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反语认知的神经-心理机制研究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语是指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语句表达本意的修辞形式.从脑损伤者和神经发展异常者(包括精神分裂症和孤独症患者)角度,介绍了反语认知神经心理机制的研究,评述了现有研究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张萌  张积家 《心理科学》2007,30(4):912-914
反语是指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语句表达本意的修辞形式。从脑损伤者和神经发展异常者(包括精神分裂症和孤独症患者)角度,介绍了反语认知神经心理机制的研究,评述了现有研究并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张萌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06,38(2):197-206
以态度、话语含义和语言现象探测为测量指标,探讨语调对6~10岁儿童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1)6~10岁是儿童反语认知能力迅速提高的时期,这不仅表现在儿童对说话人态度和话语含义的理解上,还表现在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上。但是儿童在反语认知的不同方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6岁儿童已能初步理解反语中说话人的态度和话语的含义,但还不能正确解释反语现象;直至10岁,儿童解释反语现象的能力仍在发展之中。(2)语调(中性语调和强调语调)影响儿童对他人态度和话语含义的理解,在强调语调下,儿童能更好地理解说话人的态度和话语的含义;但语调不影响儿童对语言现象的解释。(3)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反语批评和反语恭维)认知水平不同,6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态度判断、话语含义判断和语言现象解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8岁和10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态度判断和话语含义判断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语言现象解释上存在显著差异。与反语恭维相比,8岁和10岁儿童能更好地解释反语批评  相似文献   

4.
通过考察儿童反语理解的发展趋势及错误类型发现:(1)6岁儿童已能初步理解反语讲话者的态度和话语含义,但直至10岁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能力仍在发展中。(2)6~10岁儿童主要的错误类型是把反语解释为"真诚话语",理解水平越低,该倾向越明显;理解水平越高,则越倾向于把反语解释为"谎话(或欺骗)"。  相似文献   

5.
近30年来, 心理理论一直是认知发展领域关键而充满挑战的研究主题, 儿童理解他人错误信念的能力是心理理论发展的标志。诱导反应范式(elicited-response tasks)的研究结果表明4岁时儿童获得心理理论, 但是自发反应范式(spontaneous-response tasks)的研究结果表明婴儿15个月大时就已经具备心理理论。自发反应范式(spontaneous-response task) 是近些年来心理理论研究领域发展起来的研究范式。针对幼儿能通过自发反应范式却不能通过诱导反应范式这一问题, 已有三种相关的理论解释:早期能力掩盖说、内隐知识解释论和观点追踪解释论。未来心理理论研究应注意将自发反应范式运用于特殊儿童, 并进一步验证和研究心理理论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6.
他人期望类型对6~10岁儿童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积家  张萌 《心理学报》2005,37(6):767-775
以态度、话语含义和语言现象探测为指标,探讨他人期望类型对6~10岁儿童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⑴他人期望类型(内隐和外显)影响儿童对他人态度和话语含义的探测,但不影响语言现象探测;⑵儿童在反语认知不同方面表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6岁儿童已具备初步的反语认知能力,开始能够理解反语中说话者的态度和话语含义,但还不能正确解释反语现象。直至10岁,儿童对反语现象的解释能力仍在发展中。⑶儿童对不同类型反语认知水平不同。6岁儿童对两类反语的解释不存在显著差异,8岁和10岁儿童对两类反语解释均存在显著差异。与反语恭维比,8岁和10岁儿童能更好地解释反语批评。  相似文献   

7.
关于儿童心理洞察力发展的研究开始于80年代初期,心理学家将个体认识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系统性知识结构统称为个体的“心态理论”(theoryofmind)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包含着人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如思想、信念、愿望、意图、情感等,各因素间里逻辑性联系,该模式为人的行为提供一种因果性解释机制。“心态理论”模式的发展对儿童社会认知、适应性行为以及元认知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该研究涉及许多具体方面,本文主要提及下述几方面的研究:儿童早期对情绪的理解、儿童早期对伪误言行的理解以及儿童孤独症的表现等。大部分研究发现,3—4岁是儿童早期心理洞察力发展的重要年龄。  相似文献   

