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该文对Braine提出的在推理心理学研究领域占居重要地位的“心理逻辑理论”做了综合述评。“心理逻辑理论”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构成“心理逻辑理论”基础的一组推理规则图式、将推理规则图式应用于推理过程的推理方案、实际应用意义。Braine认为他和他的同事于1984年设计并实施的以“自然推理系统”所含各推理规则为实验材料的实验结果支持该理论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2X2两因素(自变量分别为“心理模型数量”和不同“内容性质”)重复测量拉丁方实验方法,在范畴三段论推理题的内在结构为“形式正确”,且“推理者已经掌握相应的形式逻辑推理规则”的前提条件下,对西方学者提出的“心理模型”与中国学者提出的“推理题和推理者的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这两种理论模型再次进行了实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正确形式—正确内容”和“正确形式—错误内容”两种不同结构的推理题,若按照形式逻辑规则来判定推理者“对各推理题的结论能否从两个前提中推论出来的推论结果”是否正确,则有:(1)当推理题含有错误内容的情况下,即使该推理题只是由“一个心理模型”所构成,也会使推理者降低对其结论判定为“正确”的可能性;(2)当推理题是由正确内容所构成时,即使该推理题是由三个心理模型所构成,对其结论判定为“正确”的可能性也要比“单模型——错误内容”构成的推理题的可能性更高。由此得到的比较结论是:在本实验条件下,“推理题和推理者的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对实验结果所做的解释要比“心理模型”理论所做的解释更为贴切。  相似文献   

3.
自二十世纪60年代Edwards首次用实验研究人类推理是否遵循贝叶斯规则以来,国内外贝叶斯推理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困境:对影响贝叶斯推理的客体因素和主体因素研究未成体系,解释理论莫衷一是。未来的研究应该重新审视客体与主体的关系,系统整合和多角度分析影响贝叶斯推理的因素,尝试以三重加工心智模型解释人类贝叶斯推理行为,并对以往的解释理论进行融合,从而更好地揭示人类不确定性决策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笔者30年来在"人类推理心理学领域"的持续研究成果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1)探求什么因素会影响人类推理的实验研究;(2)国外推理心理学领域的著名理论与经典实验的介绍和评述研究;(3)"推理题与推理者的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的提出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两个实验对中国学者提出的“推理题与推理者的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和Evans提出的“双重加工理论”进行了实验比较研究。实验一通过两种评定方法对相应性质命题进行评定后所得实验结果表明Evans等(1983)有关“信念效应”研究中的“结论可信性”变量可以视为与胡竹菁等(1996)实验中的“内容正确性”变量是同一性质的变量; 实验二根据“形式正确性”和“内容正确性”两个自变量设计的推理实验结果与Evans等(1983)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但增加“内容熟悉性”这一自变量设计的推理实验结果表明“推理题与推理者的推理知识双重结构模型”比Evans提出的“双重加工理论”能更好地解释推理者对性质三段论的推理结果。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推理心理学研究中的“演绎”和“概率”两种实验范式设计对同一个班级的大学生参与者(实验一中N=57,实验二中N=43)进行先后两次有关条件推理的实验研究后,得出如下主要结果:(1)推理者在对不同的“纯形式条件命题本身的认可度”以及对由它们各自建构的同类型推理题的推理结果之间的作答反应模式之间的差异都很小且具有较高的一致性;(2)对由不同的“含具体内容的假言命题”本身的认可度之间以及由它们建构的同类型条件推理题的推理结果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性;(3)推理者对“演绎”和“概率”两种不同实验范式分别建构的内容近似的推进题进行推理时具有大致相同的作答反应趋势。由此可以推论推理者在“概率推理实验范式”中的作答或推理结果可以被视为只是对“演绎推理实验范式”的相应推理题给出“概率解”的心理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7.
为了区分推理学习是学习类别内部结构还是学习类别对应特征的规则,该研究使用眼动仪研究了22名大学生被试在类别学习过程中的眼动情况。被试被随机分为相等的两组,一组进行分类学习,另一组进行推理学习。实验分为学习、测试两阶段,在学习阶段被试三个连续单元的正确率为90%或者30个单元做完则结束学习,在测试阶段检验学习的效果。结果表明推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关注的是类别内部特征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类别对应特征的规则。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心理理论的研究领域中侧重从认知过程角度解释儿童理解误信念心理机制的理论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此文着重阐述:(1)事实掩盖假设及其认知抑制机制观点;(2)强调儿童在信念推理中经历反事实推理过程的适应性模型假设;(3)强调并分离出儿童愿望抑制和信念抑制的愿望-信念推理假设。它们从认知加工的不同角度进行了理论建构,将黑箱式的误信念理解过程外显化,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四卡片问题的困难原因及推理过程的实验研究。解决四卡片作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作业的抽象性、证实倾向、匹配倾向和对命题的错误表征;其推理过程的理论解释主要有语义规则观、具体知识经验观、心理模型的建构及实际推理图式理论。本文着重介绍了实际推理图式理论以及据此所做的迁移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通过比较推理内容与推理形式对毒品成瘾者推理成绩的影响,以探究影响毒品成瘾者能力成绩的主要内在机制。实验采用了2(四卡片形式vs选择项形式)×2(描述性规则vs社会契约规则)混合设计,以240名男性戒毒人员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在不同推理内容与不同推理形式下的条件推理作业成绩。结果发现:(1)就规则内容来看,描述性规则内容在选择项形式上的得分好于四卡片形式,社会契约规则内容在两种呈现形式下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2)就规则呈现形式来看,四卡片形式下的描述性规则得分显著地低于社会契约规则得分; 选择项形式下两类规则内容得分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毒品成瘾者的条件推理行为既受到推理内容的影响,也受到逻辑规则呈现形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概率的不同表征对贝叶斯推理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研究以贝叶斯推算、判断为实验任务,探讨了三种概率表征(百分比、自然频率、概率词)、三种概率规则认识水平对贝叶斯推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概率词表征的贝叶斯推算实质是判断过程。2)在三种概率表征中,频率表征更适合于正确完成贝叶斯推理,但存在学科背景的差异。3)贝叶斯推理使用的策略有正确规则、错误规则、命题知识、概率简捷式、直觉和个人意愿六种。4)贝叶斯判断的正确率高于贝叶斯推算,个体在贝叶斯判断上使用的正确规则多于贝叶斯推算过程。  相似文献   

