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庆祝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带着问题学。  相似文献   

2.
为回顾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伦理学的发展历程与经验,结合时代发展深化政治伦理学研究,由中国伦理学会政治伦理学分会、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华侨大学联合  相似文献   

3.
从理论渊源来看,有机马克思主义是怀特海哲学经过创立阶段、过程神学阶段、生态神学阶段、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阶段之后的新发展阶段,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神学色彩鲜明的怀特海主义。从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来看,有机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存在显著差异,甚至对马克思主义存在很多曲解,有机马克思主义是非马克思主义,不是超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是歪曲和冒充了马克思主义。唯有科学区分有机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探析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质,才能澄清人们对有机马克思主义的模糊认识,捍卫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  相似文献   

4.
2010年10月27日,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的哲学与社会发展论坛(2010)在中央党校举行。近8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发展道路的哲学探索。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于2011年11月18日在中央党校联合举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为主题的"哲学与社会发展论坛(2011)"。中央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4,(5):11-19
布洛维的社会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议题有:马克思主义讨论四立场论、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不适用论、马克思主义"社会"概念缺失论、国家社会主义批判论、社会学马克思主义边界主题论、"想象的真实乌托邦"论等。这种理论表面上援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若干原理观点,但在实质上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两个完全不相等同的范畴。从对马克思主义立场、内容、形态,从社会与公民社会的区别与联系,从国家社会主义的正功能与反功能,从乌托邦与社会建设四个方面看,这种理论在相当程度上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并对马克思主义及社会学做出了并不很令人信服的改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域内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可以成为对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回应。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中共理论建设的需要。《解放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更是当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流媒介和载体,通过马克思主义实践资讯报道、革命导师生平事业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传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解读四种形式,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诠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实现了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为中国革命实践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南,拓展了以大众媒介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2012年3月24-25日,由浙江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宗教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所主办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宗教问题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杭州百合花饭店召开。与会专家40余人,分别来自中国社科院、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央党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单位。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7,(4):170-17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地解决了在中国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而对于如何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解释力还略显不足。事实上,人们之所以接受一种理论,是因为这种理论因契合于人们的现实需求而较之于其他社会思潮更具竞争力。在当今社会多元化思潮涌动的情况下,如何使马克思主义为更多人所接受,无疑是需要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竞争力。为此,就需要以问题为导向有效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需求,科学对待各类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完善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工作,成为提升马克思主义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要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必须构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基点和平台。实现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的结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点之一。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的关联,揭示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性质和社会主义与生态发展的兼容性,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试图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尝试。  相似文献   

11.
姜迎春 《学海》2005,2(3):9-14
能否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理论特色及其实践意义,直接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正确判断。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理论特色首先表现在,它以实现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作为其根本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另一个理论特色是它与近代“劝善的”伦理观相反,“劝善的”伦理观把个人意志放在首位,它主张意识不受生活的决定,“自由选择”不受社会条件的决定;而马克思主义则把社会关系放在首位,这是道德理论的根本性变革,因为有了这一规定性,道德理论才可能具有彻底性。在当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批判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道德观念和道德理论,同时,运用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制度、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辩护,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2.
由中央党校和甘肃省委党校联合举办的全国党校系统“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共产党 80年理论研讨会”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中央党校副校长杨春贵教授和甘肃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的领导参加了开幕式 ,全国党校系统哲学理论工作者近百人参加了会议。代表们对中国共产党成立  相似文献   

13.
<正>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探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实践中的哲学反思,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于2014年12月17日在中共中央党校联合主办"哲学与社会发展论坛(2014)"。中央党校副校长徐伟新,中央党校原教育长、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郝时晋出席会议并致辞。时任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晓兵主持会议,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副主任、中央党校社会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4.
《哲学堂》2004,(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本质上和内容上是基本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最初是以列宁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为中介经由斯大林主义和苏联模式来完成的。迄今为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共有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毛泽东不愧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杰出代表,邓小平哲学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并非一帆风顺,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将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始终。它要求我们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中国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的关系,本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各流派的精神,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更新其内容改变其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5.
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于2010年11月20至21日在南京成功召开。现将会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揭示的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本质观、历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基本观点的继承和超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安全观、适应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发展和创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和谐观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全国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全国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和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外比较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研讨会于2011年4月16日至17日在河南洛阳成功召开。现将会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郗戈 《现代哲学》2011,(3):125-128
2011年4月16日至19日,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全国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全国毛泽东思想研究会、全国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全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会联合主办、河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主题为"中外比较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全国理论研讨会,在河南洛阳召开。来自全国党校系统、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的12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并围绕会议主题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9.
<正>郑筱筠: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讨论日益成为热门话题,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研究员、国家宗教局一司裴飚副司长、中央党校龚学增教授来"学术空间",讨论这个非常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马克思主义与伦理之间的关系是无法绕过的一个前提性问题,对这一关系的相关辩论始于第二国际时期。基于新康德主义的巨大影响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构成的严峻挑战,第二国际内部在马克思主义与伦理的关系论争中出现了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矛盾论”、以奥地利马克思主义者为代表的“分离论”和以考茨基为代表的“包含论”等理论立场。其根源在于对以科学方式有效地改变世界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片面化解读。第二国际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伦理的关系论争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阶段,它不仅成为后来马克思主义者在此问题上讨论的对象,也是建构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需要辨析和反思的重要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