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遗传论、精神动力论、学习论、特质论、社会文化及认知一情感系统理论为基础。利用系统科学中的系统论观点,对人格理论进行系统发展观分析。该观点将人格看作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它包括外部系统和内部系统两部分。外部系统即外环境系统,内部系统则分为个体心理系统和个体行为系统,其核心是个体心理系统,它由认识系统、情意系统、自我系统及需要系统构成。人格的形成是内外两个系统相互作用、循环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邦格(Bunge)在他的本体论研究中,不仅表述了他的现实主义立场(就亚里士多德赋予现实主义这个术语的含义和传统的含义而言),而且表述了他的系统论观点。就系统论而言,它所涉及的是近三十年以来,关于系统的一般理论所主张的一种崭新的世界观。根据这种世界观,作为一般认识和科学认识对象的现实,并不是由孤立的事物或原子构成的,现实的构成多少具有偶然性的成分,现实不仅向人们展现了它的宏观性质,而且也展现了它的系统性。组成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不但相互发生作用,而且也同环境发生作用。因此,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加以保留而从《纯粹理性批判》中排除的观点,被邦格重新引入本体论中。但是  相似文献   

3.
民族精神的发展与民族凝聚力的重构阮纪正民族精神是整个民族文化的灵魂和升华,是贯穿于整个民族文化之中的“主心骨”,而民族文化则是民族精神的对象化。民族凝聚力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功能和结果。它体现了该民族成员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相互之间结合上的协调性和整合性。同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一样,民族凝聚力也是一个历史范畴。特定的民族凝聚力,总是同该民族某个时期特定的经济、社会和精神诸方面的性质联系在一起的。传统凝聚力的因素,到了现代社会有可能变成离散力的根源。例如人们常说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群体本位”的,这种群体取向“有利于”民族凝聚力。在我看来,这一说法虽不无道理,但须结合具体背景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成立。同样,对那种认为现代商品社会里所谓“个体本位”的精神会妨碍社会群体凝聚力的观点也应作具体的分析。我们社会现阶段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现代化必然引起社会目标的变换、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和社会关系的重组。而我们真正的民族精神、也就集中表现在这全面性的改革变换和重组重构之中。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具有“个体自觉”传统的。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并不在于人是否具有伦理道德的自觉,而是传统自然经济和宗法社会把人的“个体自觉”纳  相似文献   

4.
用系统论方法研究民族心理,把民族心理看作一个结构——系统,首先应该搞清楚这个结构——系统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这些因素是怎样排列的?它们相互关系的性质如何?实际上,这都是有紧密联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化资本是布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成为衡量一个社会个体或群体的文化情况的评鉴体系。不同的社会群体所占有的文化资本不一样,因为不同的场域,所具有的禀性也各不相同。杜尚的思维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文化资本下的意识形态,但这种意识形态常常被妖魔化。而杜尚的相关问题在国内艺术教育领域内并未得到深挖,因此,通过对他相关的生平进行研究,他的创作思维与其所处阶级和文化资本间的关系更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其他的科学家很早就认识到了创造力对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尽管如此,创造力仍旧是科学研究中许许多多最被忽视的课题之一.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五点特别重要.第一,传统的观点坚信创造力——通常被称为“天才”——是遗传的,没有任何东西能使人成为有创造性的人,他们确信人要么生来就赋有天才的  相似文献   

7.
刘全复在《江海学刊》1983年第1期发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系统探索》一文,试图运用系统论的原理,来探讨如何科学地表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问题。作者用系统论的观点,阐明了社会系统在宇宙总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要素、结构、功能和系统。指出,人类社会历史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它的基本要素是人,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为了正确理解当代中国诸上层建筑领域——法、政治、道德等建设的任务和目标,必须首先从社会现实的观点去把握中国社会的特定性质和时代变迁。主观意识的观点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应当"和"外部反思",而社会现实的观点则要求把诸上层领域的本质性归结为特定的社会现实,归结为具有独特社会-历史规定的"实在主体"。社会现实的观点首先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学说相联系。从真正现实的观点来看,"市民社会"以原子个人(由一千多年的基督教统治所造成)为前提;与此不同,迄今为止的中国社会乃是区别于"市民社会"的"伦理社会",而且其现代变迁并不趋向于造就原子个人一途,因而并不归结为与政治国家相分离的市民社会。在此意义上可以说,不存在原子个人乃是理解中国社会的钥匙,而中国社会转型的可能性正在于它成为市民社会的不可能性。唯有立足于社会现实的观点,才可能真正把握中国社会的实体性内容及其现代变迁,才可能正确地揭示其诸上层领域建设的现实基础和客观定向。  相似文献   

9.
道德自律是一种高级的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在个体人格上的典型表现,是个体对社会共同生活经验中的善恶观点的独立辨识与自我约束的统一.它的基础是道德需要的发生与发展.道德需要是个体需要,是道德个体承担道德使命的动机来源.而道德需要又是存在于价值运动个体化的全过程中.由于价值运动个体化在性质、水平、方向等方面受制于社会经济关系,这使得社会个体的道德需要不可能在社会规模上获得完全的一致性.其中,最典型的是两个相反方向的个体化现象: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  相似文献   

10.
实践不仅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且也是全部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自然物质不是社会的实体,社会实体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然——人——社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存在体。以自然为基础的人类的社会实践,在人类历史范围内具有本原的性质。实践的本质是物质的,它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是物质世界的一种特殊的现实。所以实践本体论对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不但不构成分离与对立,而且是关于它的最深刻、最具体、最彻底的表述。  相似文献   

