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孝与忠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孝与忠这两个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重要范畴常被笼统地作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共同道德准则与规范,这是不够准确的。奴隶社会的道德与封建社会的道德存在着一定的质的区别。孝的道德观念是殷周奴隶制宗法社会的产物,而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忠的观念,因为在奴隶制宗法社会中,政治关系和亲族关系尚未分化,孝道既起“亲亲”作用,又是“尊尊”的表现。忠君思想是在封建经济关系出现之后发生的,由于社会关系的变化,仅用孝道已经不能维持君臣之间的政治关系,于是出现了“忠”的观念。在封建社会中,忠是政治道德的主纲,孝是家庭道德的主纲,二者有一致的一面,但在一定情况下,也会发生矛盾。忠高于孝。但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曾有孝行高于忠德的观念。  相似文献   

2.
“礼”、“忠”、“孝”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对传统的礼、忠、孝的分析和把握来看,它们分别与目前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三项基本道德建设相联系。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应是当代中国的“礼”;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这应是当代中国的“忠”;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则应是当代中国以“孝”为起点的家庭美德。说明传统的礼、忠、孝迄今光彩犹存。  相似文献   

3.
本文要阐明的问题是:柏拉图和孔子二人是如何看待"虔诚"("孝")与正义之间的冲突和矛盾的?他们各自对这种冲突与矛盾又是如何作答的?以及"虔诚"("孝")的审美特征在两人的观点中各自起到了何种作用?从而进一步阐明伦理学与美学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从而可以得出一个鲜明的观点,即:伦理价值是完全可以与审美价值分离的.从论述方法上,笔者分别审视柏拉图和孔子关于"虔诚"("孝")的观点,然后对二者审视的结果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化中,儒佛两家都十分讲求"孝"道,各自都有系统的有关"孝"的教义,但是儒佛两家的"孝"道观是有差别的:(1)儒家以德教为基础,而佛教以感恩为基础;(2)儒家要求子女帮助父母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身心之困,而佛教要求子女帮助父母获得佛教的解脱;(3)儒家要求子女以"三年之丧"来表达对去世父母的"孝",而佛教要求子女以"盂兰盆会"来表达对去世父母的"孝";(4)儒家提出了"人伦父母"的观念,认为互为"人伦"关系的双方都应该发展"孝"的关系。而佛教提出了"众生父母"的观念,认为"一切众生皆是我的父母",因而我对一切众生都必须有"孝"的态度。儒佛这两种不同的"孝"道观已经融合在一起并进入了我们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5.
在孔子去世之后,儒家内部围绕仁与孝的关系出现了"孝本论"与"仁本论"的不同。《孝经》作者从为天下立法的高度,将孝论证为"天之经""地之义"和"民之行",孝跨越父子血缘亲情边界,向陌生人社会无限扩张与蔓延,衍变为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大经大法。在社会政治领域,孝被论证为政治伦理,产生了"以孝治天下""移孝作忠"等观念。然而,建基于"孝本论"的政治理念,有可能使儒家思想成为为"家天下"专制主义辩护的意识形态。孟子"仁本论"的初步建构,可视作对《孝经》"孝本论"的批评与反拨。孟子从心性论的角度证明仁内在于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理性。仁是体,孝是用,在"亲亲""仁民"和"爱物"三境界中,孝只是仁本在家庭伦理中的体现。在社会政治领域,"不忍人之心"是"不忍人之政"的道德基础和内在精神。随着孟子"仁本论"的建构,标志着"孝本论"被逐渐淡化。汉唐以降,历代大儒皆自觉尊奉"仁本论",并从不同哲学层面加以论证。孟子"仁本论"的建构对于儒家主流思想的确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儒家“孝”观念的原始意义及其近代以来的多重命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自然性的血缘情感关系的儒家“孝”观念,近代以来先后遭受西方来华传教士的宗教批判、五四运动的文化批判以及五四之后历年战争、革命、运动与晚近的改革开放之社会批判。而剥离、卸载传统“孝”观念的刚性意识形态等因素的额外负担,凸显其原始意义并进行适当的现代性诠释与定位,儒家“孝”观念在塑化个人情感、培养道德意识、复兴儒学资源、稳定家庭基础、缓解社会问题等方面,对于推进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仍然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功能。  相似文献   

