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一曲 《现代哲学》2001,8(2):114-120
张申府(1893-1986)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成员之一。他在中西哲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在文化建设上也有独到的见解。然而,由于诸多主客观原因的限制,使张申府没有受到学术界足够的重视。在迈入二十一世纪,社会转型、文化转型正在加速的过程中,深入探讨张申府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而研究张申府思想,一个重要的侧面是,他对其胞弟、当今学术大师张岱年思想的影响。因此,本文将以张申府“辩证综合”的思想与张岱年“综合创新”思想的关系为重点,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指导下,张岱年20世纪20-40年代创立了第一个系统化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体系,为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现代转化和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中国化探索了一条新路.加强张岱年人生哲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审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壮丽图景,也有助于我们完整理解张岱年哲学体系的真实内涵,实事求是地评估张岱年对建立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人生哲学的理论贡献,并为当代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人生哲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张申府 (1893— 1986 )是 2 0世纪 30年代哲学界的重要代表人之一。他是中国把逻辑主义分析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起来的第一人 ,也是中国的罗素研究专家。对张申府思想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2 0世纪 30年代 ,张申府是辩证唯物论的代表 ;因“一言不合”执意退党  相似文献   

4.
张岱年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和国学大师。这三个称号与其一生主要从事的三个治学领域相对应,如他在《张岱年学术论著自选集》的“自序”中说:“自30年代以来,我的学术研究工作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于哲学理论问题的探索,二是对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三是关于文化问题的讨论。”(《张岱年全集》第8卷,第247页)在这三个治学领域中,张先生有时候把“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放在前面,如他在《我与中国20世纪》和《八十自述》中所说就是如此。(同上,第525、626页)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张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而且他在这方面的…  相似文献   

5.
张岱年先生逝世后,关于他的思想的讨论日渐增多,其中涉及他的思想的特质,他的思想体系的名称,他的思想的理论渊源等问题.论者多以"综合创新论"或"解析的唯物论"指称张岱年的思想体系,笔者则提出,张岱年思想体系的名称应为"综合的物本论",只有此名称才能概括张岱年思想之全,才能道出张岱年哲学贡献的独特性,才能把张岱年对于只重分析的实在论、排斥形上学的逻辑实证论、贬抑中国哲学的西化论的反对等重要方面凸显出来.以下尝试论之.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于2004年4月24日凌晨2时50分去逝,享年95岁。 张岱年先生生于1909年5月23日,字季同,别署宇同,原籍河北省献县。1928年10月入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1933年毕业后任清华大学哲学系助教。他在30年代提出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的哲学体系,并写成哲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张岱年先生因病救治无效,于今年4月24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张先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他在<周易>研究领域也有很深造诣,被推举为中国周易学会名誉会长、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学术总顾问,对推动当今易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多方面贡献.本期特发表北京大学著名学者汤一介先生关于张先生的这篇纪念文章,以表达我们对张岱年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者 20世纪的中国创立了中国哲学史这个学科.创立这个学科的奠基性人物主要有三位哲学家:胡适、冯友兰、张岱年.  相似文献   

9.
张申府认为以罗素为主要代表的逻辑解析哲学的思维特色是"辨而通",而唯物辩证法的要义在于"活而通".他追求和豫相通的哲学归宿,进而提出解析的辩证唯物主义,并提出创建合"孔子、罗素、列宁"而一的新哲学体系.张申府认同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同时推崇西方哲学的精神,却表现出明显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学术倾向.  相似文献   

