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话主义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 作为一种异军突起的现代哲学思潮,对话主义(dialogicalism)可以区分为狭义的对话主义与广义的对话主义.  相似文献   

2.
最好的比较哲学不仅是(狭义上的或描述性含义上的)比较.根据近来在《两条通往智慧之路?--论中国哲学和分析哲学传统》这一文集中提出的三种看法,它(即创造性的比较哲学)应当致力于"整合"、"挑战"或"探求真理".  相似文献   

3.
郭沂 《哲学动态》2012,(1):47-54
正哲学是文明的核心,故而哲学的对话才是文明之间的深层理解。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哲学界同西方学术界的交流基本上局限在汉学界,而绝大多数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哲学十分隔膜。在这种情况下,中  相似文献   

4.
刘精忠 《世界宗教研究》2011,(2):127-137,194
马丁·布伯的宗教哲学建构深受犹太教哈西德主义神秘范式的影响。后者近代从被动的律法主义向积极的信仰主义倾向创新与转换意义重大。通过脱胎于哈西德主义神秘范式之上的"我—你"对话哲学,布伯的宗教存在主义哲学不仅从信仰向度上实现了对传统西方哲学认识论的超越,同时也在对人之"生活世界"的强调中,实现了积极行动意义上的宗教普世主义关怀。与此同时,这一哲学建构本身的内在理路亦体现了现代犹太思想哲学化重构过程中与生俱来的悖论性。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在哲学视域下的性别问题,推进性别哲学各种思想和观点的对话,由全国妇女/性别学科发展网络主办,东北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哲学系承办的第四届性别哲学的对话学术研讨会于  相似文献   

6.
哲学研究中的分析方法几乎为所有哲学家不时运用,但没有人始终运用它。它是这样一种方法:它始于问题和疑问,试图找到答案或解决疑问。人们要为所提出的答案和疑问的解决途径进行理性论证,而分析方法则使理性论证准备就绪。这种方法可以用于与来自任何方面、学科或传统的在任何层次上的思想交锋。这种方法引发论证,而在思想开放的情况下运用它则造成对话。而就其最佳状态而言,对话产生相互理解、新颖见解、对以往哲学家的同情态度以及(有时)真正的思想创新。但是,在开启对话之前,  相似文献   

7.
分析的哲学与对话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想了解一位哲学教授究竟偏爱分析哲学还是大陆哲学,最容易的方法是看看他书架上的图书杂志。如果他有相当多的黑格尔和海德格尔的著作以及关于他们的著作,而没有戴维森和罗尔斯的书,那他也许情愿被描绘成偏爱大陆哲学的,至少不愿意被说成是偏爱分析哲学的。如果他的书桌上堆满了写有大量标记的抽印本,都是选自《哲学杂志》、《哲学季刊》和《哲学评论》等期刊的文章,那么他便可以被当作分析哲学家的典型。  相似文献   

8.
肖建华 《世界哲学》2007,(4):107-112
德国古典哲学终结之后,哲学转向现代形态。“知识形而上学”是近代哲学转向现代哲学的逻辑主线。近代知识论企图为“知识”建立一个绝对可靠的基础,现代分析哲学、诠释学虽然否定了知识论的这种妄想,但他们仍企图通过语言和诠释为知识找寻一种深层的根据;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主义则在知识异化形态下引发了对人的存在及其意义的追问,其实质是追问知识的价值问题。这一逻辑转换召示了哲学对科学知识更全面、更合理地把握和理解,召示了哲学向时代敞开。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7,(4):156-162
一种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将使我们发现,如果说传统西方哲学是从"理本主义"出发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是以"情本主义"为其依据。这种有别于"理本主义"的"情本主义"可谓是一以贯之地体现在中国哲学的各个领域。在人生观上,它使中国古人更多地把大爱无疆的"圣贤",而非穷究真理的"智者"作为自己的人生最高理想。在道德观上,它使中国古人更多地以一种"以情释德"方式,而非以一种"以理释德"方式理解道德良善。在宗教观上,它使中国古人更多地通过"天亲合一",而非"神理合一"步向终极性的神圣。穷本而追源,这种有别于理本主义的情本主义之所以可能,是以一种特有的中国式的身心观为其根本的故端。如果说传统西方哲学立足于一种"身心二分"的身心观的话,那么,传统中国哲学则使自己奠基于一种"身心一体"的身心观之上。换言之,正是这种不同于"身心二分"的"身心一体",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人之所以重情、尊情,之所以以情为本的真正隐秘。  相似文献   

