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正《弟子规》的第一部分"入则孝",它用什么开篇呢?是"父母呼,应勿缓"。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句式呢?大家细细琢磨,里面充满着奥秘。"父母呼,应勿缓",它用"呼"和"应"来开篇。我们知道,人的生命是由什么开篇的呢?请问,小孩子刚生下来,是先吸了一口气呢,还是先呼了一口气?答案在一个词里面,呼吸。先呼一口气,再吸一口气。所以,《弟子规》开始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呼"跟生命刚一开始的这个"呼"是同一  相似文献   

2.
宋非 《中国道教》2004,(1):54-54
中华书局出版的道书《天仙金丹心法》(简称《心法》),书中的秘文,纯属道家“三口不谈,六耳不闻”的秘诀。现将吐纳秘诀中的“两呼两吸法”浅说一二。《心法》第九起火章中的“论风”①说:“呼吸为火,呼吸中之呼吸则为风。但呼吸微矣,于呼吸之中求呼吸,是微而又微者也。然亦有法在,请细论之:夫呼吸心气,一呼不可即吸,再呼一次,为时半倍于前呼;一吸不可即呼,再吸一次,为时半倍于前吸。他气皆然。自得火中有风,风动火旺之道。又火有火穴,前之呼吸,宜入火穴而化火,不可错入于风门;风有风门,呼吸中之呼吸,宜归风门而变风,不可错归于火穴。辨得真,…  相似文献   

3.
在澳大利亚南部有一个农场,主人是位农学博士,农场是他父亲的父亲创办的,他继承了祖父的遗训,一直专心经营着这片只有100公顷的土地,遗训的核心是:实行土地轮作制,不得无度耕种。他父亲临终时把他叫到床前说:土地有它自然的尺度,任何时候都不能超越这个尺度,无休止地索取,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相似文献   

4.
《佛教文化》1996,(4):30-31
从佛教的立场来讨论《楞严》,很久以前就有一个预言流传着。硕言《楞严经》在所有佛经中最后流传到中国的。而当佛法衰微时,它又是最先失传的。这是寓言.或是神话,站区不去管它。但在西风东渐以后,学术界的~股疑古风气.恰与外国人处心积虑来破坏中国文化的意向相呼《楞严》与其他几部著名的佛经,如《圆觉经》、《大乘起信论》等,使最先受到怀疑。民国初年,有人指出《楞严》是一部伪经。不过还只是说它是伪托佛说,对于真理内容,却没有轻议。可是近年有些新时代的佛学研究者.竟干脆认为得严是一种真常唯心论的学说,和印度的一种…  相似文献   

5.
有一种说法,说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于他有一个智障的儿子。因为他的获奖作品《个人的体验》就直接来自他和儿子相处的经验和痛苦的思索。如果没有残疾的儿子,自然就没有这部小说,他也就不见得会享有广泛的声誉。对于大江健三郎来说,1963年无疑是他人生中重要的年份,在这一年,他的长子出世了。这原本该是一件喜事,却从此给这位28岁的青年作家蒙上了浓重的阴影。  相似文献   

6.
《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里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篮球运动员,曾经拥有几百万美金,可是由于不善理财,他的钱很快就用光了,他只能在一个洗车店干着最低报酬的活儿。可是由于拒绝在擦车时摘下冠军戒指.他又被洗车店解雇了。这名篮球运动员起诉洗车店,诉说工作的艰辛和人们的歧视,他还说那枚戒指是他惟一剩下的荣耀,如果把它拿走,他就会崩溃,但是法院并不支持他的请求。  相似文献   

7.
我们翻开梵二大公会议文献,详细阅读,就会发现王个目标:适应时代、教制改革、合一运动(普世教会),这三个目标中,前两个都与适应社会有关。在耶稣传播福音时,就做到了与社会相适应,他来是为了拯救普世,教会就是他拯救普世的圣事和工具。就大公性而言,因为他的使命和性质,是不受文化、政治、经济体制的限制。《教会牧职宪章》中说:“教会的使命和性质是传播福音,分施救恩。”教会就应适应社会和人民的需要。在宗徒时代,保禄宗徒就是我们适应社会的典范,在《格林多前书》第九章第十九至二十二节说:‘俄原是自由的,不属于任何…  相似文献   

8.
在澳大利亚南部有一个农场,主人是位农学博士,农场是他父亲的父亲创办的,他继承了祖父的遗训,一直专心经营着这片只有100公顷的土地,遗训的核心是:实行土地轮作制,不得无度耕种。他父亲临终时把他叫到床前说:土地有它自然的尺度,任何时候都不能超越这个尺度,无休止地索取,就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相似文献   

9.
让我们轻轻地翻开《现代汉语词典》第634页,就会看到上面有一条叫“刻舟求剑”的成语,说的是:“楚国有一个人……。”其实,这位楚人当时正与他人结伴周游列国。在涉江之前,他还翻越了巍峨秀丽的南岳衡山。在衡山上,这位楚人见一樵夫往长在悬崖边的一棵树上系一条...  相似文献   

10.
习惯被拒绝     
他是一个年轻有为的老总,刚刚三十九岁,就有亿万身家,更难得的是,他是白手起家,没有任何背景。 在一个商务会议休息间隙,我非常好奇地请教这位老总,为什么能够从白手起家干到现在的亿万富翁。他笑了笑说:“只是因为我很早就‘习惯被拒绝’。”  相似文献   

