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末清初的回族伊斯兰教学者,以富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汉文译著作品,系统地研究、整理、总结伊斯兰教的教义理论与实践,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经学化,并力求使之更趋完备、具体,与中国封建社会相适应,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哲理性,带有浓郁的中国特色。他们建构的这种思想体系,有人称之为“中国伊斯兰哲学”,也有人名之曰“中国作风、中国气派的中国伊斯兰教教义学”。仔细推敲,不难发现这两种名称均不够精确。首先,它仅仅是回族学者根据伊斯兰教传统经学并结合回族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实践提出的思想体系;其次,这套思想体系属于伊斯兰教经学,很难…  相似文献   

2.
以维护伊斯兰教义学基本思想为使命的艾什尔里派和马图里迪派在伊斯兰教教义学派中占据着特殊地位,两派所倡导的教义学思想曾一度成为伊斯兰教的主流思想。两派根据伊斯兰教的精神性、灵活性,建构起了一个旨在论证和阐述伊斯兰教教义的学科体系,为多元的伊斯兰社会奠定了和谐的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比研究,以深化对两派思想体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开拓新思路迎接新世纪中国伊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宛耀宾在世界宗教史上,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伊斯兰教是后来兴起的一个新宗教。它不仅具有完整的教义思想体系和文化道德传统,而且富有深厚的哲理智慧,对世界文明史的进程产生了很大影响。伊斯兰教于七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后...  相似文献   

4.
正宗教教义教规的阐释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宗教自身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古兰经》的阐释工作是坚持伊斯兰教中国化方向的重要内容,是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路径。一在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要求,对伊斯兰教教义教规作出新的阐释,是宗教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对《古兰经》阐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要态度坚决、积极作为,  相似文献   

5.
王岱舆在《正教真诠》中,创立了“真忠”、“至孝”等中国伊斯兰教的道德范畴.他一方面以伊斯兰教义为根本,一方面吸收、借鉴了儒家忠孝伦理中的合理内涵,故而这既是一个创新过程,又是一个回儒文化交流、会通的过程.在创新过程中,王岱舆从上述范畴中阐述出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内在要求与外在规范的统一,进而以此构建中国伊斯兰教道德的基础;在回儒文化交流中,他以伊斯兰教义为依托,以儒家文化为用,故而能够在吸收、借鉴的同时,对儒家忠孝理论中的某些观点提出尖锐的批评.  相似文献   

6.
徐蕾 《中国宗教》2023,(4):74-75
<正>自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以来,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穆斯林学者对伊斯兰教的教义、哲学、教法、教制、历史、文化等作了不同程度的探讨。最突出的当然是明清之际中国穆斯林学者用宋明理学阐释伊斯兰教经籍的活动,通常称为“以儒诠经”。  相似文献   

7.
(2006年5月12日中国伊斯兰教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2006年8月7日公布)第一条为了保障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资格认定及有关的日常管理,根据《宗教事务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和伊斯兰教教义、教规及传统,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伊斯兰教教职人员是指按照伊斯兰教教义、教规及传统,可以主持宗教活动的阿訇、毛拉等。第三条伊斯兰教教职人员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法律,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二)信仰虔诚,遵行教义教规,品行端正,具有…  相似文献   

8.
塔夫塔扎尼是14世纪中亚伊斯兰著名学者,于阿拉伯伊斯兰多学科研究中成果颇丰,特别是他诠释的马图里迪教义学家纳萨菲的《纳萨菲信仰》(《教典诠释》)一书,自传入中国以来受到历代穆斯林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经堂教育的主要课程之一,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力。本文分三部分论述了塔夫塔扎尼的生平、著述、学术经历、学术贡献和《教典诠释》与经堂教育的密切关系,以及塔夫塔扎尼的教义学思想对中国伊斯兰教义学的影响。笔者认为,《教典诠释》能于中国社会长期存在,在于它所阐发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始终没有发生任何矛盾,这无疑说伊斯兰教在中国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对域外文本及其阐发思想的选择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刘智的《天方性理》是伊斯兰教与儒学会通的典范,那么马联元对《天方性理》的阿拉伯文注释本《性理微言注释》则充分体现了中国伊斯兰教内部正统教义学和苏非认主学的相互包容。本文从正统教义学和苏非认主学共同关注的真主本体与属性问题为切入点,对照《天方性理》和《性理微言注释》对真主的本体与属性及其关系的讨论,分析中国伊斯兰教正统教义学与苏非认主学的彼此借鉴和相互融通。  相似文献   

