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小学1、3、5年级共399名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追踪测查, 使用交叉滞后模型检验小学低、中、高年级儿童词汇知识与阅读理解的关系。在控制了语音意识、语素意识、一般认知能力和自回归效应之后, 结果发现:在小学低年级, 词汇知识与阅读理解之间未发现显著的纵向预测关系; 在中年级, 词汇知识和阅读理解存在显著的双向预测关系; 在高年级, T1的阅读理解能够显著预测T2的词汇知识, 而T1的词汇知识对T2阅读理解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表明词汇知识与阅读理解的关系在小学不同年级段存在不同的模式, 这一发现支持了阅读发展阶段论, 并对阅读三角理论进行了一定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基于交叉滞后结构的追踪模型对于揭示变量间纵向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也为因果关系的验证奠定了基础。交叉滞后面板模型在一定条件下可转换为其他形式的模型,如何选择适当的模型是重要的议题。研究对各模型进行概述,并从模型结构、预设轨迹、时间点要求等方面进行比较,最后通过一个实例说明如何选择适当的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模型在变量关系的判断上可能给出很不同的结果,实际运用中应当有模型选择和模型比较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以幼儿创造性人格倾向教师评定问卷、儿童气质教师评定问卷作为研究工具,对287名3岁和4岁组幼儿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研究,考察幼儿气质与创造性人格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幼儿气质与其创造性人格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发展,幼儿气质对其创造性人格有显著影响。幼儿的情绪性、活动性、反应性及专注性均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其创造性人格,而幼儿的社会抑制性则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其创造性人格。  相似文献   

4.
善良人格是一个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人格心理学主题。为了探究善良人格的结构和内涵,研究基于人格词汇学假设,通过开放式和半开放式问卷调查,经由意义分善良; 善良人格; 人格结构; 中国人析和初测保留了85个善良人格词汇; 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揭示了中国人的善良人格是一个包括诚信友善、利他奉献、宽容和善、重情重义的二阶四因子结构。信度和效度分析表明,编制的善良人格问卷的信、效度良好,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使用父母心理控制问卷和教师评定的学校适应量表对503名小学儿童进行三次测查,考察父亲/母亲心理控制与儿童学校适应的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和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随年龄增长,儿童学校适应越来越好,女生的学校适应好于男生,父母对儿童的心理控制逐渐减少;母亲对儿童的心理控制水平显著高于父亲,父亲对男生的心理控制水平显著高于对女生的控制;(2)父亲/母亲心理控制均与儿童学校适应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同时性和继时性负相关;(3)潜变量交叉滞后分析的结果显示,父亲/母亲心理控制与儿童学校适应之间的动态关系表现为两种不同的作用模式:母亲心理控制与儿童学校适应在T1、T2两个时间点上存在相互的负向预测作用,父亲心理控制与儿童学校适应之间则存在循环作用,即T1儿童学校适应显著负向预测T2父亲心理控制,T2父亲心理控制显著负向预测T3儿童学校适应。  相似文献   

