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考察留守老人的夫妻依恋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510名留守老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留守老人安全型夫妻依恋比例低于城市老年人,拒绝型夫妻依恋比例高于城市老年人;领悟社会支持在留守老人依恋安全和依恋回避与孤独感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领悟社会支持和核心自我评价在留守老人依恋安全和依恋回避与孤独感的关系中起链式多重中介作用,核心自我评价在留守老人依恋焦虑与孤独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上述结果表明夫妻依恋与留守老人孤独感关系密切,结果有利于拓展老年人夫妻依恋的研究范围并为降低留守老人孤独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心理文萃     
一个人是否已经衰老,只看岁数是不够的,每个人身体健康状况不同,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各不相同,心理年龄也就不同。六七十岁的老人,其心理年龄可能是青年或者中年人;而二三十岁的青年,其心理年龄可能正接近中年甚至老年。这是心理学家设计的一份心理年龄自我测定表。你要想知道自  相似文献   

3.
老化或衰老(senescence)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目前尚难有简单明确的定义。人类的衰老问题是生物学的、心理学的和社会学的各种水平相互交织影响的结果。衰老现象既有生物学方面的事实,也会有某种行为和心理状态方面的表现。老年人心理方面的衰老可分为正常的心理衰老和异常的心理衰老.正常的心理衰老现象可见于大多数老年人,又分为真正的生理性衰老和发生于大多数人的病理性衰老。异常的心理衰老现象仅见于部分老人,又可  相似文献   

4.
耻感与存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从存在本体论维度审视耻与耻感。耻以否定性方式表达了人的内在规定性,耻感则是以否定性方式把握善。耻感形成于对善、自我及二者差距的自觉意识。耻感是一种积极的道德情感,它既是道德自律的内在根据,亦是道德义务、责任、良心的特殊存在方式。有耻无违是社会风尚清明的基本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为了考察农村留守老人感恩、情绪智力和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调查了153名子女打工在外的农村老人。结果表明:(1)农村留守老人的感恩和情绪智力水平较高,自我和谐程度偏低;(2)自我和谐在健康状况上的主效应显著,健康状况与子女联系状况的交互作用也显著;(3)感恩与农村留守老人的自我和谐呈显著负相关;(4)情绪智力在感恩与自我和谐的关系中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5)情绪智力不是调节变量,不会显著影响感恩与自我和谐之间关系的强度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孙兰孟慧  仲伟佶 《心理科学》2014,37(5):1232-1237
本研究以245名企业员工为被试,从感知到的不同来源社会支持的角度探索了核心自我评价对员工生活满意度不同领域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核心自我评价对家庭、朋友、工作和自我满意度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家庭支持在核心自我评价与家庭满意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核心自我评价与自我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朋友支持在核心自我评价与朋友满意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研究表明,核心自我评价能直接预测生活满意度中的非关系型领域,能通过各类社会支持分别间接预测生活满意度中的各类关系型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岳彩镇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12,35(3):735-739
反思自我评价是指个体对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知觉;它对自我概念、种族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反思自我评价并不完全准确,它受熟悉性,自尊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关于反思自我评价的形成,目前主要有三种理论:直接观察模型、他人反馈模型和自我理论模型。由于中西方在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上的不同,应加强建构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反思自我评价理论;另外,也应加强对反思自我评价研究的应用探讨。  相似文献   

8.
自我评价是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的判断。将这种判断真实地展现给他人的程度与范围,便是自我评价的开放性,它直接影响着人际间的互动与沟通。对自我评价开放性的发展研究有助于把握青年期自我的变化规律,这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然而目前国内尚无专门的研究。本文拟在借鉴国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从自我评价的内容、开放对象、年级、性别四个方面确认我国青年期自我评价开放性的基本特征,分析自我评价开放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探讨青年期自我变化的动力性原因。  相似文献   