10.
<正>明清之际,在我国文化发达的江南地区兴起了穆斯林知识分子对伊斯兰教的汉文译著活动。他们用汉文表达和阐发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和教律,使之与中国社会、文化及思想相适应,进而达到对话交流、调适融合。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汉文译著活动的目的在教内旨在改变以往伊斯兰教“教义不彰,教理不讲”的局面,宣传教义,维护信仰;在教外力求扩大影响,使更多的人了解伊斯兰教,做到“隔教不隔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史料文献,从教派组织制度、信仰礼仪等方面考察分析中国伊斯兰教历史上的教派归属问题。认为逊尼派(Sunni)在中国伊斯兰教中始终居主流地位,但什叶派(Shi‘ah)教义主张也曾获得流传,不过在中国伊斯兰教中教派分歧始终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中形成较晚的一个派别,清光绪年间创建于今天的甘肃省临潭县旧城。其创始人马启西自幼研读伊斯兰教经典,又从小攻读儒学著作通达儒者之学。及长成后,毕10年之功于阿拉伯经文与刘智等人的伊斯兰教译著学习,博览广读而又有所得。他精于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勤奋研读中国诸子百家论著,广泛吸取自明末清初以来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大师“从中土之汉文,展天方之奥义”的精华,深得“会通诸家,而折衷于天方之学”的真谛,成为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创始人中,唯一一位秀才出身,并成功地把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3.
我们通常所说的“解经”工作,是指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以下简称“中国伊协”)选聘内地和新疆的伊斯兰教权威人士和学者,组成一个权威性的教义解释班子,“对当代中国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教义教规的角度,做出既符合伊斯兰教信仰精神,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解释”。编写适合现实生活需要的与时俱进的新“卧尔兹”,出版发行新的讲经范本,规范各地讲经活动和内容,是现阶段“解经”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解经”工作是中国伊斯兰教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我国…  相似文献   

14.
2006年5月12日中国伊斯兰教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2006年8月7日公布第一条为了规范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聘任和管理,保障正常的伊斯兰教教务活动,维护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合法权益,根据《宗教事务条例》等国家有关规定和伊斯兰教教义、教规及传统,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5.
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中形成较晚的一个派别,清光绪年间创建于今天的甘肃省临潭县旧城.其创始人马启西自幼研读伊斯兰教经典,又从小攻读儒学著作通达儒者之学.及长成后,毕10年之功于阿拉伯经文与刘智等人的伊斯兰教译著学习,博览广读而又有所得.他精于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勤奋研读中国诸子百家论著,广泛吸取自明末清初以来中国伊斯兰教经学大师"从中土之汉文,展天方之奥义"的精华,深得"会通诸家,而折衷于天方之学"的真谛,成为中国伊斯兰教派、门宦创始人中,唯一一位秀才出身,并成功地把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6.
镇江版伊斯兰教书籍简介金基厚一、明末清初的"以儒诠经"活动和镇江伊斯兰教书籍印行事业明末清初,回族穆斯林知识界及部分回族群众大多接受了儒家思想。相反,专门从事伊斯兰教事业的阿们由于过于谨慎,恐怕曲解了伊斯兰教教义,而不敢翻译伊斯兰教经典。阿传教时也大...  相似文献   

17.
清真言的重要意义及教门原根八件初探许占宝清真言是伊斯兰教基本信仰的表述词。阿拉伯语原文,中国穆斯林译为“清真言”,亦称为信仰“真谛”。教义定为至清至真的言词,其内容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主的钦差”清真言是伊斯兰教的信仰核心,先知穆罕默德说:...  相似文献   

18.
笔者在前两期《中国穆斯林》上发表的拙文《试谈〈古兰经〉中的比喻艺术》中,对《古兰经》的比喻的类型及特色做了粗略探讨,本文旨从《古兰经》中的比喻内涵方面谈谈自己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综观《古兰经》中的比喻,包罗万象、气象万千,但它所反映的内容无不体现着伊斯兰教的信仰体系,无不蕴涵着伊斯兰教的信仰原则——“信道且行善”。从某种意义上讲,《古兰经》中的比喻,是对伊斯兰教有关教义教理的一种形象阐释。这说明,《古兰经》中的比喻与伊斯兰教的教义教理紧密相连,是人们诵读、研习《古兰经》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下…  相似文献   

19.
<正>回想2000年去新疆,开展针对"三股势力"歪曲伊斯兰教经典教义,鼓吹与煽动极端主义、恐怖主义思潮,从事破坏稳定、分裂祖国罪恶活动的调研,好像就在昨天,但是转眼已经过去16年了,真是光阴似箭。我认为,十几年来中国伊斯兰教界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打着伊斯兰教旗号的极端主义对我们的冲击,而中国伊斯兰教最大的发展与成就则是开展了解经工作,大  相似文献   

20.
“圣品”是伊斯兰宗教—哲学思想领域的重大论题,对我们了解伊斯兰教的核心教义与思想理论,理解亚伯拉罕传统中的先知型宗教,知晓希腊哲学同伊斯兰思想的历史际遇,以及推动宗教对话和文明交往等,都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此,本文分析圣品的概念、重要性,探讨伊斯兰背景下的圣品议题,重点阐述伊斯兰圣品的理论构建过程,主线为哲学家的理性主义诠释和教义学家、苏菲的批判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