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是一个讲慈悲的宗教。佛教认为,凡是有生命的一切动物,都有灵性,他们都贪生怕死,都有生命欲。佛教大乘经典《涅经》明确指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因此,佛教提出戒杀。从原则上说,佛教戒杀的重心,是不杀人。所以说,杀人是重罪,杀其他动物是轻罪。因此,佛教的戒杀,是以不杀人为根本。佛教主张不杀生的宗旨,在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让一切的众生都有生存的权利和自由。再说,我们人类最舍不得丢掉的东西——是自己的生命,甚至割去一只手,或一条腿,还是要求生命的存在。但是,我们自己怕伤害,畏惧死亡,一切…  相似文献   

2.
自杀行为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将自杀行为(suicide behavior)分为三类:①自杀意念(suicide idea),指各种威胁自己生命的意向包括可观察到但并未付诸实施的行为;②自杀未遂(suicide attem-pt),指各种有意威胁和/或残害自已的生命但并未导致死亡的行为;③自杀身亡(complet-ed suicide),指自愿用各种手段残害自己的生命并导致死亡的行为。近年来,国外有人又提出非致死性蓄意自伤(non-fatal deliberate self-harm)和蓄意自伤综合症(delib-erate self-harm syndrome)的概念,指出这是一种酷似自杀,但心理动机却缺乏自杀要求,多数未造成死亡后果的冲动性行为,因此有别于自杀。但也有人将其归之于自杀未遂之列.属于这类又有不少代用词如:类自杀(parasaicide),自残(self-mutilation)、自我  相似文献   

3.
李琼  黄希庭  尹可丽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0):1663-1671
危及生命的慢性疾病指病程长、治愈难、治疗周期长、严重情况下会危及生命且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正常生活的疾病.研究发现,乐观、抗争勇气、心理一致感、受益发现和创伤后成长等积极心理因素在危及生命的慢性疾病应对过程中能产生积极效果,并证实积极心理通过生物加工、行为加工、社会加工三条路径促进患者对疾病的应对.对疾病态度或感知进行干预以及直接诱发积极心理等干预方法能对疾病康复产生良好的效果.对该领域研究的质疑主要包括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以及积极心理和疾病应对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两个方面.针对质疑,未来研究应以实验法为主导并结合其它方法,进一步探讨积极心理与疾病应对和康复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4.
扬勇 《法音》2003,(11):9-11
一、戒律的重要性第六次日中韩佛教友好交流大会的会议主题是“佛教与和平”,副题是“日常生活与佛教的戒律”,我在这个范畴内论述并作基调发言。论述顺序如下:一序论,谈教团内戒律的重要性;二是把不杀生根本戒条解释为社会实践的日常生活;三是本论对于自然环境破坏和保护、战争和恐怖事件等引起的人类反目问题,从僧伽尊重生命、和合、平等的精神作解决途径;四是为解决此类问题的实践行动作论述,由韩中日佛教徒巩固友谊,弘扬佛法,为世界和平率先实践不杀生的生活化行动。佛教是以解脱生老病死四苦为究竟目的的宗教,要达到圆满解脱则有多种修…  相似文献   

5.
脑半球功能特化是指,人的大脑两半球对认知活动作出的贡献有所不同。这方面的研究是要确定,人的高级认知活动哪些更依赖于左半球,哪些更依赖于右半球。已有的结果包括来自神经病理学研究、对正常人行为的研究、诱发电位研究、人与动物的比较研究、大脑特化个体发生的研究等各个方面的材料。这里对这些材料作个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网络与人类生存的张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璞庚 《哲学动态》2001,4(12):19-21
从人类生存的样态看 ,人的身体是由自然物质构成的 ,生命的规律在人身上起着支配作用 ,因此 ,毋庸质疑 ,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 ;与此同时 ,我们还得正视同样的事实 ,人具有主体性、社会性、历史性 ,人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存在物。人不仅因为其主体性、历史性、社会性而与一般动物区别开来 ,而且因为就自然本性而言 ,人也与一般动物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用哲学人类学的观点看 ,人与动物在生物学上也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 :即动物的生命结构是“专门化”的 ,而人的生命结构则是“非专门化”。[1] 动物生命结构的专门化 ,主要是指其活动器官的专门化 ,…  相似文献   