12.
贝叶斯推理规则是人工智能领域和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数学家、逻辑学家与心理学家都对其做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关于人的思维方式是否遵循贝叶斯推理规则,目前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方面,古典的启迪概率主义者认为,概率理论是受过教育的人的基本常识,是思想的规律。Edwards(1968)最先用实验的方法测试人类的推理是否遵循贝叶斯定理,并认为,即使是“保守的”推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与贝叶斯定理计算得出的结论相吻合。然而另一方面。Kahneman和Tversky(1972)却认为,人们明显地不是保守贝叶斯主义,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遵循贝叶斯定理。古生物学者Gould(1992)持有更极端的看法,认为人们的大脑生来就不是遵循概率规则的。  相似文献   

13.
语篇阅读中高级目标推理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构主义理论和最小假设模型是有关推理研究的两个比较系统的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自然阅读过程中,读者会即时产生高级目标推理,而最小假设模型认为在自然阅读过程中,高级目标推理不会即时产生。该研究采用词汇判断和命名的方法,250ms和500ms两种延时程序,以较连贯的自然语篇为实验材料,对语篇阅读中的高级目标推理机制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发现,被试在阅读过程中即时产生了高级目标推理,这与建构主义理论的预测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
[按:本文是《儿童推理过程发展与教育实验研究总结报告》的一部分,它是三个分实验报告的综合和缩写.原报告四万多字,限于篇幅,我们删去了原报告中的“导言”、“构思”、“实验步骤”以及各分实验的“结果分析”等内容.]本实验不是“纯”类比推理的研究,也不涉及到所有的类比推理,它只是借助于其中一种常见的类比推理形式探索儿童推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进而摸索促进这种推理能力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我们设计的达套类比推理过程的实验是由三个分实验组成的,它们依次为:“配盘”、“挑盘”和“组盘”实验.通过这三种不同的游戏活动,探测儿童能否从已知的若干盘玩具中归纳出玩具的组合规则,并根据这一规则完成不同形式(“配”、“挑”、“组”)和不同难度的实验任务.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发展研究所”以Gerd Gigerenzer教授为代表的“适应行为与认知中心”简称“ABC研究中心(组)”关于判断、推理和决策制定简单启发式研究的理论背景、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着重介绍了该研究中心在有限理性和生态理性假设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极富创意的快速节俭启发式规则,并对围绕这些简单决策规则开展的研究活动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邢强  莫雷 《心理科学》2001,24(3):346-347
对大脑工作机理的研究和解释一直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知识表征图式的研究源于对基于模型推理的认知和计算。在人工智能中,基于模型的推理主要包括在语义领域用计算提供真命题,基于规则的推理系统则是一个规则建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不断的表明.许多人类的空间推理是基于模型的,而不是基于规则的;心理模型是通过知觉输入或自然语言的描述而建构的,它们可以看作是从一表征形式向另一表征形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7.
将高中生化学问题解决思维过程口语报告分为相应的10个行为指标进行人工编码和定量分析。被试是56名高中生,材料为6个中等难度的化学问题,通过“出声思考”实验,记录口语报告,并对口语报告进行编码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高中优生的重复、解释、推理、归纳、总结等行为指标上明显优于中等生;(2)在解决不同类型的化学问题时,重复、设问、推理、归纳和反思等指标存在明显差异;(3)学生能力层次与问题类别在重复、推理、归纳和试误等行为指标上存在明显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学智力的角度分析了人们的直觉推理与贝叶斯定理相矛盾的原因,指出人类的推理算法是与自然频率而不是相对频率(概率和百分比)相适应的,并以医生对乳腺癌发病率的直觉推理和心理学领域认知错觉的研究,进一步说明了人类的推理算法是为自然频率而设计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19.
“弗雷格-盖奇问题”对元伦理学中的表示论者所试图捍卫的准实在论立场提出了挑战。为了化解自身的压力,布莱克本先后采取了两个解决方案,以便处理“道德假言推理是否可以合法使用类似于逻辑有效性那样的规则”这样一个问题。但是,这两个方案都是不成功的。布莱克本因此就陷入了一系列困境之中。表示论者要想走出这个困境,或许就必须避免步入“弗雷格-盖奇问题”所预设的理论圈套,转而赋予人类心理本身以某种解释上的优先性。  相似文献   

20.
史滋福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11,34(4):970-973
采用贝叶斯推理问题作为实验材料,探讨被试解决贝叶斯推理问题的启发式策略,从认知偏向的角度分析该问题的困难原因。结果发现:(1)贝叶斯推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可得性启发与后验概率估计过程中的直觉调整差误密切相关;(2)贝叶斯推理问题解决过程中文、理科被试都同样会产生直觉调整差误偏向;(3)贝叶斯推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后验概率估计值和对推理问题中包括虚报率信息的命题的可得性测量所得主观概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