11.
戒躁求静     
《郁离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晋郑之间的地方有一个性情十分暴躁的人,他射靶子,射不中靶心,就把靶子的中心捣碎,他下围棋败了就把棋子咬碎。人们劝告他说:“这不是靶心和棋子的过错,你为什么不认真想一想,问题到底在哪里呢?”他听不进去,最后因脾气暴躁而死亡。  相似文献   

12.
耶稣的祈祷     
《中国天主教》2008,(2):6-7
当我们在福音中读到耶稣的行实时,会发觉在他的生活中,祈祷占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虽然,我们知道耶稣出外传教时,将自己全部交出来,让群众尽量的接触他:人们包围他,向他求恩惠,消耗他的时间、体力,经上记载说他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谷3:2)但是,就在这种忘我的生活里,耶稣却从没有忽略过祈祷这件事。相反的,他将生活中的这些事,以祈祷作开始,也以祈祷来完成,同时,更透过祈祷来贯串全部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缴纳殿税     
他们来到葛法翁时,收殿税的人来到伯多禄跟前说:“你们的师傅不纳殿税吗?”伯多禄说:“自然纳的。”他一进到屋里,耶稣就先对他说:“西满,你以为怎样?地上的君王向谁征收关说或丁税呢?向自己的儿子,或是外人?”伯多禄说“向外人。”耶稣对他说:“所以儿子是免税的了。但是为避免使他们疑怪,你往海边去垂钓,拿钓上来的第一条鱼,开了它的口,就会找到一块‘斯塔特’。拿去交结他们,当做我和你的殿税。”(玛17:24—27)缴纳殿税  相似文献   

14.
一次分享福传经验时,一位在堂区主持慕道的热心老教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他的慕道班里有一个年轻的慕道者经过长时间的慕道学习,已懂了不少教会道理,信仰也一天天地不断成熟。忽然,有一天年轻人向这位教友请教:“我怎样才能看见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呢?” 老教友送给他一本圣经说:“基督在《圣经》里,只要你静下来用心去看。”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年轻人又对他说:“您说的很对,基督是在《圣经》里,不过我还想看得更清楚些。”教友便邀请他:“你和我一同去参与弥撒吧!基督就在弥撒中,只要你去很投入地用心灵去看。”弥撒结束…  相似文献   

15.
古人相信桃能驱鬼避邪,所以常在门前设置一些桃木制作的物品作为装饰。先秦时期已有在门前设立桃人的习俗。《战国策·齐策三》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又见《史记·孟尝君列传》、《说苑·正谏》):说战国时期,齐国公子孟尝君想到秦国去游说,数千人前来劝阻,希望他不要前往,因为会有生命危险,但孟尝君执意要去。能言善辩的苏秦也来劝阻。孟尝君说:“人间的事我全都知道了,不用你说。我不了解的只是鬼神方面的事了。”苏秦说:“我来自然不会谈人间的事,我就是来跟您谈鬼神之事的。我来的时候经过淄河,看见一个土偶跟一个桃梗…  相似文献   

16.
刘研 《美与时代》2014,(5):73-74
郭熙的《林泉高致》集中体现了基于儒学的绘画美学思想。其中以绘画“四可”来提高人格的境界;阐释山水画的创作过程,在自然中真正地理解、感受和把握山水变化的美;在“三远”说中表达画家对于生命境界的追求以及心灵安顿的寻求。《林泉高致》不仅是对山水绘画的总结,更具有美学和文化上的重要意义,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7.
宗志 《法音》2009,(11):19-25
一、虚云老和尚的教门经历 1、由教而入佛法之正途 虚老自幼就具善根.17岁.就在家中与他的二位妻子及从侄说佛法,20岁出家,从28岁起修苦行,此时的他如《年谱》中所说:  相似文献   

18.
被誉为伊斯兰文化艺术领域里一颗璀璨明珠的阿拉伯书法,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经驰名遐迩了。它的形成与影响不仅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一页。《古兰经》首次下降的经文就说:“你应当宣读,你的主是最尊严的,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教人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96∶3-5)先知穆罕默德(约公元570-632年)接受主命,在传教过程中时刻不忘培养和传授读写知识。他曾经命令在“白德尔战役”中被俘的每一个有文化的士兵以教会十个穆斯林能读会写作为对其恢复自由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 各位朵斯提:赛俩目! 《古兰经》中说:“你应当按照天命而遵循正路,与你一起悔过的人,也当遵循正路”。(11:112) 真主在上述经文里呼唤穆圣,命令他按照主命而遵循正路,即遵行伊斯兰教正道。因为圣人遵循正路了,圣门第子和众教生就会以其为榜样,而趋于正道。据经载,自《古兰经》第11章呼德章中这节经文颁降后,穆圣就紧张地履行功修,没见过他有笑容。当圣门第子对他说:  相似文献   

20.
天恩溯笔———《旧约导读》马玉田编译引言《大学》上说:“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当一个人在查考他目前的情况时,他一定不会忘记或忽略他昨天曾是什么样子。他之所以有今天,实在与昨天的种种分不开。不错,昨天是过去了,但必定给他留下了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