9.
城市老年人社会支持利用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老年人社会支持利用度反映其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自我保护意识的一方面.诸多因素制约着老年人运用社会所提供的客观支持的自觉程度。本文采用《社会支持利用度问卷》对上海市社区老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文化程度、年龄、健康状况是影响城市老年人社会支持利用度的重要因素.文化程度较高、相对低年龄以及健康状况较好的老人其自觉运用社会支持的程度较高。(2)主动寻求社会支持反映一种积极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0.
群际情境下向上社会比较信息对自我评价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大学生为被试作了两个实验,研究群际情境下向上社会比较信息对自我评价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表明,对于多数派群体的成员来说,来自内群体的向上社会比较信息会提高其自我评价,即产生同化效应,而来自外群体的向上社会比较信息会降低其自我评价,即产生对比效应;对于少数派群体的成员来说,无论向上社会比较信息来自内群体还是外群体,都对其自我评价几乎不产生影响。实验2表明,多数派群体成员在自我评价上的内群体同化效应依赖于群际对比。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心理应激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自我评价、人格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诸因素之间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初步建构青少年心理应激的结构方程模型,采用ASLEC、CSQ、EPQ、PEI、SSRS、SCL-90对湖南省47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对自我评价、应对方式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并通过人格、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2)人格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并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3)自我评价和应对方式是生活事件—心理健康的内部中介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两个实验探索群际威胁情境下表达性和能动性自我肯定对个体自我评价的影响。实验一诱发群际威胁,操作表达性自我肯定,测量被试的自我评价水平。实验二与实验一采用相同的方法,诱发群际威胁,操作能动性自我肯定,之后测量自我评价水平。两个实验均发现,群际威胁组的自我评价显著低于控制组;在群际威胁情境下,表达性自我肯定组和能动性自我肯定组的自我评价显著高于无自我肯定组。研究表明,群际威胁虽然是群体水平的感知,但会对个体水平的自我评价产生消极影响,通过社会认知基本维度进行自我肯定能有效缓解群际威胁对自我评价的消极影响。自我肯定对群际威胁与自我评价之间关系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非系统理论是从非系统角度考察物质运动的方向、方面、状态、阶段的学说,从形式上看,它具有非理论性、非范逻辑、否定性、多样性等特点。它与系统理论不能相互取代,而是有着辩证的对立同一关系。非系统是世界下向运动的体现。从整体上看,它表现为熵增加的过程,表现为朝混乱方向运动。从个体看,它是系统走向衰老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22,(1)
本文通过4个有关成长困境青少年的家庭社会工作案例,运用自我认同、精神分析和权力关系的理论,分析家庭关系类型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本研究分析发现,所谓的问题青少年正是处于成长困境中的青少年,他们在父权制家庭关系中形成了矛盾的自我,并用消极反抗来表达自我。研究认为,青少年在强势父亲的客体化询唤下变成了服从式的主体;不在场的父权更具有隐藏性。沉默的母亲则产生了青少年否定性的自我。积极的家庭社会工作实践是通过重建家庭关系,树立青少年自主意识、自我尊严和自我承诺的积极自我。平权型家庭关系理念的推广对家庭和谐建设和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温恒福  杨丽 《哲学动态》2012,(11):111-112
建立在过程哲学或曰有机哲学基础之上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具有重要影响的哲学文化思潮。通过对现代性的质疑以及对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它提出了一套兼具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新的哲学思想体系,包括新的生态世界观、价值观、发展观和自我观,其影响已遍及哲学、政治、经济、文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范蔚  陈红 《心理科学》2002,25(3):352-353
“自我价值感”(self-worth)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作为主体的自我的正向效应而产生的一种肯定自我的情感体验。虽然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自我价值感的特点做过初步研究(黄希庭等,1999),并对自我价值感与成就动机、成就归因、考试焦虑、自我评价之间的关系做过一些研究(王俊山,于海霞等),但对中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却未见其研究报导。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学生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师范学生自我价值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顾海根 《心理科学》2002,25(2):217-218
自我价值感(feeling of self-esteem)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me)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作为主体的自我(I)的一种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它是一种稳定的人格倾向,对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一种弥散性影响,与健康人格有密切关系。国外对自我价值感有不少研究,如Roseaberg(1965)编制了自我价值感量表,Pelham等人(1989)提出自我价值感是由个人在某些特殊领域或重要领域的自我评价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调查与情境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探讨高中生自尊对自我妨碍的影响。结果发现:(1)高中生自尊对行为式自我妨碍有显著影响,低自尊者更倾向于采用行为式自我妨碍;(2)评价情境对高中生行为式自我妨碍有显著影响,社会评价情境下,高中生更倾向于出现行为式自我妨碍;(3)高中生自尊和评价情境在行为式自我妨碍上有显著交互作用,高自尊者在自我评价情境中的行为式自我妨碍最少;(4)高中生均倾向于采用自陈式自我妨碍。  相似文献   

19.
社会(人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迄今为止的社会比较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大体说来,社会比较的方式有相似比较和不相似比较(包括向上、向下比较),社会比较的目标或者说动机都是针对自我而言的,主要有自我评价、自我提升和自我进步三种.本文从对情感的影响、对自我概念的影响以及人们对比较的反应来看社会比较的后果.最后,联系日常应用及现实问题的解决,本文对社会比较研究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朋友支持与幸福感的关系,并重点关注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比较倾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该研究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社会比较观念量表和朋友支持评价量表对776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表明:(1)朋友支持正向预测大学生幸福感;自我效能感在两者间起中介作用;(2)社会比较倾向调节了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幸福感的后半段,即相对于高社会比较倾向的大学生而言,自我效能感对低社会比较倾向大学生的幸福感促进作用更强。该结果揭示了朋友支持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内在机制:朋友支持和大学生幸福感之间是有调节的中介关系,朋友支持通过自我效能感影响幸福感,社会支持对间接效应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