10.
论张岱年哲学思想的理论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中国现代哲学"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已逐渐走向成熟,其内容也已基本确定.胡适、梁漱溟、熊十力、金岳霖、冯友兰、贺麟、张岱年、李达等人都是"中国现代哲学"必须要研究的重点人物.从这一学科目前发展的状况来看,对于胡适、梁漱溟、熊十力、金岳霖、冯友兰、贺麟、李达等人的研究相对说来较为深入和系统,研究的著作也颇为丰富,对于他们的哲学思想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也有着比较明确的定位.但对张岱年哲学思想的研究则显得不够深入系统,对其哲学思想的贡献和特性也缺乏有说服力的阐述,因此对他的哲学思想尚有深入系统研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11.
2009年5月30日,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主办,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孔子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张岱年哲学研究会协办的"张岱年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达园宾馆举行,来自国内三十多个单位的近百名学者围绕张岱年先生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史研究及文化思想,哲学家的思想与生命,百年中国哲学研究的反思等主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极大地推动了张岱年学术思想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2.
汤海艳 《学海》2006,1(3):201-205
本文就张岱年对文化综合创新的可能性所作的思考及其方法论思想进行了分析。在张岱年看来,文化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它具有可析取性,这使得文化综合创新在客观上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文化综合创新还有赖于主体的文化自觉以及对文化的正确理解。就其方法论而言,张岱年的“文化综合创新论”是其“兼赅众异而得其平衡”的发展观的具体运用,在“兼和”理念指导下,他主张进行辩证综合,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张岱年先生九十五岁的诞辰,为了纪念张先生,我想把张先生的儒学观作一简要介绍,这一点在以前似乎没有受到充分的注意. 张岱年先生是上世纪后期到本世纪初最有权威的中国哲学研究的大师.1980年代初期以来,他提出中国文化的精神是<易传>所提出的"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并在80年代以来的文化热中,发表了大量的阐述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文章.在这些论述中有很大的一部分与儒学有关,这些论点对全面了解当代的儒学讨论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对研究张先生的学术思想也有重要价值.由于张先生关于儒学的论述极为广泛,内容十分丰富,本文只能就其若干主要方面加以抉发叙述,这是要先说明的.  相似文献   

14.
张岱年:论当然“当然”,亦称为“应当”,是人类生活中常用的概念。从古以来,关于应当如何如何,有许多不同的意见。我们说应当如何如何,以何为据呢?所谓当然的准则应如何确定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理论问题。中国哲学史上朱熹区别了所以然之故与所当然之则,而俱称...  相似文献   

15.
就哲学理论的探讨而言,张岱年之哲学思想体系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为"一本多级"之物本论;二为"真知三表"之经验论;三为"充生以达理"之人生论;四为"文化综合创新论"。它们呈现出张岱年哲学体系的主干,故亦可以成为其哲学体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16.
张小平 《哲学动态》2003,1(12):23-27
张岱年先生是“硕果仅存”的 2 0世纪中国学术大师之一。他从 30~ 4 0年代创立自己的学术体系 ,到 80~ 90年代完善升华 ,历经“起”、“承”、“转”、“合”四个阶段 ,走过了 70余年学术生涯。张先生不仅是中国 2 0世纪学术发展的见证人 ,而且是直接参与创造的一代学术大师。他为 2 0世纪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指出了一条新路———“综合创新”之路。这条新路代表了中国哲学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它是“2 0世纪文化讨论中 ,心态最健康、最有前瞻性 ,可以说是带有总结性的一种看法”。[1]一 张岱年的哲学体系2 0世纪 30~ 4 0年代 ,中西文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和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于2004年4月24日凌晨2时50分溘然长逝,享年九十五岁。哲人其萎,精神永存! 张岱年先生生于1909年5月23日,字季同,别署宇同,原籍河北省献县。1928年10月入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学习,1933年毕业后受聘到清华大学哲学系任助教。他在30年代提出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的哲学体系,并写成哲学史名著《中国哲学大纲》,又参加关于中国文  相似文献   

18.
陆信礼 《中国哲学史》2006,2(3):110-116
在研究中国哲学特点方面,张岱年先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提出了一条研究中国哲学特点的正确原则,即“同与异,必须同等重视”;其二,从基本倾向、概念范畴、发展规律三方面对中国哲学特点问题做系统考察。张先生在中国哲学特点研究方面的系列创见,不仅加深了人们对中国哲学的理解,而且对今后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岱年与中国哲学问题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问题史研究,探讨了一种有别于一般的中国哲学发展史研究的形式与方法,并以这样的形式与方法在现代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学术成果.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现实情况来看,张先生的中国哲学问题史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在对传统的中国哲学的考察中"深悟其精义",启发我们对于中国哲学内容的正确理解,同时,也能够给予我们多方面的方法启示,有助于我们从中国哲学问题的角度去关注、总结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拓展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路径与方法,促进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与建设.  相似文献   

20.
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岱年先生自1926、1928年发表《评韩》和《关于列子》,又于1931年发表《关于老子年代的一假定》,其近80年的学术生涯和思想创获可谓广博而又专精,丰富而又深邃。就主要的治学领域而言,张先生的学术研究大致可分为哲学理论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中国文化研究三个方面。张先生在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成果相互发明,有机联系,皆贯穿着“综合创新” 的学术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