7.
论孝传统的形成及现代际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视孝亲是中国人的传统 ,但是自从西方文化传入以后 ,孝观念受到了思想上的批判和在行为上的舍弃。本文从孝传统的形成着手 ,分析了历史上孝道的教育普及、理论研究、文化融通以及统治者在行政上维护等孝得以传承主要因素 ,解析了孝在现代社会所受到的冲击 ,最后阐述了传统之孝在现代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孝跨越生死 ,本文认为孝之本质和价值在于对父母的爱、敬和提升扩展为博爱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诸子的论说系统中,儒家是最重孝的学派."孝"作为子事父的伦理要求,包括"孝生"与"送死"两个方面.本文简要回顾了儒家关于孝的一些说法,并通过考察墨、道、法三家关于"非孝"的不同言路,进而与儒家比照对观,发现它们思想性格之间的差异.可以说,先秦诸子以"孝"为中心的论辩境域反映了各自独特的言说路向,为我们切近了解诸子之间不同的立论基调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忠与孝是儒家伦理的重要道德规范.忠与孝的实践精神、内在动机和实践行为具有统一性,在实践上表现为忠孝两全、忠孝并序、以忠全孝.但是,两者在道德价值选择中却又具有冲突性,主要表现为舍忠取孝、重孝轻忠、舍孝全忠、重忠轻孝.忠与孝的统一与冲突体现了儒家道德理性精神的自觉,也是儒家伦理智慧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0.
孝文化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作用包括道德教育、稳定社会和民族凝聚的功能。中国孝文化中的精华成分体现其对人类文明的普遍价值,从而决定了孝文化所具有的现代意义。通过对孝文化的改造实现孝道伦理的价值转化,通过孝道文化的教育实现孝道伦理的弘扬。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今天所谈论的话题中,有一个非常核心的字——"孝",我相信在座的各位,都再熟悉不过了,熟悉到已经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孝"作为中国人从古到今的主流文化之一,不论怎样改朝换代,它被重视、被推崇,却从来未间断过。历代以来,对"孝"文化进行阐释的帝王将相、高道大德,不计其数。其中,《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就是道教大力推崇"孝"的经典  相似文献   

12.
“孝”的观念并非儒家自创,追溯其历史溯源,可发现早在夏代就已经有了孝观念的萌芽.孔子和其后继者在继承前人孝观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孝伦理的内容、拓展孝伦理的作用,从而建立了儒家孝伦理的体系,并最终形成了以“孝”为中心的伦理政治秩序.随着历史的演进,孝伦理的内涵几经变化,也表现出了不同的价值功用,对此我们应辩证分析、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13.
管子论"孝"道内容广泛,其"九惠之教"、社会教育、选贤任能、会盟诸侯等方面,均有涉及。其论"孝"道总与国家大政方针联为一体,这是他推行德政的必然反映。这对今天发扬尊老、敬老、养老、孝老传统,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孝文化传承对于实现现代农村社会"善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发展给农村孝文化传承带来了诸多"变数"。文章在深入剖析城镇化发展给农村孝文化传承带来的三大主要影响的基础上,从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农村孝文化内容体系,拓展农村孝文化传承的载体样式,完善农村孝文化传承的法律支撑体系,提升农村孝文化的品牌影响力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5.
“孝”的扬弃孙友忠现一时期,国内有不少学者著文大力倡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认为“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肯定其合理性与现实意义,主张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继承和发扬它,同时承认其中也有“糟粕”,这是颇有眼光的。“孝”作为传统道德,始于孔子的大...  相似文献   

16.
《唐虞之道》虽是一篇反映孔门七十子后学"禅让"观念的文献,但其中却涉及不少看似与"禅让"无直接关联的内容,论"孝"的内容就是其中之一,且对"孝"的论述在《唐虞之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以儒家其他相关文献为背景,不仅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孝"与"禅"在《唐虞之道》中的内在关联,而且可以使《唐虞之道》中"禅让"的思想内涵得到更清晰的呈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孝文化研究》介绍与摘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介绍本成果首次以文化学的综合视野对中国传统孝文化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提出孝是中国文化中具有根源性、原发性、综合性的核心观念和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色。对孝道的起源、历史演变及其规律进行了分析考察,全面而深刻的论述了孝在中国文化中的综合意蕴与  相似文献   

18.
孝与中国国民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孝是中国文化的原发性、综合性的首要文化观念 ,是中国文化的鲜明特点。孝文化观念与实践对中国国民性的形成发生了重要影响。对国民性的研究 ,通过观察、归纳进行一些特征描述是必要的 ,但仅仅局限于这种现象的研究是不够的 ,我们还应深入揭示某种国民性特征形成的自然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根源和机制。笔者以为 ,自然的、经济的、政治的诸多因素都可能对国民性的形成发生影响 ,然而直接对民族的群体人格发生影响的恐怕还是该民族的文化观念及其实践。有人也许会说 ,孝仅仅是一个反映子女对父母义务的道德范畴 ,不可能对中国国民性…  相似文献   

19.
<正> 史家言“汉以孝治天下”。“孝”作为一个社会道德观念对汉代社会影响甚大。探讨汉代“孝”的观念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汉代“大一统”社会的本质。一“孝”与早期的血缘家庭有密切的关系。《尚书·酒诰》记载西周初年周公对殷遗民说的一段话:“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血亲关系是“孝”的观念萌发的温床。初期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几个角度概述了孟子对孝的论述与实践,认为孟子是一位孝子。同时对《孟子》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进行了阐释。认为孟子只是就舜在特殊情况下"不告而娶"而言,目的是强调人类社会繁衍。"后"不一定单指男子,应指子、女而言。今日之"后"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