10.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史以来首次采取了一项跨部门哲学战略,这一战略旨在为支持人文和社会科学部的重点学科哲学的计划确定制度框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会员国和广大机构合作伙伴密切合作,特别是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哲学日以来,哲学领域的活动不断开展,因而这一战略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李存山 《现代哲学》2002,3(1):69-73
面对各种挑战,儒家哲学的现代转型问题仍需要作切实的严肃的思考。儒学已不可能恢复其历史上的“独尊”地位,但它要恢复其活力,成为现代社会多元哲学中的“一元”,就必须完成其现代转型,成为一种现代的“合乎理性的完备性学说”.承担起“人类各种价值的总协调”这一哲学使命。新儒学需要与其他学说进行积极的对话和良性的互动,不仅在“正德”方面突出其价值,而且在“利用”(经济)、“厚生”(生活)、“致知”(科学)和“立制”(政治)等方面与其他学说逐渐达成“重叠的共识”。人类在21世纪将更加提升“交往理性”,更加重视“正德”.儒学在2l世纪将彰显其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二十年来的西方历史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访海登·怀特 (Hayden White)伊娃 :我们能谈论叙述主义历史哲学 ,但很难说有这么一种理论的应用。例如 ,我们可以设想 ,福柯或勒华拉杜里等人所说的一些与心态史学(mentalite)范式相关的历史学家有这种倾向 ,但没有哪个人写出了直接基于叙述主义历史哲学的史学著作。怀特 :是的 ,但是关于历史的叙事概念是一种分析的结果 ,而不是一种规定。它并不规定应该如何写作 ,也不像一些研究小说的文学评论家那样告诉别人怎样来写小说。历史作为叙事的理论不是规则 ,我的意思是 ,它是反思的和分析的 ,它关注实践 ,是一种实践中的反思。就叙事而言 ,…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哲学范式在历史上经历了从古典范式、近代范式到现代范式的转型,“哲学范式转型”意味着哲学重心的转移和透视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根本的变迁。20世纪上半叶,可以称为传统哲学范式向现代转型的最初阶段。应当说,传统哲学范式的转型是与历史事件分不开的。传统哲学范式向现代的转型得益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有两个基本的转型路向:首先表现为由意识形态向学术资源或知识形态的转型。这种转型突出地表现为现代新儒学对传统儒学范式进行了新的思考和变革,确立了它的现代形态。其次是为传统哲学范式向现代的转型做了准备,表现在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清理,并以新的哲学思想(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整体框架给以全面审视。20世纪初的传统哲学范式的转型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自此以后,传统哲学从语言表述到问题视阈,从内容到方法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燕连福 《世界哲学》2009,(3):156-160
张再林先生在其《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一书中,从身体的视角对中国古代哲学做了一种崭新的阐释。这种阐释之所以必要,就在于从意识哲学的视角不可能揭示出中国哲学的真正面目;这种阐释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中国古代哲学在宇宙观、宗教观、伦理学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彻底的“身本主义”特质;这种阐释给我们的当代启示,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不是“隐身于世界”而是“挺身于世界”的哲学,其为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种“身道合一”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对话与阐释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正在广泛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并进而使这一哲学走向多样性以至多元化,文本的客观性以及哲学自身的立场于是成了疑问。因此,怎样对话,如何阐释,就成为不能也不应回避的问题。2005年6月23—26日,由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编辑部、《哲学动态》编辑部共同主办,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二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以“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题,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维度”、“文本研究与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对话与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分论题展开了讨论。下面一组文章就是本次会议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16.
对话与阐释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共同关注的问题,正在广泛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并进而使这一哲学走向多样性以至多元化,文本的客观性以及哲学自身的立场于是成了疑问。因此,怎样对话,如何阐释,就成为不能也不应回避的问题。2005年6月23—26日,由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编辑部、《哲学动态》编辑部共同主办,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二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以“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题,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维度”、“文本研究与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哲学对话与建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三个分论题展开了讨论。下面一组文章就是本次会议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17.
2004年8月,大连理工大学德国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以"技术伦理与技术评估"为主题举办了为期10天的讲习班.主讲者是德国著名技术哲学家、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胡必希(Christoph Hubig)先生.借此机会,我们邀请胡必希先生、正在中国访问的柏林工业大学哲学系教授波塞尔(Hans Poser)先生以及大连理工大学的王前教授就德国技术哲学发展的分期、主要代表人物、技术哲学的前景等问题进行了对话与讨论.本文根据对话记录整理而成.  相似文献   

18.
王皖强 《学海》2001,(2):108-114
斯克拉顿的政治哲学深受黑格尔法哲学的影响.斯克拉顿对权威、秩序、传统、财产、制度等保守主义核心理论预设的阐述和强调,继承了柏克以来保守主义的基本观点,抨击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把怀疑主义的传统保守主义带入现代.  相似文献   

19.
赵林 《世界哲学》2016,(1):115-124
当基督教脱离犹太教母体、开始在希腊-拉丁世界中传播时,如何处理新兴的基督教信仰与具有深厚思想传统的希腊哲学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基督教护教士们面前的一个理论难题。在初期教会中,诺斯替主义表现出了一种"急性希腊化"的做法,即试图将基督教信仰改造成一种玄奥的二元论哲学。与这种异端做法不同,正统教会在对待上述关系时表现出了两种态度:或者用基督教信仰来统摄希腊哲学,或者用基督教信仰来拒斥希腊哲学。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态度,都在有意或无意之中把希腊哲学、尤其是具有神秘色彩的柏拉图主义融入到基督教信仰中,从而形成了最初的神学理论。从这种意义上说,在希腊-拉丁世界的基督教化这个表象背后,隐蔽着一个更加深刻的思想转化过程,这就是基督教信仰(以及教会体制)的希腊化与拉丁化。  相似文献   

20.
牟博 《世界哲学》2003,(3):40-44
中国哲学与西方分析哲学(或分析传统的西方哲学)一直被认为是彼此遥远、无关乃至对立的。两种传统中都有很多人将对方传统的哲学实践视为仅仅具有边缘价值。 本专栏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哲学传统和西方分析哲学传统的比较分析来讨论哲学方法论问题,并由此研究中国哲学传统和西方分析哲学传统这两种具有特色的主要哲学传统如何能够相互学习、以互补方式携手共建共同的哲学事业(特别是在看问题的角度、指南性方法和工具性方法这些方面)。为此,我们择选了最近出版的、以上述目的为其主旨的专题文集《两条通往智慧之路?——中国哲学与分析哲学传统》(Bo Mou ed.,Two Roads to Wisdom?Chinese and Ana-lytic Philosophical Traditions,Chicago,USA:Open Court Publishing Company,2001)中直接讨论哲学方法论问题的若干文章陆续加以发表。出于篇幅上的考虑,除了戴维森的短文(该文集序言)之外,对这些文章都做了节译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