8.
5~8岁儿童对模糊信息具有多重解释的理解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彦  苏彦捷 《心理科学》2007,30(1):158-161
参照Carpendale和Chandler的实验范式,研究儿童对于“人们可能对同样信息给出不同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解,考察5~8岁儿童的解释性心理理论的发展。结果表明,5岁儿童不能理解心理过程的解释性,认为同样的信息只有一种合理的解释。从6岁开始,儿童才认识到,模糊信息可以有多种解释,但6、7岁时的这种理解并不完善,成绩随着任务要求而变化。8岁儿童才有比较稳定的解释性心理理论。  相似文献   

9.
试论儿童装扮游戏与心理理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郭力平  张晔 《心理科学》2002,25(2):228-230
近年来,儿童对心理的理解成为了认知发展,尤其是社会认知发展的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研究者在诸如儿童对感知、思维、情绪、愿望以及信念的理解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成果卓著。儿童对于此种心理的理解通常被称为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理由是:第一,心理状态是理论概念,其存在得不到证实。我们是拥有了关于心理状态的理论,并将其归咎于自己及其他人的。第二,关于心理的知识具有理论的基本形式和要求(详见Wellman,1990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儿童理解误信念的心理机制假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儿童心理理论是近20年来发展心理学研究热点,对其研究主要是在误信念实验范式之下进行的。儿童理解误信念的心理机制问题是误信念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提出了儿童如何理解误信念的几个重要假设,包括:元表征假设、事实掩盖假设、心理理论机制假设、计算资源假设。此文综述了这些假设,以期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1.
幼儿心理理论与情绪理解发展及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研究采用横断设计,以北京市某幼儿园大、中、小班共98名幼儿为被试,通过对其心理理论、情绪理解及语言能力的测试,考察幼儿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的发展状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的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在3~5岁期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5岁的时候大多数的幼儿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的能力,4岁是幼儿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2)幼儿的心理理论和情绪理解的相关显著,即使在控制了语言和年龄的影响后,心理理论能力仍然和情绪理解能力在总体上相关显著;(3)在排除了语言和年龄的影响后,对他人错误信念的理解能力和情绪观点采择能力的相关也仍然显著。  相似文献   

12.
心理理论的发展对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通过元分析的方法,表明执行功能能够有效预测个体心理理论的发展水平(r=0.37,p0.001),且具有跨文化和跨人群的稳定性;同时,在个体的毕生发展中,执行功能均与心理理论存在显著相关,证明了执行功能的表达说;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Q1=411.75,p10.001,df1=90;Q2=219.49,p20.001,df2=50),心理理论的发展会受到执行功能不同成分的影响:0~3岁时抑制控制起关键作用;3~12岁时,心理理论受到抑制控制和灵活转换的共同影响;青春期阶段,灵活转换的作用明显;而到了成年期,抑制控制与灵活转换均会对心理理论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抑制性控制在幼儿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中的作用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将执行功能任务和心理理论任务中的共同成分——抑制性控制区分为3个不同的难度水平,从而构成心理理论任务(错误信念)的3个变式A1、A2、A3和执行功能任务(白天/黑夜)的3个变式B1、B2、B3。实验1以48名4岁幼儿为被试,探讨对两类任务中各自的3个变式所包含的抑制性控制的难度区分的适当性,结果表明幼儿在两类任务中各自的3个变式上的正确率差异显著,说明其抑制性控制的确表现出了高、中、低3个不同的难度水平;实验2根据实验1所设计的两类任务,以144名3~6岁幼儿为被试,探讨了不同抑制性控制的难度水平在幼儿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的相关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抑制性控制的难度水平是影响幼儿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的相关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Theories of communication often assume that communication has a single, essential form or telos, the culmination of a one-track developmental process where precursors eventually give rise to the real thing. At one time, this essence of communication was identified with linguistic competence, whereas now it is largely defined in terms of "Theory of Mind." But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with "Theory of Mind" is the very problem it pretend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other minds."That problem, as formulated, is insoluble, even with the aid of theory or innate modules. In this article, we reject the superficial depth psychology of "Theory of Mind" in favour of a breadth psychology based on context.  相似文献   

