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环境×基因×环境(E×G×E)研究设计, 以637名青少年为被试, 考察了负性生活事件、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和父母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影响。结果发现: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早期抑郁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且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和父亲积极教养行为在其中起调节作用, 但该调节作用仅存在于男青少年群体中:在携带Val/Val基因型的男青少年中, 当父亲积极教养行为水平较低时, 青少年的抑郁水平随负性生活事件的增多而显著上升, 当父亲积极教养行为水平较高时, 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无显著预测作用; 在携带Met等位基因的男青少年中, 上述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伴随着对单基因研究局限性的认识及对"遗传率缺失"的探索,越来越多的研究强调考察抑郁的多基因遗传机制的重要性。本研究对1052名汉族青少年(12.31±0.37, 50.2%女生)进行一年的追踪,采用多基因累加得分研究范式考察多巴胺系统基因与母亲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抑郁的纵向影响及其作用模式。结果发现:(1)多基因累加得分和母亲消极教养正向预测青少年抑郁风险;(2)控制早期抑郁后,多基因累加得分与母亲积极、消极教养交互影响青少年抑郁,在低积极/高消极教养环境中,相比多基因累加得分较低的青少年,多基因累加得分较高的青少年抑郁水平更高;但是在高积极/低消极教养环境中,不同多基因累加得分的青少年抑郁水平无差异。该交互作用模式符合"素质-压力"模型。研究结果为抑郁的多基因遗传基础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3.
抑郁的发生具有重要的遗传学基础。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是抑郁的重要候选基因位点。目前有关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抑郁关系的研究主要采用单基因设计、单基因-环境设计以及多基因-环境设计。有资料显示负性情绪偏向及其相关脑区可能在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抑郁间起中介作用, 但具体机制仍有待探究。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考察被试的种族、年龄和性别等因素对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抑郁关系的调节作用, 并通过采用多基因-环境设计, 综合运用积极与消极环境指标等措施深入考察负性情绪偏向和相关脑区在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抑郁间的作用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4.
田相娟  曹衍淼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20,52(12):1407-1420
累积压力假说与匹配-不匹配假说均可解释远端和近端逆境对个体抑郁的影响, 但鲜有研究考察遗传基因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和DNA分型技术, 对970名青少年进行间隔3年的追踪调查。分别以母亲消极教养、同伴侵害为远端和近端压力指标, FKBP5基因多位点累加得分为遗传指标, 考察三者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及性别差异。结果发现, 在男青少年中, E × E × G显著。当累加得分较高、同伴侵害水平较高时, 母亲消极教养显著负向预测抑郁, 符合匹配-不匹配假说; 累加得分较低时, E × E不显著, 但倾向于以累积压力假说的方式发挥作用。女青少年中, E × E × G不显著。研究结果提示, 在男青少年中, 累积压力假说与匹配-不匹配假说均可阐明抑郁的发生机制, 分别适用于携带不同FKBP5基因多位点累加得分的个体。  相似文献   

5.
CHRM2基因rs1824024多态性与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美萍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10,42(8):853-861
运用问卷法与DNA分型技术,以127名高和低抑郁组初中生为被试,考察CHRM2基因rs1824024多态性与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关系,重点探讨负性生活事件、青少年性别与年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CHRM2基因rs1824024多态性与女青少年的抑郁边缘显著关联,T等位基因携带者患高抑郁的风险较低,但该位点与男青少年的抑郁无关;在那些经历低水平负性生活事件的青少年中,T等位基因携带者患高抑郁的可能性边缘显著低于GG型基因携带者;rs1824024多态性与年级对青少年早期抑郁无显著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抑郁具有复杂的多基因遗传基础,然而既有研究大多采用单基因以及单基因-环境交互设计(G×E)考察抑郁的遗传机制。以757名男青少年为被试(初次测评时Mage=11.32岁,SD=0.49岁),采用多基因-环境交互(G×G×E)设计,本研究考察了MAOA(monoamine oxidase A,单胺氧化酶A)基因T941G多态性、COMT(catechol-O-methyltransferase,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同伴侵害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影响。结果显示,MAOA基因T941G多态性与同伴侵害交互作用于青少年抑郁,同伴侵害仅显著正向预测G等位基因(而非T等位基因)青少年抑郁。而且,MAOA基因T941G多态性与同伴侵害的交互作用受到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的调节,上述交互作用仅存在于COMT Met等位基因而非Val/Val基因型携带者中。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的产生与个体差异存在多基因与环境间的复杂交互机制。  相似文献   

7.
