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却依然时时浮现在我眼前。一九八○年五月,我出差去北京。因久慕先生高风,遂专程拜访了苦禅先生。苦老听说我是搞《周易》的,特别高兴:“好、好!我是个杂家,什么都爱弄。除作画外,还喜欢武术,京剧。我也喜欢《易》。但《周易》知道的人不多,这可能是‘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的原因吧?”说罢他笑了起来。“《易》是三玄之一,又是最高的数理哲学。不仅搞哲学的要研究它,就是搞文学、史学、天文、历法、数学等的人也应研究它。我们作画的更要研究它!”“作画何以也应研究《易》呢?”苦老从座位上霍地站起,身子极为轻捷:“《周易》讲阴阳刚柔,作画之道何尝不是如  相似文献   

2.
周立昇先生从事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长达五十余载,在儒学、道学与《易》学等多个学术领域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周先生在《易》学研究内容上主要涵括了象数易、《易》学史、《易》道关系及出土文献等,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发前人所未发,给学界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四年五月于武汉召开周易研究会期间,潘玉廷先生曾建议我留意以四位阴阳符号排列组合成的图形画,我遵照潘先生的意见,在收集四位阴阳符号排列组合成的图形画过程中,已发现殷墟卜辞和周初青铜器上刻有四位奇偶数排列组合成的图形画。于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三日,收到吾师张政烺先生寄来一篇《殷墟甲骨文中所见的筮卦》抽印本。文中以五、六、七、八等四位数排列组合成的卦形,以互体变卦方式出现,变换为《易》卦,这是他老又一次重大创见,此文已发表于《文史》第二十四辑。我得到此篇文章后,连拜读了几遍,真是收益不小。同时又启发我思考了一些问题,现将我所思考的问题写在下面。  相似文献   

4.
提起陈克礼阿訇,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翻译的《圣训经》和专著《从穆罕默德看伊斯兰教》。除此以外,大家对他的生平事迹了解并不多,不是因为人们不想了解他,而是有关他的资料太少,甚至连照片都很难见到。很多和他共过事的或了解他的人大都已经年迈或归真了。最近在《中国穆斯林》杂志上读到曾受过陈阿訇教诲的李华英先生所撰写的纪念文章《历史不会忘记这样的穆斯林学者》,感到特别亲切,令人耳目一新。知感真主!总算有人为陈阿訇说话了,心里特别激动。陈克礼阿訇的一生是为伊斯兰事业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的一生。作为杰出的穆斯林学者,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龙荪师离开我们整整10周年了。本文拟对龙荪师一生的事业和品格作一简要叙述,以表示我对他的深深的思念。龙荪师于1914年从清华学校毕业后以官费留学美国。最初学的是商业学,但不久他便对此没有了兴趣。他给五哥写信表述厂自己的对商业学的看法:“簿记者,小技耳。俺长七尺之躯,何必学此雕虫之策!昔项羽之不学剑,盖剑乃一人敌,不足学也。”于是,他放弃了商业科,而改学政治学。1918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硕士论文的题目是:《州长的财政权》。该文主要讨论了美国宪法上有关财政的条款及法规上有关预算的规定,根据这些规…  相似文献   

6.
正我与先生结婚前,他好几次见识过我的"唇枪舌剑"。尽管听不懂,但他告诉我,我吵架时的神情蛮有意思的,很真实、很自然。倒是我妈妈再三叮嘱我:"去国外,你就要注意点,这有关我们中国人的形象。"到了德国后,我开始学德语。听说学骂人的话最容易记住,于是,我请先生教。他说:"我们  相似文献   

7.
《周易尚氏学》是尚秉和先生的重要著作。尚秉和(1870~1950),字节之,号滋溪老人、石烟道人。其主要著作除《周易尚氏学》之外,还有《周易吉筮考》、《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易说评议》等。尚先生的弟子黄寿棋,字之六,号六庵,著有《易学群书平议》、《群经要略》、《周易译注》、《六庵诗选》等。黄寿棋先生1929年至1935年在北平中国大学师事尚先生。师生相遇,知爱莫逆。黄先生刻苦钻研易学,成为尚氏易学的传人。黄寿棋先生辞世已有八载,近日笔者细读其《周易尚氏学札记》(以下简称《札记》),深感获益匪浅。为了让易…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介绍《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经部易类》的概貌。为了使读者对整个《拾遗》有所了解,我先谈《清史稿艺文志》的基本情况,再谈《拾遗》的原委,然后谈到清代《易》学成就,以及《易类》拾遗的经过.《周易研究》主编刘大钧先生认为《易类拾遗》有助于《易》学研究者了解清代《易》学发展,准备在本刊连载,因写成此文,略述梗概。由于我们水平所限,《易类拾遗》和本文,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易》学专家和《易》学爱好者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9.
日前,得知挚友纳为信先生于2004年12月27日突发脑溢血不治而不幸去世,甚为惊叹。这是始料不及的事情。两个月前,在北京他女儿纳芳(我的学生)家里,我们还相聚交流回族学研究中的有关问题。看上去,他当时身体挺健康,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谈笑风趣。谁知他就这样走了,让人深感悲痛和惋惜。我与先生平日并不多见,但交往过程己有六、七年时间了。在研究回族学的共同目标与交流中,彼此非常熟悉,并结下深厚友情。先生博通古今,著书立说,忠厚为人,慈祥和蔼,有长者之风,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他的辞世,使我夫去了一位尊敬的朋友,回族学界失去了一位…  相似文献   

