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论医学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作为中国古代便形成的通俗唯物主义哲学,在指导社会及科技发展过程中,始终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历代医学先贤,无不对"易"有着深刻的理解."不知易,不足为大医"之论也始终是历代医者所遵循的至理名言.的确如此,人类社会的发展,无不体现在"变"的过程之中,传统哲学"易"的形成及发展,不仅本身是变的展示,而且对变化之道进行了精确的阐述,而祖国医学的形成及发展正是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之下产生并逐步发展完善的.因而,"易"对传统医学而言,是根,是本,是原动力.  相似文献   

2.
道教医学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在中华传统医学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为宗教与科学互动的产物,道教医学在与传统医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步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医学体系。历代精通医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与《周易》的关系,历代有“医《易》同源”、“医源于《易》”、“医先于《易》”诸论。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辨析,认为中医学的实践起源与理论滥觞远早于《周易》,并为《周易》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医学基础;中医学与《周易》哲学思想同源于华夏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感悟及由此产生的原始思维与认知方法,如天人相应、阴阳、常变等观念,并且均可上溯于巫史文化;《黄帝内经》是古代阴阳哲理最完整、系统的体现;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受到《周易》理论的深刻影响与规范,汉以后尤甚。中医学既应用古代哲学概念说明医学问题,又在医学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古代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阿尔伯特·琼森认为,医学伦理学作为一门医学人文学科发展历史很短暂,但作为临床的实践要求和学术思考对象,其历史却源远流长。在医学伦理学发展历史中始终贯穿着礼节、规范和社会职责三个主题,但在不同历史时期,三者呈现出不同的内容特性及偏重。生命伦理学是医学伦理学的延续和扩展。研究医学道德的发展和医学伦理学史,应当从医学活动发生的现实情景和由医生、患者与公众围绕医学活动所形成的社会共同体对医学的认知出发,而不能只停留在对已有道德观念和伦理思想的哲学分析和理论推导中。  相似文献   

5.
科学医学与中医都是不同传统的医学,两者作为一种传统,具有平等的地位,都有内在的结构标准。作为以理性为主要特征的科学医学,它在社会中获得的权威,并不是真正的自由社会中的医学。自由社会中的医学,应是给予人们自由选择不同医学的权利,而在理性社会中的自由,只是给人们接近理性"西方人"的自由,传统医学的发展,在科学医学的优势中并没有体现社会的自由向度。在自由社会中,不论是科学医学还是传统医学都能充分体现医学其实践的本质特性。  相似文献   

6.
管理哲学中的“人”的范畴指的是管理中的人本身,即“管理人”。“管理人”是对管理中各个层次的人及人的各个方面的最一般的概括。在管理哲学的诸范畴中,“人”的范畴处于中心地位。首先,从管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在管理学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人”始终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我们可以说,每一种管理理论,都是对人的一定看法而提出来的,各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而其最早的具有影响的是道文化 ,它是推动中国优秀文化发展的中流砥柱。道文化博大精深 ,它包括天文、地理、数学、化学、政治、哲学、医学、养生学、环境学、音乐等等 ,它无所不包 ,无所不涵。我们伟大的始祖老子的《道德经》充满了辩证观点 ,阐明了事物对立的双方矛盾转化的契机 ,以及顺应自然的规律法则。这些客观规律谁违背谁就受到惩罚。无为而无不为更加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彻底的“无为”思想境界 ,才能达到更有效的“无不为”。这些思想对当今社会的精神文明有着积极的意义。一、历代道…  相似文献   

8.
创新发展微创医学新体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 创新体系的内容1 1 微创医学体系微创 ,为“尽可能小的、少的损伤” ,从哲学意义上讲 ,在技术上其是在一定条件下的一个相对概念 ,有前提、具有暂时性 ,并受制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程度 ;然而在理念上 ,努力创造条件、不断追求“尽可能小”的损伤则是永恒的。微创医学体系 ,属于临床综合医学 ;学问性质是以微创理念和微创人文思想为指导、“以病人为主体”、以微创技术为核心手段、以相对独立器官 (微观 )和人与医学 (宏观 )为对象、以完全外科、内科和各种传统医学为基础 ,辅以人文、心理学以及所有对患者有益的手段和方法 ,“善待人…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在评价孔子时说:“自生民以来圣者不一矣,尽生民之所知而知无不至,乃以集大成而为大成,未有如孔子者也。”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自孔子以来圣者不一矣,尽生民之所知而知无不至,乃以集大成而为大成,未有如王子者也。”我认为,这对王夫之不能不说是一个恰当的评价。王夫之的思想(包括哲学思想)是中国封建时代思想的集大成者,这已成为思想史界的共识。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尤其具有“大成”气象,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对中国封建时代哲学的终结。 王夫之哲学的这种“大成”气象,是与历代尤其是同时代其他哲学思想家相比较而言的,其特征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0.
作为国内人文社会医学研究的权威专业期刊,《医学与哲学》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医学哲学与医学人文学科的研究与发展,为了进一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增进学术交流与沟通,更好地推进医学研究、医学教育、医学实践以及医疗保健事业,《医学与哲学》编辑部历经一年多筹备的医学哲学网站(http://www.yizhe.org)现已正式启用,网站主要分为五大板块:新闻动态、精彩文章、文献检索、在线期刊及论坛。在“新闻动态”中将及时报道国内国外医学哲学、医学人文学研究的学术新闻和研究动态,增进学术互动。“精彩文章”栏目将根据《医学与哲学》现有…  相似文献   