以"不同易感性模型"为理论基础,1323名青少年为被试(初次测评时M=11.31岁;SD=0.49),考察了5-HTR1A基因rs6295多态性与父母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交互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当父母积极教养行为水平较高时,携带CC基因型的女青少年抑郁水平显著低于G等位基因携带者,当父母积极教养行为水平较低时,携带不同基因型的女青少年的抑郁水平无显著差异,但rs6295多态性与父母教养行为对男青少年的抑郁无显著交互作用。此外,rs6295多态性对男女青少年早期抑郁均无显著主效应。研究结果提示,rs6295多态性与父母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早期抑郁的交互作用部分支持不同易感性模型观点,且存在性别差异,主要表现于女青少年群体中。本研究发现能够为基因-环境交互作用设计研究提供一定启示,同时亦能推进有关抑郁发生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基于素质-压力模型及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理论,研究考察了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内化问题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同伴依恋的调节作用。研究从武汉和商丘两所初中三个年级共选取800名初中生,采用问卷法对其负性生活事件、反刍思维、同伴依恋及抑郁和焦虑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年级、独生与否后,负性生活事件对初中生抑郁和焦虑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反刍思维能够在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和焦虑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3)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抑郁、焦虑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会受到同伴依恋的调节;(4)同伴依恋能够调节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之间的关系,但在负性生活事件与焦虑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研究结果揭示了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内化问题产生影响的心理机制,为引导青少年提升同伴依恋水平,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美萍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10,42(11):1073-1081
运用问卷法与DNA分型技术, 以153名高和低攻击组初中生为被试, 考察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与攻击行为的关系, 重点探讨性别与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rs6267多态性与男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发生显著关联, T等位基因显著降低了男青少年攻击行为发生的概率, 但该位点与女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无关; rs6267多态性与负性生活事件存在交互作用的趋势, 在那些经历高水平负性生活事件的青少年中, GG型基因携带者发生攻击行为的概率高于T等位基因携带者。  相似文献   

10.
以1048名汉族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和基因分型技术,综合运用传统回归分析和新兴的再参数化回归分析,考察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模式及其性别差异。结果发现,COMT基因与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交互预测青少年抑郁,具体表现为,在低同伴接纳或高同伴拒绝环境中,携带ValVal基因型的青少年抑郁水平高于Met等位基因携带者;在高同伴接纳或低同伴拒绝环境中,携带ValVal基因型的青少年抑郁水平低于Met等位基因携带者。此外,COMT基因与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的交互作用与男生抑郁的关联更加密切。结果显示,COMT基因与同伴关系的交互效应为不同易感性模型提供了证据,而且该基因×环境交互效应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张岚  范方  耿富磊 《心理科学》2013,36(2):395-400
以1021名高中生为被试,于震后18个月用儿童焦虑性情绪筛查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青少年自评生活事件量表等进行评估,探索震后继发的负性生活事件、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焦虑的影响。结果发现:震后18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焦虑问题仍较为严重;青少年的父亲、母亲过度保护和父亲关怀对震后焦虑问题有直接影响;负性生活事件对青少年焦虑影响显著,母亲过度保护和父亲自主性对这种关系调节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2.
多巴胺活性与攻击相关的脑功能活动呈倒U型关系。本研究对1044名汉族青少年(初次测评时M age=13.32±0.49岁,50.2%女生)的攻击行为进行间隔一年的两次测评,采用多基因累积分范式考察多巴胺系统的多基因功能积分与青少年攻击行为间的关系以及母亲消极教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多巴胺系统多基因累积分二次项与母亲消极教养交互影响两个时间点的青少年攻击行为:在较高母亲消极教养条件下,携带较多或较少低多巴胺活性相关等位基因的青少年表现出高水平的攻击行为,呈U型关系;在较低母亲消极教养条件下,多基因累积分二次项与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关系不显著。本研究为多巴胺系统基因的联合效应与母亲消极教养调节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基因作用机制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3.
抑郁的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G×E)机制已成为富有挑战性的前沿课题之一。然而,既有G×E研究大多关注遗传基因与不利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对忽视了积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以1025名青少年为被试,运用问卷法与 DNA分型技术,采用间隔3年的追踪设计(T1小学六年级—T2初中三年级),考察 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母亲支持性教养对青少年抑郁的交互作用以及性别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并同时采用新兴的探索性与验证性方法检验G×E交互作用的素质–压力假说与不同易感性假说。结果显示, MAOA基因rs6323多态性与母亲支持性教养行为交互作用于女青少年的抑郁,母亲支持性教养显著负向预测 GG 基因型女青少年的抑郁,但对 TT基因型女青少年抑郁的预测作用并不显著,该交互作用符合不同易感性假说。MAOA基因 rs6323多态性与母亲支持性教养对男青少年的抑郁无显著交互作用。本研究发现推进了抑郁遗传机制的研究,并为不同易感性假说提供新的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14.