7.
损失规避是指由损失引发的负效用大于由等量收益引发的正效用的现象, 其产生根源能够从神经经济学和进化心理学两个方向进行解释。损失规避的脑机制分为两个系统:主观价值评价系统主要包括纹状体和前额皮层, 与主观价值的评估有关; 情绪唤醒系统主要包括杏仁核和脑岛, 与厌恶等消极情绪有关。在进化心理学的视角下, 通过回顾有关动物决策行为的研究来探索损失规避行为的进化历史, 并结合相关进化理论总结该行为产生的进化原因。未来可探索与行为损失规避相关的神经递质, 进一步研究损失规避的产生根源。  相似文献   

8.
娃娃脸效应是指由婴儿面孔特征(或婴儿图式)所引发的普遍、进化的社会认知反应, 不仅包括对婴儿面孔的偏好性反应—— 如优先注意、关怀和照料的冲动, 还包括对于具备婴儿图式的成年人、动物甚至非生命物体的泛化性反应, 即认为这些对象具有与婴儿相似的特质并对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行为。娃娃脸效应的表现、影响因素及神经机制的相关研究证明了人类对于婴儿面孔特征的偏好性反应是一种本能释放机制, 并为进化心理学中的亲代投资及性别选择理论提供了佐证。娃娃脸效应的文化差异以及实践应用可能是这一领域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运用行为和fMRI技术, 通过比较动态刺激与静态刺激审美判断的行为和脑机制的异同探讨动态性对简笔画动物审美的影响, 包括两个实验。结果发现, 动态简笔画动物的美观程度评分和喜欢程度评分都显著高于静态简笔画动物。同时, 动态简笔画动物审美判断激活的区域基本涵盖了静态简笔画动物审美所激活的区域, 二者都激活了枕叶区等视觉加工区域、额叶区等认知加工区域、眶额叶皮层等奖赏区域以及海马、脑岛、扣带回、杏仁核等情绪加工区域。与静态简笔画动物的审美相比, 动态简笔画动物的审美显著激活了双侧舌回、双侧MT。本研究结果表明, 动态性影响了对简笔画动物的审美, 动态简笔画动物比静态简笔画动物被判断为更加美观。  相似文献   

10.
早在本世纪40、50年代,美国知名心理学家霍尔和斯金纳等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条件性情绪反应(CER)。①并将其定义为:指一种情绪反应是人工地按照条件作用原理引起的,是心理学的行为学派研究情绪的一种技术方法。这种方法是用条件刺激作用于实验动物正在  相似文献   

11.
沉没成本效应是指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因受沉没成本影响而产生的一种非理性决策现象。针对这一决策偏差的产生根源,研究者从认知、动机和神经三个角度提出了解释。沉没成本效应的影响因素包括沉没成本特性、情境因素、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等。基于先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沉没成本效应的未来研究应着眼于改进研究方法,探究产生根源,关注行为沉没成本和加强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什么叫做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活动指的是我们内心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还有意识和意志行为等等活动,人的个性也属于心理学研究的范围。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把心理学称为“行为的科学”,专门从人或动物的行为来研究人和动物的心理。心理学与实现四化有很大关系。实现四化离不开机器的设计,操作和使用。心理学有许多测验方法来测试一个志愿当汽车司机或者飞机驾驶员的人。例如要设计一个仪表,它的形状是垂直长形的好呢?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08,(4):6-6
近来在西藏拉萨等地发生了骇人听闻的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作为佛弟子,我们感到震惊、不安和遗憾。中国佛教协会对这些暴力行径予以谴责。佛教尊重生命,爱惜众生,以慈悲为本怀,以不杀为首戒。一向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践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第一世达赖喇嘛的老师——宗喀巴大师曾谆谆告诫:"汝莫杀生  相似文献   