11.
医乃仁术:中国医学职业伦理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中国古代医学道德具有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医学史上著名的“医乃仁术”的命题,充分体现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医学技术是“生生之具、活人之术”,而且也表达了中国古代医生的道德信念,即通过行医施药来实现仁爱爱人。济世救人的理想。中国传统医学十分重视医学的伦理价值,“医乃仁术”被普遍信奉为职业伦理原则。然而,尽管历代医家也提出过一些医学伦理准则和规范,但并未形成一个类似于西方医学史上“希波克拉底誓词”那样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公认的誓言和准则。“医乃仁术”的普遍原则更多的是体现在强调医…  相似文献   

12.
一、序言儒教哲学的最大特征在于把握“万物皆变”,认为宇宙和社会万事万物没有不变易的,一刻也不会停留在原状上,这是最古老的经典《易经版复强调的道理。因此,古人对处在无限变化过程中的“未来”,出于好奇,产生了疑惧心与敬畏感,其结果想象出卜筮。占卦伴随着对未来的想象与奇特的好奇心而产生。《易经》的出现在于满足这种想象、好奇心及疑惧心。但是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和文明的开拓,《易经》发展为具有深奥道理和高尚品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以“万物皆变”的道理为前提盛行的卜筮中就包含这种朕兆。朕兆的内容有:第一,要顺应…  相似文献   

13.
《医学与哲学》2 0 0 0年 4期转载《上海中医药杂志》1999年 5期发表蔡定芳先生《变亦变 ,不变亦变———论中医学发展大势》(下称“变” ,以下引文凡未加脚注者均引自本文 )以“科学的形态”之“变”作为评判、取代中医的想法和做法 ,是值得商榷的。1 以史为鉴 西化之“变”应反思随着近代大工业的出现和现代还原性方法和技术的迅猛发展 ,使医学科学向着直观化的高度精密的微观世界发展。同时 ,也为中医增添了精确的实证技术手段和准确快捷的应急方法。它为中医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条件。然而 ,“变”却忽视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  相似文献   

14.
道教与中国传统医学关系素为密切,“古之修道者莫不兼修医术”“医道通仙道”“十道九医”“道有四分医”等等流行说法,无不反映出道教“尚医”“重医”的历史传统。净明道作为道教的一大派别,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于沿袭传统道、医关系的同时,融入自己的“净明忠孝”理念及道法道术,构建了特色比较鲜明的道医文化。探讨净明道的道医文化,可以从一个新的层面认识、把握净明道的宗教性格与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周易》作为中国古老的哲学著作,涵育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学术,同时也从思维的深层影响着现代世界哲学与社会的发展。《周易》之所以对中国乃至世界具有如此神奇的魅力,在于它本身蕴含着的“动”的思辨和“变”的真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可以从这古老的哲学著作中寻求解释、寻找智慧、寻找到达彼岸的道路。《周易》把世界上千变万化、复杂纷纭的事物抽象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故《系辞》称“一阴一阳之谓道”同时,《易》伴随“阴”“阳”而产生的“动”“变”又寓于时位(时间和空间)的变通中。《周易》昭示于人们的,要“变通趣时”亦即说这种变动又要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乃指在时空交变之中,既要执常御变,又要御变求常,这便成为管理之学的不二法门。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又有自身的历史过程。当它发展到  相似文献   

16.
西医——中医挥之不去的他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西医的论证是医学哲学与医学史研究的热点问题。后现代哲学可以为理解两种医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运用后现代哲学中的“他者”观念回顾了中西医之间张力的演变,指出在整个过程中“中医”未能摆脱“西医”作为“他者”的注视。并从后现代医学的角度对这种张力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易传》根据以阳阳哲学为核心的《易》道来观察解释政治领域的问题,形成了一种追求社会整体和谐的政治思想。这种政治思想受到历代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的重视,用于拨乱反正,克服由君主专制体制所造成的危机,变无序为有序,化冲突为和谐,对中国二千多年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道教医学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从其发生和发展来看,它肇端于秦汉,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在唐宋发展至鼎盛,是我国医学中的瑰宝。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道教医学,它显示出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一、人物同源论是道教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道教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以其人生哲学和宇宙论为基础的。在道教学者看来,人与宇宙天地万物共同源于“”,“”者,“气”也,或称“无极”。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至理篇》中明确指出:“夫人在气中,气在人中。自天地至于万物,无不须气以生者也。”陈传说:“两仪即太极也,太极即无极也。两仪未判,鸿濛…  相似文献   

19.
卦变说探微     
《周易》是一部讲变化的书。《易传》所谓“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即是说《易经》六十四卦本身是处于随时变动之中的状态。“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正是这种爻变而成卦象之变的基本思维,引导人们不断地寻求变化之道,并逐渐形成逻辑的理论体系,从而产生了卦变之说。虽然说卦变者言人人殊,但却都遵循一定的体例。历代言卦变者,主要…  相似文献   

20.
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和近10个多月的筹划,《医学与哲学》由月刊改为半月刊的上半月首刊“人文社会医学版”,今天正式与读者见面了。其实,《医学与哲学》自1980年创刊以来,一直是以弘扬人文社会医学为己任的。医学哲学、医学方法论与认识论、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中医哲学研究、医学人文关怀等栏目,始终是医学哲学的重要内容,并且为此发表了许多有创见的文章。但是,由于创刊时的历史背景及其他原因,《医学与哲学》还承担了催生其他一些学科发展与繁荣的任务,同时以极大的注意力关注医学总体发展态势的研究,关注医学高新技术发展与应用中伦理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