11.
我们用系统观点考察乾卦,不难发现它是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和开放性诸特点。 (一) 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若干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具有整体性特点。乾卦是由六爻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言之,以同一动物——龙的六种状态和六种空间位置为基本元素,结合而成的完整系统。初九,“潜龙”,“潜”,潜藏,指龙的状态;龙,水陆空三栖动物,潜龙,潜藏于水中,处在空间的最低层。九二,“见龙在田”,“见”即现。显现、显  相似文献   

12.
在创面修复过程中γδT细胞起重要作用,它们之间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论是很好的研究方法,整体性、动态化、最优化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系统论方法的基本原则.本文以系统论的观点分析创面修复过程中γδT细胞的作用,对系统论方法在创面修复过程中γδT细胞作用研究中的应用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价值引导·实践体验·感情建构:德育方法论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方法论是关于德育方法的理论.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中,传统的灌输法失去了其合法性.面对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价值澄清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关怀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都提出了各自的应答方法.由于它们的理论基础不同,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其方法功能仅关注某一方面,所以它们的德育方法论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所面对的现实道德冲突问题.以系统论为研究视角,科学阐明价值引导、实践体验、感情建构方法的理论基础,并论证其整合的可能性与合法性,把现代德育方法进行系统整合连接,构建价值引导、实践体验、感情建构的方法论整体系统是当代德育方法论发展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4.
试论孔子及孔门弟子所构成的社会亚文化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孔子及孔门弟子所构成的社会亚文化群赵志坚李栋柱群体生活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生存本能的外在体现,社会群体是人类普遍的存在形态,人类所独有的灿烂文化也具有超个体性,它只有在群体、社会中才能留存。社会群体间之所以彼此各异,千差万别,正是因为它们各自具有...  相似文献   

15.
在 2 0世纪 2 0年代 ,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Bertalanfy)提出了机体系统理论 ,强调生命现象是不能用机械观点来揭示其规律的 ,而只能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或系统来加以考察 ,贝氏于 1937年首次明确提出了一般系统论的原理。其同时代的生理学家坎农 (Cannon)于 192 9~ 1932年提出稳态概念 ,心理学家柯勒 (Kohler)于 192 4年提出的完型(Gestalt)概念 ,都可看作是系统论的思潮。贝氏认为一般系统的任务是要找到不同系统、不同学科之间的共同语言和共同术语。我们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把一般系统论理解为关于任意系统研…  相似文献   

16.
在知识增长速度高于理解并以适当方法处理它们的速度的科技进步时代,编写教科书和学习参考书已成为一件极其复杂和担风险的事情。一本教材还没等出版,其内容和观点表达方式对大学生来说就往往已经陈旧,这种事情绝非偶然。把教科书看成是作者回顾以往的科学,又环顾反映当今科学研究情况的事实和观点,把其中站得住脚的真理加以概述而成的东西,要克服这种传统观点远不是简单事。  相似文献   

17.
关于情绪发生心理机制的需要—预期假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系统论观点看,迄今关于情绪发生机制的大最研究可归为生物—化学、解剖—生理、心理和社会—心理四个层次,它们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本文拟在心理层次上,对我国关于情绪发生机制的需要关系理论予以修正,提出需要—预期假说,以冀更好地揭示规律、指导实践。我国心理学界一般认为,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个体时,个体对它与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知评价,从而产生相应的情绪:符合需要产生肯定情绪;反之产生否定情绪。主观需要  相似文献   

18.
社会认同是个体对属于某特定社会群体的意识, 以及这种意识对个体情绪、情感的价值与意义。当前, 社交网站已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改变了传统社会认同的环境。主要体现在扩展社交范围、促进信息交换、提供表达舞台、允许隐私设置和提供多重选择这五个方面。社交网站在个体社会认同的建构、表达、管理、重构和建立归属感等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研究仍需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实践应用上做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9.
生产决定科学的观点,不仅与科学史的事实不完全符合,而且也违反系统论思想。按照系统论的观点,一个系统一经形成并独立于它的母体(环境)后,它虽然不可避免地要与外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的观点看自然化的科学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导论 最近,对科学哲学自然化的讨论不怎么关心科学实践的社会本质,它们所注重的是,利用认知科学的成果来解释科学。我要证明,这种探讨有缺陷。这是因为,第一,它们采用了我所谓的认知个体主义,第二,科学实践的社会性是不可化简的。认知个体主义即这样一个命题:自主的认知个体的说明,能对所有的认知活动作出圆满的解释。认知个体主义与方法论个体主义有着一定的联系,因为认知个体主义者把个体作为他们的解释理论的分析单位,不过认知个体主义是一种更为狭隘的主张,它与社会科学哲学家所说的心理主义更为相似。按照它的观点,可以用根据自主的个体内在的心理机制所能描述的东西来定义什么是认知的。相对于这种观点,我将提出一种有关科学知识的社会本质的模型,该模型选出了几种理解“社会的”这个词的方式,任何一个较为完备的有关科学实践的模型中肯定都会有这几种方式。我的主张吸收了科学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但相对于伍尔伽和拉图尔(1980)、拉图尔本人(1987)以及柯林斯(1985)所提出的“构造主义的”观点和科学哲学家们最熟悉的爱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