6.
采用问卷法和追踪设计,通过交叉滞后回归分析,考察初中三年期间698名青少年的友谊关系质量与社交焦虑的相互影响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发现,初二到初三期间,青少年友谊关系质量的喜爱-满意维度显著负向预测社交焦虑;初中三年期间,青少年社交焦虑显著负向预测友谊关系质量的喜爱-满意维度;但友谊关系质量的冲突维度与社交焦虑的相互预测作用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青少年友谊关系的喜爱-满意维度与其社交焦虑之间存在相互影响,而且该相互作用存在一定程度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7.
选取六年间完成三次追踪调查的621名青少年及其父母数据,采用交叉滞后分析,探讨了三者间抑郁情绪的相互预测关系。结果发现:T1、T2母亲抑郁情绪分别可以预测T2、T3男性青少年抑郁情绪,T1男性青少年抑郁情绪、T2女性青少年抑郁情绪分别可以预测T2、T3父亲抑郁情绪,T1、T2父亲抑郁情绪对T2、T3母亲抑郁情绪具有显著预测作用。青少年及其父母三者间的抑郁情绪存在一定程度的动态循环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考察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发展与内在作用机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研究选取369名青少年(高中生260名,大学生109名),分别在学生入学一月及一年后两次跟踪测查青少年的心理弹性以及包括青少年对自我言语能力、数学能力、学校一般情况、体能、外貌、与异性关系、与同性关系、与父母关系、诚实可信赖度、情绪稳定性和一般自我概念等因子的自我评价概念状况。结果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弹性总体状况一年后显著增强(F(1, 366) = 16.35, p < .01, ηp2 = .04)。心理弹性与自我概念各因子交叉滞后分析表明,自我概念总分及青少年对自身外貌、体能、与同性关系、与异性关系的评价等四个因子能够分别预测一年后的心理弹性。研究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弹性及积极心理健康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采用交叉滞后设计,以父母心理控制问卷和儿童显在焦虑量表为研究工具,对北京市13所中学1419名初一学生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追踪测查,探讨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焦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年间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焦虑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焦虑的关系基本符合互惠效应模型,且相比于父母效应,儿童效应更稳定,表现为:初一的青少年焦虑能显著正向预测初二的父母心理控制,同时,初二的青少年焦虑也能显著正向预测初三的父母心理控制;但只有初二的父母心理控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初三的青少年焦虑;(3)父母心理控制和青少年焦虑的互惠效应模型不存在显著的儿童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善良人格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及其内在心理机制,研究采用实验法,将192名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风险情境中,并完成善良人格问卷、自我控制问卷和网络利他行为任务。结果表明:(1)善良人格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2)自我控制在善良人格与网络利他之间起中介作用;(3)情境风险在善良人格与网络利他行为之间的直接路径以及自我控制中介效应的后半路径起调节作用。因此,善良人格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作用,该结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周斌  刘俊升  桑标 《心理科学》2005,28(5):1266-1268
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对124名三年级儿童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追踪,旨在探讨书法训练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通过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比较发现:(1)在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等十三个个性特质上,时间的主效应极其显著;(2)在兴奋性、恃强性、敢为性特质上,书法练习的主效应显著;(3)在兴奋性、聪慧性、恃强性、轻松性和自律性特质上,时间与书法练习的交互作用显著。研究表明,书法练习对儿童个性的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发展级联(developmental cascades)近年来已成为发展心理学追踪研究中一种重要的理论视角。其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诸多发展特征不断产生级联效应的过程,某个时间点上个体特征的发展状况会对该特征的后续发展产生影响,并影响其他领域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个体的整个发展进程。在发展级联的理论观点基础上形成的相关方法学模型,为探究发展系统中多个因素之间的纵向关联提供了方法学依据与指导。本文介绍了发展级联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主要观点以及相关的方法学问题,并对其在实证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14.
梁一鸣  杨璐溪  席居哲  刘正奎 《心理学报》2022,54(10):1206-1215
借助交叉滞后网络的分析方法,探讨睡眠问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系统中与其他症状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以经历舟曲泥石流的1460名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在灾后3, 15和27个月对其PTSD症状进行测量。交叉滞后网络分析结果显示:3到15个月时的睡眠问题的发出预期影响最高;而15到27个月时与他人疏离和线索引发生理反应的发出预期影响最高。结果表明了睡眠问题对PTSD症状影响的时间特异性,并为儿童青少年的PTSD干预方案和诊断模式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5.
    
The Internet has been building a new context, in which adolescents and young people complete their academic tasks, do their work, engage in social interaction, and even conduct anonymous identity experimentation. Therefore, it becomes very significant to assess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online, and to relate it to well‐being.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n well‐being of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perceived online and the regulatory role in this relationship of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perceived in daily life. A total of 1,727 students from junior and senior high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were surveyed using th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in General scale, th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in the Online World scale, and the Index of Well‐Being, Index of General Affect scale. The mean age of the adolescent sample was 17.47 years (ranging from 12.50 to 25.42 year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both need satisfaction perceived online and that perceived in daily life positively predicte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in daily life qualifi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perceived online and well‐being. In particular, students who perceived higher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in daily life were found to benefit from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perceived online, but students with low 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perceived in daily life did not. We suggest that people who perceive lower basic need satisfaction in daily life are more likely to use the Internet for socioaffective regulation and to consider cyberspace as a new world. Thus, need satisfaction perceived online may not transform into “real” happiness.  相似文献   

16.
在以实务为基础的研究上进行灵性多元观点的内容分析。对临床工作者进行焦点访谈,研究显示面对患者的死亡与未知的恐惧、患者的身心灵整合与情绪变化、家属的心理支持与情绪处理等,都会无意间增加临床工作者的压力困境。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临床工作者认为灵性需求应该具备有意义的信念;临床工作者面对正负向情绪,透过修复自我的价值观与经验复制的分享,来协助家属适应与度过哀伤期;临床工作者并非仅是让患者得以善终,还必须着重改善照护质量。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