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医学思维与哲学思维的结构及其关系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医学领域中 ,只有对研究成果进行思维的加工 ,才能上升为科学意义上的医学认识 ,因而从这个角度上说 ,医学认识就在于医学思维。尽管医学思维活动中离不开哲学思维的指导作用 ,但哲学思维不能代替医学思维 ,它只能作为医学思维的先导 ;尽管从发生学意义上说 ,二者都起源于人的智慧想要解释人与世界的关系 ,但哲学思维是观念层次的思维 ,它力求以抽象的、无限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世界 ,而医学思维作为科学思维的一种 ,则是以具体的、有限的方式把握人类健康和疾病现象 ,是一种实证性的思维[1 ] 。医学家要想在医学思维活动中更好地运用哲学…  相似文献   

2.
沈湘平 《哲学动态》2023,(1):13-24+126
在现代化过程中,关于“作为方法的亚洲”和“作为方法的中国”的讨论实质上是强调从“世界作为方法”到“世界作为目的”的转变,凸显了“非西方”世界的主体性及其建构。然而,无论是“以世界为方法”还是“以世界为目的”,在根本处都是存在无忧的。“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实质是“人类何去何从”,人类面临整体性生存危机,亟需我们转向“人类”的叙事。当今时代,个体与类一定程度上已互为本体,“人类”必须同时作为“目的”和“方法”。“以人类为目的”意在凸显群体、个体的主体地位,它与那些不“以人类为目的”而只是本能地“以自己为目的”的狭隘个人主义、民族主义、地域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过,当今时代人们更需要自觉地“以人类为方法”。作为方法的人类,意味着一种人类整体的视野和情怀、人类共同主体的自觉、人类原则高度的规范。中国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主张,都贯穿着“人类”逻辑,是“以天下观天下”“以天下为天下”的智慧结晶,是既“以人类为目的”又“以人类为方法”的行动方案。增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体性,不应被简单地理解为增强民族性及其对人类性的贡献,而是要自觉地加强基于人类性的...  相似文献   

3.
正《智慧篇》一书确实富有深奥的智慧,在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现象中,发现了不平常的道理。人人都在做事,但结果是天壤之别;太阳天天光照每一个人,但对天地万物的感受和态度又是大不相同;人人都从母胎出生,又都要离开这个世界,但给世界留下的居然大不相同,有的成了民族英雄,有的成了不齿于人类的小丑败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取向,决定了人的一生。有智慧和没有智慧,其区别也在这里。光明之子,就是天主在这个世界上的有形天  相似文献   

4.
“哲学出发点”的提法有几种不同的含义,有时是指“为了什么”,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实现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我们就说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有时是指“从什么出发来解释”问题,解释世界,即是指哲学解释问题的基本依据。在这种意义上,哲学出发点在皙学世界观理论体系中具有核心的意义和地位,它体现着一种哲学的基本路线,它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本文所说的哲学出发点,就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的。  相似文献   

5.
人类一直对宇宙的起源、形成及其存在价值等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每个民族、每个宗教都对这个问题做了不同的解释,伊斯兰教也不例外。由于其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伊斯兰宇宙观。现从几个方面予以介说。  一、“世界”或“宇宙”就是除真主之外的一切存在。“世界”或“宇宙”包括天地万物以及一切自然规律与法则,也就是说包括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所有被造物。部分现代穆斯林学者把世界珍于四种本源:精神(灵魂)、物质、时间与空间。  “人”或“人类”是世界的组成部分之一,他的出现虽然较迟,但因其所具有的结构特性而包容了世界的实质,也…  相似文献   

6.
杨国荣 《学海》2003,(4):26-32
哲学究竟是什么 ?在追问存在的同时 ,哲学总是难以回避这一元哲学意义上的问题。以智慧的追求和探索为指向 ,哲学之思奠基于知和行的过程 ,展开于世界之“在”和人自身存在的内在统一 ,并具体化为对“性与天道”的绵绵沉思。作为对世界总体上的把握 ,哲学试图达到的 ,是真实、具体的存在。在“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应当成为什么”等追问中 ,哲学从类和个体的层面 ,不断地引导人们走向真、善、美的统一和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正>从有历史记载开始,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死亡的思考和研究。在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叙事诗《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当吉尔伽美什冒犯了天神而导致朋友恩奇都骤然逝世,他一下子认识到了生死的不可逆,进而开始了对永生的漫长探索。而这世上当然没有永生,死亡是所有生命体最终的归宿。人类作为地球上的最高智慧生物,  相似文献   

8.
通常对约翰作品中“世界”一词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三层含义上,即将其理解为被造的宇宙、大地及其上的人类、以及其所特有的不接受基督的人群,这些都没有太大的争议。但从约翰作品中引申出来的第四层含义:“世界”同时包括“世界上的事”,即世俗社会中的机构、建制及文化方面,则正是引起争议的关键。本文认为,从约翰作品中引申出第四层含义从诠释角度看有些勉强;基督教主流思想家更接近于从前三层含义去理解“世界”一词,因此使得积极入世的态度成为基督教思想的主流。  相似文献   

9.
大家知道,哲学可以说是关于智慧之学。人作为社会的人,都是有智慧、有理性的;人的智慧和理性是在人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并表现出来的。哲学作为智慧之学,是把人类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活动中所表现的智慧和理性精神集中和概括起来的产物,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把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所以哲学是人类智慧和理性精神的结晶。反过来,哲学又应该为人们正确和有效  相似文献   