诸多研究显示母亲积极教养能够促进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但是迄今对其内在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基因-环境-内表型-行为”模型, 采用问卷法和DNA分型技术, 对1082名青少年(初测年龄为12.32 ± 0.48岁, 50.3%女生)及其母亲进行为期2年的追踪研究, 考察共情在母亲积极教养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间的中介作用, 以及OXTR基因rs53576多态性对该中介机制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青少年认知共情(观点采择)在母亲积极教养和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而情绪共情(移情关心)的中介作用不显著; (2) OXTR基因对积极教养与亲社会行为间直接路径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3) OXTR基因能够调节“母亲积极教养-认知共情-亲社会行为”中介机制的前半路径, 并且显现出一种超显性的基因效应。在携带GG和AA基因型的青少年中, 母亲积极教养显著正向预测认知共情, 进而增加了其亲社会行为, 而在携带AG杂合子基因型的青少年中, 这一中介效应则不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从催产素受体基因多态性、共情能力和家庭教养等方面阐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机制及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5.
探讨神经质人格对青少年应激与抑郁症状的调节作用。采用自评的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大五人格问卷-神经质分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618名在校高中生进行了首次测查,随后每隔3个月对被试的抑郁症状和生活事件进行追踪测查,追踪时间为期一年,结果发现:与低神经质青少年相比,随着生活事件应激水平的升高,高神经质青少年的抑郁躯体症状与心理症状增长速度更快。结论:神经质人格在青少年生活事件应激和抑郁症状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邹吉林  周仁来 《心理科学》2013,36(4):1004-1008
情绪记忆及其增强效应存在广泛的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可能有其神经与遗传基础。近来的行为遗传学与神经遗传学证实人类ADRA2B基因缺失突变以及BDNF Val66Met基因的多态性与情绪记忆增强及其神经机制的个体差异相联系。本文重点介绍与人类情绪记忆相关的这两种基因,梳理了行为与神经遗传学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未来应关注更多候选基因,并重视多个脑区之间的交互作用;还应使用情绪面孔刺激探索BDNF Val66Met基因多态性对情绪记忆编码和提取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7.
5-HTTLPR与抑郁相关性的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俊先  陈杰  李新影 《心理科学》2012,35(1):226-232
摘 要 5-HTTLPR是5-羟色胺转运蛋白基因启动子区域上的多态性位点,对其转录效率具有调节作用。5-HTTLPR基因型与抑郁存在相关,但必须把二者的关系置于一个多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框架下考察。一方面,环境因素的作用不容忽视:S等位基因携带者暴露于负性生活事件时,表现出更多情绪问题,更易发生抑郁。另一方面,CYP2C9、BDNF等基因与5-HTTLPR有交互作用,共同影响抑郁的发生。此外,年龄、性别等因素会对研究结果造成混淆。未来研究应侧重于对机制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常远  齐冰 《应用心理学》2023,(4):309-316
本研究基于人际/系统模型和情绪级联模型,考察了负性生活事件与初中生自伤行为的关系,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反刍思维量表、自我伤害问卷、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对684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1)负性生活事件与自伤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反刍思维在负性生活事件与自伤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受到家庭亲密度的调节。研究结果为自伤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
王美萍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14,46(7):931-941
采用基因-环境设计, 以208名初中生为被试, 系统考察COMT基因rs6267多态性与青少年期亲子亲合与冲突的关系, 以及性别与父母教养行为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rs6267多态性对亲子关系无显著主效应, 但其与亲子亲合、母子情绪冲突的关联模式在男女青少年群体中相反; rs6267多态性与父母积极教养行为对亲子关系无显著交互作用, 但其与母亲消极教养行为对母子冲突具有交互作用趋势。  相似文献   

20.
基于抑郁的基因-环境研究范式,以301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负性生活事件、网络成瘾与大学生抑郁两两显著相关;(2)网络成瘾在负性生活事件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 5-HTR1A基因rs749098多态性在该中介模型的直接路径和中介后半段起调节效应,具体表现为,相比携带C/G和G/G基因型个体,C/C基因型个体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的负向预测更强,且携带C/C基因型的个体,即使是低水平的网络成瘾的都表现出更高的抑郁情况,而在高水平的网络成瘾的情况下三种基因型都表现出高水平的抑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