15.
执行功能紊乱理论(Theory of Executive Dysfunction)、弱的中央统合理论(Weak Central Coherence theory)和心理理论假说(The Theory of Mind Hypothesis)是解释孤独症认知障碍的三种重要理论。本文着重通过回顾以往的实验研究来探讨三种理论的产生、发展及前进的方向, 以及三大理论之间的关系。三者可能从不同侧面诠释了孤独症认知障碍的机制, 如何综合起来更好地揭示孤独症的认知障碍和病理机制, 尚需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同时更多地考虑不同认知因素的交互影响以及研究的生态学效度, 可能是进一步研究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What cognitive mechanisms underlie Theory of Mind? Some infer domain-specific Theory of Mind cognition based the pattern of children diagnosed with autism failing the False Belief test but passing the False Photograph test. However, we argue that the False Belief test entails various task demands the False Photograph task does not, including the necessity to represent a higher-order representation (a metarepresentation), thus confounding the inference of domain-specificity. Instead, a general difficulty that affects representations of metarepresentations might account for the seeming domain-specific failure. Here we find that False-Belief failing False-Photograph passing children fail the Meta Photograph test, a new photograph-domain test that requires subjects to represent a metarepresentation. We conclude that people who fail the False Belief test but pass the False Photograph test do not necessarily have a content-specific Theory of Mind deficit. Instead, the general ability to represent representations and metarepresentations might underlie Theory of Mind.  相似文献   

17.
心理理论指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是一种毕生发展的能力。但之前的研究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上存在一些缺陷。本文介绍了一种新范式——矩阵博弈(matrix game),对利用其研究心理理论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同时指出了两者相结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证证据。未来研究可利用矩阵博弈来研究更广年龄范围人群心理理论的发展轨迹,并借助fMRI等技术来测查矩阵博弈中心理理论推理的脑机制。  相似文献   

18.
Jason Megill  Jon Cogburn 《Ratio》2005,18(3):306-316
We argue that A. Damasio's (1994 ) 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 can explain why humans don’t generally suffer from the frame problem, arguably the greatest obstacle facing the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Mind. This involves showing how humans with damaged emotional centers are best understood as actually suffering from the frame problem. We are then able to show that, paradoxically, these results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Mind, and in addition call into question the very distinction between easy and hard problems in the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mind.  相似文献   

19.
桑标  席居哲  左志宏  Wu Wei 《心理科学》2011,34(3):581-587
本研究探讨了心理弹性儿童与缺乏心理弹性儿童心理理论的差异及其心理弹性发展意蕴。对523名从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中小学生利用多信源汇聚操作甄别法,通过逆境/压力综合评定与心理社会发展功能综合评定,甄别出心理弹性儿童99人和缺乏心理弹性儿童176人。对全部被试施测12类心理理论任务。在控制了阅读能力、性别和年龄所进行的多元协方差分析(MANCOVA)结果发现:心理弹性儿童在心理理论得分总体上显著高于缺乏心理弹性儿童;对12类任务分别进行协方差分析(ANCOVA)表明,两组儿童心理理论得分显著性差异主要体现在诸如假装、讽刺、说服、双重欺骗、误解等5类任务上,白谎任务上组间差异临界显著,其余任务组间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显著性水平。以年龄和性别为控制变量所进行的偏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心理理论与心理社会发展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最后较详细讨论了心理理论对心理弹性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Book Information Functions in Mind: A Theory of Intentional Content. Functions in Mind: A Theory of Intentional Content Carolyn Pric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001 vi + 263 Hardback £35 By Carolyn Price. Clarendon Press. Oxford. Pp. vi + 263. Hardback:£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