10.
正我并非叶秀山先生的入室弟子,但是我一向将叶先生视作我的老师。第一次见到叶秀山先生是1983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的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年会上。那时我在读硕士研究生,跟随苗力田先生、钟宇人先生和李毓章先生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与会代表三百多位,盛况空前。刚从美国访学回国的叶秀山先生在大会上作了主题发言,题目是"试论从《逻辑哲学论》到《哲学的研究》的转变"。在发言中,他将维特根斯坦这一转变比作康德从《纯粹理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著名的穆斯林学者、杰出的阿拉伯文专家张秉铎先生于2004年7月1日归真的消息传来,不胜悲伤。早在在我孩提时,已经听到过有关张秉铎先生的传闻。只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到《人民画报》工作后,才与他有了接触。当时我国的外事、外宣部门(如外交部、外文局、新华社和广播电台等)的阿拉伯文专业人员,业务上尚处于起步阶段。我所在的《人民画报》阿文版的同仁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下,张秉铎先生便成了支持我们工作的社会力量之一。先生学识渊博,阿拉伯文造诣精深,他的译文因具有典雅、流畅、表达力强等特点而受到同行的赞誉。通过学习张先生…  相似文献   

12.
<正> 赵朴初先生逝世转眼已是十年了。在他逝世至今十年中为拍摄赵朴初专题片,我采访了一些生前与他有关的人,对大量资料进行了回忆、思索;又为协助编辑《赵朴初年谱》仔细阅读了他的文章,整理他给我和其他有关  相似文献   

13.
<正> 张恒寿(1902年3月24日—1991年3月7日)先生是我国著名学者,生前曾担任中国哲学史学会顾问、河北省历史学会会长。他一生从事中国古代史与中国思想史研究,著有《庄子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和《中国社会与思想文化》(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等书。我跟随张先生研讨中国思想史多年,先生的治学精神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净慧 《法音》2001,(2):21-21
初识潘宗光先生是在1999年8月,当时知道潘先生以科学家的身份致力于佛法的修习与弘扬,深为叹服。2000年6月,因缘和合,潘先生专程到柏林禅寺皈依三宝。通过近三小时的交谈,对潘先生的家庭情况、学习佛法的因缘和心态、弘扬佛法的志趣等,都有所了解。深感在科技至上、心灵贫乏的当今时代下,居然有像潘先生这样的大科学家回眸传统思想文化,倾心佛法修习弘扬,诚为难得。及至读了潘先生所著《心经与生活智慧》一书,其中的许多思想大有所见略同之感。此处拈出两点,略加梳理,聊当序言,以随喜潘先生此书修订版之问世。  我平生对佛…  相似文献   

15.
幸福十语     
正1央视《夕阳红》节目主持人请一对已过了金婚的老夫妇谈谈50年生活中最幸福、最难忘的事。老妇沉思后说,那是在抗战时期,我们住在重庆的一个半山坳里,我每天下山去干活。有一天我干得满头大汗,精疲力尽回到家里时,看到他新买了一只大茶杯,给我凉了一茶杯的凉开水,真解渴哟!打那以后,他每天都要给我凉一杯凉开水。  相似文献   

16.
新书架     
《易与佛教》《易与者庄》 已故著名学者潘雨廷先生(1925-1991)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发行,全书22万字,288页。为潘先生生前研究“易与佛教”、“易与老庄”问题的文稿的合集。其《易与佛教》,主要在于用易数、易象、易理,特别是河图、洛书等来分析、解释佛教的理论,将易与佛教融会贯通,见解独到。《易与佛教》共包括14篇文稿,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易》与印度佛教,分别论述《易》与《华严》、《维摩诘》、《无量寿》、唯识等大乘经论以及与原始佛教的关系。后半部分为《易》与中国佛教,…  相似文献   

17.
先师马坚先生离我们而去已经十年了,但他孜孜不息伏案书写的身影,循循善诱耳提面命的言辞,仍不时闪现于我的眼前,萦回于我的耳旁,我深切地怀念着马坚先生!  相似文献   

18.
编读往来     
编缉部同志们:你们辛苦啦!“五·一”快乐!盼望已久的《心理世界》发下来。我便如饥似渴地读之、思之,感谢您们给我敞开了一个世界的大门!在这本书里我眼花缭乱地识读五彩斑澜心理,真切地体会书中每一字句,感谢你们给我带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为之骄傲,我们河南终于又走出了一个巨人,先前和《女友》、《深圳青年》等相比,似乎河南的《妇女生活》倒稍有逊色。尽管或许在思  相似文献   

19.
一事无成     
我们都知道,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著名的艺术家,他同时是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工程师、音乐家、哲学家、科学家,他的绘画风格影响了几个世纪。他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但是,还有一件事也许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在1519年,当时他正客居法国,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眼看着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自己有很多的理想不能实现了,他很痛苦地对身边的人说,我的一生,不过是利用白天来酣睡罢了,我一生一事无成。同样还有一位我们所熟知的荷兰杰出画家梵高,他给我们留下的《向日葵》,也是我们人类历…  相似文献   

20.
<正>我们学术界称任先生为任公。任公离我们而去已五年多了,今天开会看到他《文集》出版,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又在眼前。任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虽然没有听过他的课,但是从他那里我受教良多,在我心目中他一直是我们尊敬的老师。上世纪50年代我在哲学所贺麟先生门下当研究生,听贺先生说做学问就要像任继愈那样扎扎实实,对他赞扬备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