14.
领导者行为一致性是指员工关于领导者言行匹配程度的知觉模式。行为一致性是一个本身不存在善恶之说但对于达到道德上的善却非常必要的附属性美德。领导者行为一致性的测量方法包括情景测量法和量表测量法。在实证研究模型中,领导者行为一致性通常扮演因变量、自变量、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等角色。未来研究应该关注领导者行为一致性的多元测量方法,情景变量的调节效应,领导者行为不一致性,以及行为一致性概念在集体层次或员工层次上的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说明睡眠期间脑和心里活动的体内动力学与作为一个有机体的个体功能动力学的关系,尤其是与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职责的关系。根据Hess的动物性功能(指感觉、运动和机体行为)与植物性功能(指自主体内控制系统)之间的经典区别,可以描述睡眠状态的二元性意义。在发现REM睡眠(快眼动相睡眠)之前,Von Economo于1995年提出睡眠状态的二元性,包括“脑睡眠”和“躯体  相似文献   

16.
生命意义(Meaning in life)指人们对自己生命中的目的、目标的认识和追求,主要包括意义存在(Presence of Meaning)和意义追求(Search for Meaning)两个维度。生命意义缺失(Absence of Meaning)指个体缺乏生活的目标、对自身存在价值和意义感的感知。意义缺失的体验一方面会带来焦虑、抑郁等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将激发起个体强烈的重构意义的动机,引导人们进行意义追求。未来研究应增加对生命意义的获取和提升、意义缺失的原因、含义与结构、意义追求的动机和效果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89,(7)
业力是形成人之气质及品格的一种培养力量这大概就是佛家所谓的等流果,冈波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说: “如果一个人前生喜欢杀生,今生也大都喜欢杀生;前生喜欢偷盗,今生也大都喜欢偷盗。因此我们看到,有的人从小到大以杀生为乐,有的人连昆虫蝼蚁亦不忍伤害。”如果我们必须用一句话,来表达业力论之精义,我们可以这样说: “人如果常常做某一类的事,他就会变成某一类的人。”一个人  相似文献   

18.
孙慕义 《学海》2004,(5):126-131
我们所关注的不应仅仅集中于生命科学技术的基督教伦理学或宗教神学问题的解答 ,它应包括所有生命问题的神学研究 ;这其中应指所有生命体的生存状态 ,主要以人的生命为主要研究对象 ,它应包括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和灵性的四个方面的生命 ;它不仅要解释和解决诸多的理论问题和文化问题 ,还应包含各宗教对生命问题的思想的比较研究 ;生命神学必须基本给出对临床医务活动、高新生命科学技术与死亡、与医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卫生经济政策以及生态问题的神学解释和评价方法等。生命神学应该是 :对生命诸问题的道德神学注释 ,是对人类生存状态和过程、生命科学技术、卫生保健和卫生经济政策的神学伦理学研究 ,是有关人和其它生命体的生命终极问题的学科 ;它应涵盖理论生命神学 (元生命神学与文化生命神学 )和应用生命神学 (医务或临床生命神学、生存与死亡神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健政策神学、生态神学 )两部分。  相似文献   

19.
童年期遗忘指人们无法回忆起生命最初几年的事情。最早记忆是童年期遗忘开始消退和自传体记忆发生的标志,诸多研究表明成人的最早记忆一般介于3~4岁间,儿童有更早的最早记忆。最早记忆的诱发方法,包括单一最早记忆法、线索词法、穷举法和生命全程法;最早记忆的评估方法,包括自陈式的记忆现象学问卷测量,以及针对记忆叙述内容的编码分析。未来研究要加强纵向研究,追踪最早记忆随年龄而发生的变化;展开特殊人群的研究;完善测量工具;探究早期记忆保持和遗忘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亲社会行为是指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合作、分享、助人、安慰等。亲社会行为产生主要涉及几种认知过程:对他人行为和情绪的注意、社会信息加工、对结果的奖赏预期、社会规范表征、自我控制、以及社会信息整合与价值计算等。基于这些认知过程,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主要与前脑岛和前扣带回、默认网络背内侧子系统、奖赏系统以及前额叶皮层等神经区域有关,因此提出亲社会行为共同的认知-脑神经回路。未来可以对亲社会行为脑神经基础的共性、功能连接以及跨文化研究等方面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