10.
几年来,通过订阅《思维与智慧》,使我受益匪浅,不能不由衷地对她三谢。一谢她教我做人。可以这样说, 《思维与智慧》的内容,许多都是教诲人们如何去做人。尤其是“卷首语”、  相似文献   

11.
追寻智慧     
在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基的问题上,我们至今未能有必要的基本共识,要建立这一基本共识的基本途径只能是:追寻智慧.所谓追寻智慧,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一件事情,但是“问题”却有功能性的勾连、生存性的勾连和本体性的勾连之不同,并且分别敞开了不同的意义—认知境域:常识、知识和智慧.由于我们还是在“知识”的层面上来理解“哲学”,所以“中国哲学的合法性”成为了一个梦魇般的问题.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不是靠在故纸堆里爬梳考辨、援证推理所能解决的,只有面向生活世界,在世界历史的水平上创造出全新的世界图景以获得确证.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宣言,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图景和理想旗帜,一个没有自己哲学的民族不可能得到世界的敬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着中国哲学,并且最终是由中国哲学所取得的成就来标识出对人类世界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关于《易经》《易经》,英国人写作J Ching,德国人写作Ⅱ ching,英文书名是“The Bookof Changes”(《变化之书》),大概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书籍之一。它免遭中国公元前213年著名的燔书之灾才得以幸存。书中蕴藏了原始有益的哲学思想和民间智慧,使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通过古代相对立的“阴和阳”的运动、斗争得到了解释。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最古老的辩证法思想的萌芽(图1)。它最初被应用于予测未来。两千多年来有关它的解释几经变化,因而我们不可能完全理解它。初读此书,你可能会发笑,但你不能不敬佩在人类早期历史上创造出如此奇迹的人。  相似文献   

13.
神话与科学     
何江胜 《学海》2001,(5):149-152
神话是人类形象思维的产物,涉及自然世界和人的主体世界,用形象的方式解释自然,表现人生,反映真实.科学依赖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以客观世界及其种种现象为研究对象,解释和探讨客观规律.两者都是人类生存有益的建造物,都在力图构建人类理想的客体和主体世界.  相似文献   

14.
作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艺术不仅仅是人类情感表达的物化形式,更是人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它记录着人类智慧的发展,表征着本真人性的哲思.人类艺术的审美历程,正是伴随着人类对自身的不断发现、对生存的不断探索而不断演进的.  相似文献   

15.
轮回观念是世界宗教中普遍流行的观念之一,集中体现了人类在探索宇宙、自然和人生的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和解释世界的范式。轮回观念在人类思想史上实际上经过了三次不同的逻辑转换。第一,在确定自然和人类、主体和客体、身心对立的基础上,对死亡恐惧的意识成为轮回观念的逻辑起点。第二,实体和自性构成了轮回观念的逻辑内涵。第三,轮回观念超出自身,扩展到宗教、非宗教学领域,涉及本质、现象、本原、因果、神性、属性等逻辑概念,并具有伦理学和解释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卑,现代汉语辞典解释为:轻视自己,认为不如别人。心理学上是指在和别人比较时,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心理上的缺陷。世界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自卑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自于自卑的克服与超越。日本心理学  相似文献   

17.
耶稣的眼睛     
桂志文 《天风》2013,(11):37-37
眼睛就像针孔摄像头,因为有了她,世界都在我们眼里;因为有了她,我们也会“赤裸”在别人世界。这扇窗帮助了我们,也暴露了我们,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以为自己仅仅是世界的观光者,其实别人早己从我们这扇窗户里看到了屋内的风景,那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意念等。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保守你心。  相似文献   

18.
哲学既要研究生的问题,也要研究死的问题,生和死的问题是每一民族的哲学所必须直面而无法回避的。所谓“人生”既包括“生”的方面,亦涵摄“死”的方面。从客观上讲,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人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而在主观上,人又都企盼能够实现生命价值之永恒,超越死亡,取得真正的不朽。生命事实上的有限暂时和价值的无限永恒这对矛盾,始终贯穿于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不同民族的哲人对死亡超越的方式,因生存环境、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回答。在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中,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9.
读者心声     
我是边疆的一名大学生,自结识贵刊以来,我一直把“她”当作我的一位朋友,一位循循善诱的好师长。她给人以启迪,开发人的智力、增强思维分析能力,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帮助。每读完一期,都有较大的收获,总感到意犹未尽。我为能有这样的一位良师益友而高兴。读友:樊旭骏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学院阅览室看到一本《思维与智慧》杂志,我先是漫不经心地从书架上拿到手中,翻看,从看目录时的惊讶到抱着杂志时产生的一种忘却一切的痴情。这个过程使我产生出运动员被授予世界金牌似的幸福感、满足感。我很爱看《思维与智慧》这本杂志。某部炮兵…  相似文献   

20.
论团结问题     
团结是维系共同体稳定的重要纽带,任何社会都不同程度地重视团结问题。然而,团结却成了21世纪的最大问题。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似乎在理论上忽视了这一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伦理学的视角对团结何以成为问题、团结是基于友爱还是理性以及人类团结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没有全人类的团结,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是一种乌托邦的理想,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团结,既需要富有智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团结起来,更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