。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历来以线条美而著称,线条是造型之根本,意蕴之灵魂。中国画的线描有着独特的形式美感,线描本身除了有造型状物的作用外,还有着独立的审美趣味。也就是说,一张好的线描作品,单从线描本身来说,就是美的,就有抽象美感。  相似文献   

8.
孙妍 《美与时代》2014,(5):30-31
景观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境要素,同一景观,因人的不同取向,可以认知,亦可以审美。景观设计是在现有基地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去组织风景元素,并将其串联在一起如同写文章一样。形式美法则在景观设计中起着引导性的作用,它们是相辅相成,综合运用到景观设计中的,赋予景观作品灵魂,让人们从中感受其展现出的美感。  相似文献   

9.
彭立勋教授的新著《审美学现代建构论》是“深圳学派建设丛书”中很有分量的一部学术著作,也是我国美学研究的重要创获.此著具有开创性在于:第一,科学界定了审美学的定位、对象、内容;第二,科学地阐明了审美经验研究的科学方法论;第三,深入分析了审美心理系统及结构;第四,深入探索了美感发生的心理机制;第五,对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审美心理学提出了前瞻性、建设性的意见.除此之外,彭立勋教授还对中西审美学资源作了介绍.这部著作立意高远、眼界开阔、内容丰富、论述精湛,是一部带有开拓性的美学著作.  相似文献   

10.
自清中叶以来,金石书法的研习风气一直沿袭至今,众多学者与书家的关注、提倡,不断地推动着金石书法的传布,可谓是功不可没。然而,金石书法的久盛不衰从其本体来看,它正是金石艺术家自身审美理想的追求与体现,这样的审美理想最终成就了金石书画艺术。金石书画艺术作品中古拙、刀感、凝重正是我们的深切感受。对于古拙、刀感、凝重等深层次的理解与挖掘,是我们对于金石艺术深刻理解的重要一环。审视金石书法的诸多美感,刀感是重要而独特的美感之一。  相似文献   

11.
采用连续闪烁抑制范式(Continuous Flash Suppression, CFS), 通过比较不同美感的图片的突破抑制时间,考察了美感对西方绘画无意识加工的影响。实验1使用黑白噪音图片, 通过单因素被试内设计考察了高、中、低三种美感等级的彩色西方绘画的突破抑制时间。结果发现, 美感高和美感中等的西方绘画比美感低的西方绘画能更快突破噪音图片的抑制进入意识。实验2考察在彩色噪音图片的抑制下, 美感是否依然影响彩色西方绘画突破抑制的时间。结果发现, 美感不影响西方绘画突破抑制时间, 且突破抑制时间显著长于实验1。这些结果表明美感对西方绘画无意识加工的影响受到双眼竞争的眼间抑制过程的限制, 只有在黑白噪音图抑制的情况下, 美感会影响西方绘画进入意识的速度。与黑白噪音图片相比, 彩色噪音图片可能对颜色信息的抑制更强, 干扰了美感对西方绘画无意识加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艺创造,扩大到一切美的创造,要使人产生美感,不仅要形式美,能吸引人,感染人,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内容美,思想感情美,精神境界美,而且要这种内容美和形式美统一和谐,水乳交融,溶合为有机统一的整体,难分何为内容,何为形式,何为技巧,何为材料。而且还不能满足于能使人产生美感,还要进一步加强美感的"五度",这就给一切美的创造者提出了更高的、更深的、更强的,也是更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法舞呈现出兼具佛教文化内涵与藏蒙民族特色的审美表达:借助音乐、服饰、动作艺术化再现宗教奥义;具有明确的宗教情感指向,是内在意识与外在动作的极致融合;传承佛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美学思想,追求平衡与稳定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14.
产品设计是以产品这一实物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它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方法按照功用规律和审美的规律来创造。产品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技术主要追求功能美,艺术主要追求形式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当技术相对于产品来说已经不成为主要问题的时候,形式审美就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产品设计迫切要求人们正确认识产品的形式与审美的关系,用“美”的尺度,设计制造富有形式美感的现代“艺术品”--产品设计。  相似文献   

15.
审美情感是指按照审美标准对物质或精神现象的美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本研究采用自编的《中国大学生审美情感问卷》对我国范围内的3类地区14个大城市51所高校10056名研究生进行首次大规模审美情感调查。结果发现:我国研究生审美情感尚属正向积极,其中自然美感得分最高,人文美感得分最低;研究生的审美情感总分上不存在性别、年级间的差异,在自然美感和仪态美感上女研究生显著高于男研究生,在审美情感总分、自然美感、仪态美感的得分上有奖励组显著高于无奖励组,在科学美感的得分上理工科的学生显著高于文科生;研究生的部分审美情感发展优于本科生;舆论关注、自我要求和价值认同等是影响审美情感的三个主要因素,此外阅读量对研究生的人文美感以及人际关系对研究生的自然美感均有较强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秦兵马俑艺术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其艺术美感令世人震惊,其中易被人忽视的发式艺术也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具有写实、精致、多变的形式美感。如今的设计师可以从秦兵马俑发式中提取传统服饰文化精华,吸收其造型、结构、装饰等特色因子,并结合当今国际时尚,设计出既符合当代人们审美又能体现精致唯美、丰富多变的秦兵马俑发式美感的时尚作品。  相似文献   

17.
一件事物如果想使观者对它产生美感,就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一个要素是陌生,另一个要素是熟悉。我们可以给美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即:美就是陌生加上熟悉。用公式表达就是:陌生+熟悉=美。设计的使命就在于它完美地协调了熟悉和陌生之间的关系,让这对本来就共存共生却又截然相反的矛盾体介入人们的审美过程中,最终体现在美的设计作品中。  相似文献   

18.
平面广告设计的审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设计鉴赏的依据是审美规律,符合美的本质的艺术品往往被认为是美的作品。但是审美标准是随着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的,因此,设计要求新、求异、求变,只有新颖的设计才是成功的设计,设计风格的多元化也成为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当代艺术与日常用品的结合越来越密切,艺术美感的呈现具有另外一种内在模式。因此,以丹托"美的滥用"说为切入点,是为了在后现代语境里界定艺术。不过,丹托的美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批判的,当代艺术的美感从未消失,后现代语境中的艺术美常被误读,在生成论层面,美感恰是置入艺术又被艺术本身所遮蔽。"艺术的终结"指的是艺术存在样态的新开端,美与丑只是艺术呈现的两种不同方式。由此,当代艺术需要经由民族性进而凸显独特的审美文化韵味,同时注重艺术元素的无用之用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至乐无乐”观点从道家到道教的转化、道教的生死“五苦”的宗教美感论、“乐—怒”的对立转化等三个方面,集中讨论了道教美感论的主要范畴,研究了道教以“苦”为“乐”的宗教、文化、美学根据,认为道教美感论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主流的特点,发扬了传统美学注重精神世界、强调内在美的特色,同时又留下了审美无标准论和美学神秘主义的尾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